愛伊米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孟孫氏之祖,就是臭名昭著的慶父。魯莊公四兄弟中,慶父作惡最多,不但與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還接連殺死了兩任國君。所以,當時人在評價魯國局勢時,都聲稱:“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後來,慶父因作惡多端被魯人拋棄,被迫自殺。然而,歷史卻留下了一個有關慶父身世的巨大爭議:在魯莊公四兄弟中,慶父到底是大哥還是老二?

《春秋》中,對慶父後人都稱之為“仲孫”;可在《左傳》中,卻往往稱之為“孟孫”。如按《春秋》所言,那麼按孟、仲、叔、季的排行,慶父應該是魯莊公之弟;如以《左傳》為準,那麼慶父則很可能是魯莊公庶兄。

在《春秋·莊公二年》中,有這麼一條記載:“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魯莊公生於魯桓公六年,執政兩年時,他不過十四周歲;可慶父在這年能獨立率軍作戰,證明他已經成年,年齡應該比魯莊公更大。雖然年長,可因為是庶子,慶父才失去了繼位資格。

不管慶父與魯莊公誰更年長,後世更為接受的慶父之族稱號是孟孫氏而不是仲孫氏。這說明,雖然史書多記載慶父是魯莊公之弟,可後世學者卻多認為慶父應該是魯莊公之兄。

公元前660年,慶父被幼弟季友逼迫自殺,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路程。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此後,在季友主持下,慶父之後仍然得已在魯國立氏,成為“三桓”之一的孟孫氏。慶父之子公孫敖被立為卿士,家族世襲司空,並被封成邑(今山東寧陽北)作為采邑。由此可見,公孫敖的仕途並沒有受到父親影響,魯國公室對他還是極為信任。

公元前645年,楚國圍攻徐國,受齊桓公所託,公孫敖還作為主將,率諸侯大軍前往解圍。足見,公孫敖在整個東周的聲望還是不錯。季友去世後,因為季友之子年幼,公孫敖在魯國地位還進一步上升,頻繁代表魯國出使外國。

身為慶父之後,公孫敖還能贏得如此高待遇,已經出乎眾人的意料之外了。事業有成,有家有室,照理來說公孫敖已完全擺脫了父親慶父的惡名,是人生贏家。

可更令人意外的是,比起慶父來,公孫敖的一生竟然更加奇特。

就在公孫敖步入人生最為輝煌時代的關頭,一位女子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公孫敖夫人戴己娶自莒國,生下了兒子谷(文伯);其妹聲己陪嫁過來作為媵,生下了另一個兒子難(惠叔)。在公孫敖出仕二十餘年之際,戴己不幸過世。陪伴二十多年的夫人去世後,公孫敖就想續娶一位夫人。由此,公元前620年公孫敖特意訪問莒國,前去下聘禮。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從政二十餘年,公孫敖差不多已年近五十。見年齡這麼大的公孫敖還想續絃,莒人不好當面拒絕,便委婉地說聲己還在,可以將她扶正作為繼室。公孫敖一聽,就知道莒人不想再嫁女兒。為挽回顏面,公孫敖臨時改稱為堂兄弟公子遂娶妻下聘禮。公子遂,即襄仲,是魯莊公之子。公子遂與公孫敖一樣,都是魯國卿士,位次還在公孫敖之上。莒人一聽,無法再拒絕,只得答應了公孫敖。

同年冬,因為徐國入侵莒國,莒人主動來魯國求援。為此,公孫敖再次來到莒國,順便替公子遂迎親。可當他到達鄢陵(今山東臨沭)見到了莒女時,頓時驚為天人!一時衝動,公孫敖就完全不顧禮義廉恥,竟然將莒女據為己有!

公子遂聽說此事後,火冒三丈,立刻向魯文公請求討伐公孫敖。可在關鍵時刻,叔仲惠伯出來調解。在公孫敖答應將莒女送回莒國後,公子遂含恨答應了與公孫敖的和解。

正常而言,這事也就這麼過去了。

可不想,次年8月在公孫敖前往成周參加周襄王葬禮的途中,他突然拿著魯國的國禮半路出逃,掉頭來到了莒國,與莒女生活在了一起!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公孫敖不顧禮義廉恥,為了一位女子而放棄了一切,還竊取了魯人送給王室的國禮,是當時震驚整個東周的魯國政壇天大丑聞。不過,公孫敖的出人意表之舉,還遠遠沒有結束。

數年後,一直生活在莒國的公孫敖與莒女又生下了兩位兒子。這時,浪蕩了數年的公孫敖卻突然懷念起故國來了。於是,他便傳話給繼承家主的兒子文伯,要求回國。父命在身,文伯無奈之下,只得厚著臉皮向主政的公子遂求情。好在公子遂看在親戚份上,並沒有趁機報復舊怨,還是答應了讓公孫敖回國。不過,公子遂也提出了一特別要求:公孫敖回國後不能插手魯國政治。思鄉心切的公孫敖深知,自己已成為魯國的大丑聞,倒也不想再參與政治,便滿口答應了。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回國後,公孫敖信守承諾,三年時間都足不出戶。就在人們都以為他改過自新之時,公孫敖竟然又作出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鏡的出格之舉:將家中財產席捲而空,再次出走莒國,去會莒女去了!

