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中,天地會作為主人公韋小寶所在的幫會,對情節的推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反清復明的主張更是深入人心。

在歷史上清朝確實出現了天地會,其會眾也多次發動了對抗清政府的武裝起義,並在之後的辛亥革命中貢獻了一定的力量,可謂是推翻滿清政府的先驅力量。

在清朝時天地會組織分佈廣泛,寶島臺灣也有不少天地會會眾,其中天地會成員林爽文在乾隆時期還組織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運動,對清政府在臺灣地區的統治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影視劇中的天地會成員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認為,林爽文帶領的農民起義,是一次為了反清復明而進行的嘗試,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一、清代臺灣的政治局勢

在清朝初年臺灣被鄭成功等人所控制,與清政府處於對立狀態,直到康熙年間清軍才收復了臺灣。

由於之前臺灣與大陸其他地區缺乏往來,因此當時臺灣的人口數量只有二十餘萬,清政府對於當地的管理也相對鬆散。

與之相對的是海峽另一邊的閩粵等地,這些地方都出現了人多地狹的問題。

再加上清朝初年嚴格的海禁政策,讓這些人難以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

在臺灣被收復之後,這些地方的人終於可以自由前往臺灣發展了,在他們登陸寶島後驚訝地發現這裡不但人煙稀少,而且有大片肥沃的土地亟待開發。

於是他們便回到家鄉呼朋引伴,島上的人口也迅速到達了二百多萬人。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清代臺灣百姓

相較於臺灣人口的快速上漲,清政府在當地的統治體系建設卻一直沒有什麼進展。

這讓百姓們不得不依靠民間自治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相較於大陸地區的農耕社會,清代的臺灣地區更像是一個移民文化區,因此人們對於土地的依賴性不強,大陸的地緣政治手段無法推行。

於是,當時的臺灣人便按照籍貫和血緣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許多眷村。

這些村落從誕生之日起便有著很強的領地意識,這讓臺灣島上的械鬥事件層出不窮。

清政府官員在最開始的時候還試圖制止,但後來他們發現這種現象的發生並非偶然。

而是因為語言、風俗的差異,和經濟、地位等因素刺激所導致的,他們並沒有能力完全杜絕,索性便放任不管了。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清代臺灣鎮圖

官員的不作為,讓當時臺灣地區的民風變得十分剽悍。

這些眷村中的百姓們為了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絡,也紛紛透過結社的方式締結聯盟,像天地會這樣廣泛傳播的組織在臺灣也受到了百姓們的歡迎。

不過,此時臺灣的百姓本就遠離大陸,因此他們對於政治並不熱心,所以臺灣地區的天地會並沒有反清復明的政治理想,其根本理念實際上是一份互助的約定。

到了乾隆中後期,臺灣地區的人口仍處於持續增長之中,這讓臺灣出現了不少被叫做“羅漢腳”的遊民。

這些人平日裡遊手好閒,紛紛組成了小團體在社會上為非作歹,這讓臺灣地區的治安形勢變得十分動盪,也為後續的武裝起義埋下了伏筆。

二、天地會成員的起義與分裂

林爽文祖籍漳州,從小也深受結社文化的薰陶,在社會上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夥伴。

不過和那些為了保障自身安全和利益加入會社的同伴不同,林爽文漸漸意識到,這些組織的力量可以成為極為重要的社會資源。

為此他參與了許多會社,並在其中擔任了一定的職位,也結識了多位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朋友。

比如引薦其加入天地會的嚴煙就是內陸天地會重要成員陳聰的好友,這讓林爽文在加入天地會後擁有了不俗的地位。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清代天地會腰牌

林爽文加入天地會的時候,臺灣天地會的宗旨依然是互幫互助,說白了就是一個更大範圍的眷村。

不過乾隆四十七年發生的一起大案,讓林爽文看到了掌握權力的契機。

當時臺灣地區兩個村落中的賭徒們聚在一起賭錢,結果有人藉著東道主之利指輸為贏。

這讓另一夥兒人氣不打一處來,最終演變成了激烈的毆鬥還出了人命。

本來這只是賭鬼之間的恩怨,但問題是這兩個村子的祖籍並不相同,一夥人來自漳州,另一夥則是泉州人後裔。

他們很快就將這次爭鬥上升到了地域對抗的層面。

一時間周邊所有漳州和泉州的眷村都加入到了持械毆鬥之中,期間有無數人喪命,受到波及的村子達到兩百餘個。

清政府為了穩定局面,派出了軍隊進行鎮壓,抓獲了大量參加械鬥的人員,僅判處斬首的就超過百人。

這讓漳州和泉州村落的械鬥暫時得以平息,不過自此之後,雙方分別立誓,不能踏入對方的村落,緊張的氛圍並沒有因此消散。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臺灣義軍