見父親如此老不正經,文伯羞愧難當,當時就被氣得臥床不起。臨終前,他向族人請求,立庶弟惠叔為孟孫氏家主。

到了這種地步,人們對公孫敖已徹底失去了信心,只能寄希望他將來不要再做出更多的荒唐事來了。

可萬萬沒想到,又過了兩三年,公孫敖竟然再次轉變心意,要求回魯國養老!為此,他還不惜出重金讓兒子惠叔在魯國上下打點,求爺爺告奶奶讓朝廷允許他回國。還好,魯文公對這位叔叔也沒過多為難,還是答應了他回國的請求。

不想,公元前613年9月,當公孫敖剛走到齊魯邊境上時,卻意外病逝了!

俗話說,“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涼”。公孫敖在世時,魯國上下礙於情面,總得忍讓他幾分;可現在他一去世,醜聞還在不斷髮酵,魯人就禁止他歸國安葬。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為此,孟孫氏族人憂愁不已,不知該如何是好。可齊人卻給孟孫氏族人出了個主意:“你們是魯國公族,把棺材裝飾好放在堂阜(今山東蒙陰西),魯人必定會取走!”魯國向來就有“親親尚恩”的傳統,能看著自家親戚棺材流落他鄉、無人看管嗎?孟孫氏族人沒法,只得依計行事。果然,被公孫敖賴了一生魯國朝廷實在無法忍受,被迫將公孫敖靈柩抬回了魯國!

荒唐了一生的公孫敖,總算是魂歸故里了!

慶父作惡多端,公孫敖又荒唐了一輩子,孟孫氏家族可謂是“惡花”結出來的“果實”,從此被魯人鄙視,長期在魯國抬不起頭來。公孫敖之子文伯和惠叔,都一直是夾著尾巴做人。

惠叔去世後,文伯之子仲孫蔑繼位成為家主,史稱孟獻子。仲孫蔑步入政壇之時,正是晉、楚兩國爭霸最為激烈的時代。他一生中,經歷了邲之戰、鄢陵之戰、晉悼公稱霸。因為仲孫蔑壽命長,憑藉自身資歷,逐漸主導了魯國的外交。仲孫蔑在外交場合,表現得進退有據、知書達理,在整個東周都贏得了聲譽。在霸權於晉、楚之間頻繁轉化的時期,仲孫蔑能充分發揮其特長,使魯國在兩強之間左右逢源而沒有遭遇重大損失,可謂居功至偉。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仲孫蔑去世後,其子仲孫速繼任為卿,即孟莊子。他不改父親風範,以勇武聞名於東周。

晉悼公去世後,齊靈公頻繁入侵魯國,向晉國霸業發起挑戰。公元前557年秋,當齊靈公圍攻成邑之時,卻遭到了仲孫速的頑強抵抗。面對鬥志昂揚的仲孫速,齊靈公居然臨陣退縮了:“此人好勇鬥狠,還是先撤退以成就他的名聲!”仲孫速的勇猛,令齊靈公這次無功而返。

雖然齊靈公侵犯魯國的步伐並未因此番受挫而停止,但在晉國霸業衰微、短期內無力支援的前提下,仲孫速能以一己之力打退齊軍,足以證明他的勇武。

公元前555年,在晉人率領下,魯、晉、衛三國大軍聯手攻入齊國,仲孫速又搶到了齊國橁(xún)木,回來為魯襄公作了一張琴!

從仲孫蔑到仲孫速,父子兩代人以其忠心耿耿的態度,讓孟孫氏的家風為之一變。可以說,慶父、公孫敖的“惡花”,並未如人們想象般結出了“惡果”。仲孫速雖然忠勇,又屢立戰功,可惜壽命卻不長,從政數年後就去世了。

仲孫速一去世,季武子庶長子公彌就與孟孫氏家臣內外勾結,捨棄了仲孫速中意的嗣子秩,而讓庶子仲孫羯(jié)繼位成為家主。如果不是慶父、公孫敖兩人,孟孫氏地位何至如此之低,連家主都得任由外人操控?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仲孫羯繼位不合正統,才幹又不足,雖然在位時間長,卻始終碌碌無為。孟孫氏一族,再次陷入沉寂。

仲孫羯去世後,其子仲孫貜(jué)繼位,即史上有名的孟僖子。仲孫貜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的不知禮、多次出醜。