在這種危險的環境中,人們尋求保護的傾向就更加強烈,天地會等組織的人數迅速擴張。

隨著臺灣地區再次出現械鬥,清政府決定再抓一批參與者殺雞儆猴。

這次林爽文和案件有所牽涉,他擔心自己會被捉住,便在天地會中宣傳清政府在臺灣地區的殘暴和貪腐,呼籲百姓們跟隨自己造反推翻他們的統治。

事實上,清政府在臺灣雖然沒有建立正式的行政系統,但是官員們的橫徵暴斂,確實給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再加上林爽文平日裡和天地會中的眾人關係密切,很有威望。

因此許多人紛紛響應林爽文的號召,和他一同走上了武裝起義的道路。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臺灣清軍

當時清政府在臺灣地區的防禦力量十分有限,他們沒有料到平日裡執著於彼此爭鬥的鄉民們能夠被組織起來反抗自己。

人數處於絕對劣勢的官兵沒有辦法抵禦義軍的進攻,彰化等地很快就被義軍攻陷,這讓林爽文的聲勢到達了巔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林爽文勢如破竹的時候,許多天地會的元老包括引薦其入會的嚴煙都紛紛退出了義軍,並忙著和林爽文劃清界限。

不少人甚至站到了官軍的一面和義軍交戰,後來他們表示自己加入天地會本來就是為了尋求庇護,並沒有反對清政府的想法。

如今在他們看來林爽文已經變成了叛賊,自己自然要站到他的對立面。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義軍首領林爽文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林爽文推翻清政府的口號並不是天地會之前的理念,而是其為了籠絡人心才提出來的。

這和金庸先生筆下立志於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有著本質區別。

三、義民和義軍

在清朝時,清政府想要從內陸調集兵馬到臺灣平叛需要一定的時間。

林爽文字來想趁著這一時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但是義民的出現讓他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所謂義民,是清政府口中主動站出來與義軍作戰的百姓。

他們在福康安率領大軍入臺前承擔了主力軍的職責。

義民多次挫敗了義軍的進攻,並且還為處於劣勢的官軍提供物資和幫助,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官軍才能堅持到援軍的到來。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福康安畫像

按理說這些百姓平日裡也受到了官軍的欺壓,他們本不該站在清政府一方,但如果我們聯絡一下之前提到的械鬥,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在清政府後來的官方資料中記載,林爽文的義軍雖然名義上是天地會成員組成的,但是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漳州人士。

而那些主動與他們作戰的義民則大多是泉州人。

因此義民和義軍之間的戰鬥不過是換了一種稱呼的擴大化眷村械鬥而已,其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清軍

雖然泉州人中也有人意識到了清政府統治的黑暗,但是他們更加擔心漳州人在掌握臺灣後自己的處境,出於自保的需求他們主動拿起武器走上前線,延緩了義軍的進攻趨勢。

在這個過程中林爽文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多次在義軍中強調他們的敵人只有清政府,其他的人都應該是他們的同伴。

但天地會本就沒有組織綱領,在加上之前的積怨,其麾下的義軍很少有人聽他的話,將領們常常帶兵掃蕩泉州人的村落。

這讓義軍和義民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最終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

即使在天地會義軍被福康安率領的大軍殲滅之後,漳州後裔和泉州後裔之間的矛盾依然沒有減弱。

兵敗後,漳州人覺得義軍的失敗都是泉州人搞的鬼,並開始尋求報復的機會。

這讓臺灣地區的局勢處於更加動盪之中。

清朝中期臺灣天地會起義,面子上是國仇家恨,背地裡卻是因私怨

▲清末臺灣百姓

從林爽文起義的前後歷程來看,我們不難看出,清朝時臺灣地區的天地會並不像《鹿鼎記》中描述得那樣有著明確的政治綱領。

其發動的起義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之前民間恩怨的延續。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義軍沒有辦法得到當地百姓的廣泛支援,最終沒能成功推翻清政府在臺灣的統治,甚至還讓民間恩怨進一步升級,實在令人嘆息。

注:

本文關於林爽文起義的相關內容,參考自《林爽文起義原因新論》,刊登於《清史研究》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