公元前535年,因為章華臺落成,楚靈王四處邀請諸侯前往楚國朝覲。為此,仲孫貜陪同魯昭公前往楚國。一行人過境鄭國時,鄭簡公在都城外為魯昭公君臣接風,可仲孫貜卻完全不懂相禮,呆呆站在一旁,不知所措;當魯人到達楚國後,楚人又在郊外慰勞魯人,仲孫貜卻再次出醜,連答謝楚人都不會。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身為魯國公族,又是卿士,一次出訪外國卻接連兩次出了大丑,這讓仲孫貜羞愧不已。回到魯國後,知恥而後勇的仲孫貜痛下決心學習禮儀,向那些熟知禮儀之人虛心請教。在即將去世之時,仲孫貜還特意將家人召集在一起,公開讓兩個兒子仲孫何忌、南宮敬叔拜入孔子門下,專門去學習禮儀。

因為與儒家教主扯上了關係,仲孫貜在歷史上也就一舉成名了。為此,孔夫子還稱讚他道:“能補過者,君子也!”無知不可怕,因無知而出醜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無知而出醜後還不知改過。仲孫貜能及時改過,才成為了文化史上的名人。

仲孫貜去世後,其子仲孫何忌繼承了家主之位,史稱孟懿子。父親有勇於改過的名聲,兄弟倆又都是名師孔子丘弟子,孟孫氏家族是否從此家風大變了?

可仲孫何忌雖然是孔門弟子,卻絲毫不遵從老師的教誨。

公元前517年,因為季孫如意驕橫跋扈,引發了眾多魯人怨恨。在數位大臣慫恿下,魯昭公下定決心除掉季氏。在公室與季氏交戰的關鍵時刻,仲孫何忌卻跟隨叔孫氏,選擇支援季氏,率兵反攻魯昭公,迫使魯昭公出逃國外。在“三桓”操縱下,魯昭公至死都沒能回到魯國,後來死在了晉國。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魯昭公死後,其弟魯定公被立為國君。魯定公執政時,孔夫子一度執掌魯國之政。在孔夫子推行“墮三都”過程中,季氏的費邑、叔孫氏的郈邑都先後摧毀了自家城牆,可是仲孫何忌卻暗自支援家宰公斂處父,保留了成邑的城牆!孔夫子削弱“三桓”勢力的努力,就此失敗!

作為孔門弟子,仲孫何忌不尊師重道,完全不合格。

仲孫何忌死後,其子仲孫彘繼立,是為孟武伯。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仲孫彘為人氣量狹小,因為曾與成邑之宰公孫宿有些小過節,對其處處刁難。仲孫彘之舉,迫使公孫宿據成邑而叛,投降了齊國。仲孫彘親率大軍前去討伐,卻未能攻克——當初“墮三都”如能成功,何至於此?後來還是齊平公繼位,急於與魯國修好,才將成邑主動還給了魯國。

公孫宿之亂,充分證明了孟孫氏家族的小心眼是在給自家埋坑。不過,隨著魯國公室越來越被邊緣化,“三桓”家族謀私利的態度也愈發明顯了。

公元前468年,魯哀公與“三桓”家族矛盾徹底激化。當魯哀公前往陵阪(今山東曲阜東北)遊玩時,恰好碰到了仲孫彘。這時,魯哀公突然開門見山地逼問仲孫彘:“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我能善終嗎?”仲孫彘聽了,頓時大驚失色,搪塞道:“這下臣可沒法知道!”魯哀公再三追問,仲孫彘卻始終不敢再答。

仲孫彘這種遮遮掩掩的態度,更加堅定了魯哀公驅逐“三桓”的決心。他立刻派人前往越國求援,想借越人力量來趕走“三桓”。可還沒等越國大軍趕到,“三桓”就搶先發難,把魯哀公趕出了魯國!

慶父作惡多端,兒子製造魯政壇天大丑聞,孟孫氏後嗣卻多改惡從善

這是《左傳》對於“三桓”與魯國公室的最後記載。

以孟孫氏在魯國發展史來看,慶父、公孫敖父子可謂是一對“惡花”。但這對“惡花”卻並未結出“惡果”:不管是文伯、惠叔,還是仲孫蔑、仲孫速、仲孫貜,都大體踏上了正途,稱得上是魯國忠臣。儘管以後的仲孫何忌、仲孫彘兩代多自謀私利,但這是在春秋晚期東周禮崩樂壞大環境下,“三桓”集體墮落的結果,並非孟孫氏的特例。

所以說,歷史總是讓人意外——即便慶父作惡多端,兒子公孫敖製造出魯國政壇的天大丑聞,其後代卻大多改惡從善——誰說“惡花”不能結出“善果”?

——完——

作者

|欲雲:喜歡歷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片

| 來自網路,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歷史

以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