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北宋一代名將狄青被陷害致死 其冤屈和岳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南宋時,在那座荒草悽悽的風波亭上,一個震驚世人的巨大陰謀應運而生,一代保家衛國的抗金名將岳飛,死於心懷叵測的皇帝和姦臣們共同構陷的罪名“莫須有”之下,成為歷史上的千古奇冤。然而宋史上,卻還有一個人,也是一代名將,其赫赫戰功遠在岳飛之上,同樣也是死於“莫須有”罪名之下,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比岳飛死得更冤更慘,這個人就是北宋名將狄青。

北宋一代名將狄青被陷害致死 其冤屈和岳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狄青在當時屢建軍功,先是大敗西夏,收復廣西地區,在軍中聲望達到了頂峰,而後也是被皇帝宋仁宗賞識,官銜提拔為樞密使。但也就是如此,他的升官速度之快,為他後面被眾臣排擠的埋下了禍根。而之所以說這是禍根呢?因為在晚唐期間發生的悲劇,令初生的大宋王朝心悸不已,深諳藩鎮驕兵的恐怖,所以文官政府體制由此建立起來。時至今日,該體制也是影響現代社會頗多。說完了禍根,現在就來講一講為什麼狄青的名氣為什麼如此高?主要是因為他的一生經歷,狄青本人並非出生名門望族,本身只是一名無名小卒,但他卻有一個傳奇人生。從一名無名小卒成長為一名樞密使,經歷堪稱為傳奇。

北宋一代名將狄青被陷害致死 其冤屈和岳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狄青的人品操守,遠遠算不上一名偉人,因為其本身的功利之心過重。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一名朝廷重臣,基本是范仲淹等文臣的提拔,以及皇帝的偏愛。但在那之後,倒是產生了極大矛盾,而這一個責任基本“歸功”於他自身。次要責任,還是宋仁宗對其的“偏愛”,定要讓他成為武官之首。而這一定策卻是違背了宋朝開國以來的文官政府體制,讓當時的人民又回憶起晚唐危機。

狄青在邁上權力巔峰的同時,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悲劇。幾乎就在狄青被任命為國防部長的同時,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這其中不乏名臣巨卿,如曾經對他賞識有加的韓琦,以及名望如日中天的歐陽修和文彥博等人,宰相龐籍就曾經拿祖宗舊例持反對意見,勸告仁宗,即使開國大將曹彬戰功卓著,也只是享用朝廷厚贈,而未獲得樞密使重位,狄青何德何能?敢篡取國家重器?雖然仁宗堅持己見,毫不動搖的詔令狄青就任樞密使重位,但是由此帶給這位名將的卻是無休無止的攻擊和指責,狄青緣何會成為名人和重臣們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必欲被人拔之而後快呢?

北宋一代名將狄青被陷害致死 其冤屈和岳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裡面既有歷史原因也有其他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其一,狄青出生寒微,因臉上黥字而被文人士大夫瞧不起。宋朝時臉上刺字一般只有士兵和罪犯,狄青代兄受過從軍後,眼上一直有字。皇帝仁宗就曾勸他把臉上黥文去掉,哪有國家大臣帶著這種屈辱印記的?但狄青卻願留著這個印記,要讓士兵都能像自己一樣雖然出身微賤但能憑藉軍功,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但其他大臣卻歧視和鄙薄他,比如他在任樞密副使時,迎接他的人就因為狄青遲遲不到,而忿忿不休的罵他“迎一赤佬(丘八的口語),還屢日不來”。狄青過去的頂頭上司韓琦的歌伎當著狄青的面勸酒,都敢毫不客氣的說“斑兒請你喝一杯”。

北宋一代名將狄青被陷害致死 其冤屈和岳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二,宋朝重文輕武,武將的身份在文官集團中處弱勢地位,常常被人瞧不起。狄青出身行伍,終其一生,沒有一張能夠拿得出手的文憑,在那個講究出身,地位和文憑的年代裡,狄青顯然是一個異數。宋朝做官講究出身,尤其講究進士及弟,一等為進士出身,二等同進士出身,三等為賜進士出身,而狄青是個大老粗,只是在行伍之中,受范仲淹教誨,讀過一些書,與那些根正苗紅的朝廷大員相比非常微末。狄青也深知這一點,曾經感嘆,我與韓樞密(韓琦)官職軍功相等,只是少一進士耳。當狄青因仁宗賞識而被破格提拔後,因平步青雲升遷速度過快而被文官集團所忌恨,甚至為曾經是自己上級的韓琦所嫉妒,文官們不敢對仁宗破壞官場潛規則的方式表示任何不恭,於是狄青就成為了眾人必欲除之的替罪羊。

北宋一代名將狄青被陷害致死 其冤屈和岳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三,狄青遭人忌恨,最重要的還在於歷史原因,因為宋朝開國皇帝就是武人發動的“陳橋兵變”而奪得天下,所以武將是不能掌控著重要軍權的,這是宋朝建國以來的最低底線和基本國策,皇帝仁宗可以一時得意忘形,不記祖訓,但是所謂的名卿貴勳們是不能忘記的,是誓死都要捍衛的紅線,以此來正本清源。在狄青之前,還沒有哪一個單純的武將能夠出任樞密使這一重要職位,很不幸,狄青觸犯了名臣們內心深處的忌諱。比如歐陽修就屢次上書勸告皇帝拿下狄青,實在找不到狄青罪名了,便因緣際會的說當年洪澇災害就是針對狄青所任非職的徵兆。而一代名臣文彥博則說狄青軍權在手,“朝廷疑耳”。這是什麼?典型的“莫須有”罪名,仁宗辯解,狄青是忠臣。而文彥博卻居心叵測的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這句話的殺傷力之大,足以讓仁宗百口莫辯,也註定了狄青的悲劇結局。

北宋一代名將狄青被陷害致死 其冤屈和岳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四、狄青最終還是武人吃了沒文化的虧,他太不諳人情世故了,因為出身行伍,更加不擅於與文臣搞好關係,尤其是洞曉官場的潛規則,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時,也沒有選擇急流勇退和明哲保身,沒有料到自己會和歷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一樣被卸磨殺驢。更沒有想到的是他因一時疏忽,在家中祭祀先祖時焚燒紙錢,而火光沖天,驚擾了周圍民眾,而被負責消防的宋朝小警察報告給了朝廷,被政敵們謠言惑眾,狄樞密使家中夜有怪光沖天。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政治事件,通常被視為有野心的臣子圖謀不軌的表象,因自己一時不慎而招致了政敵殺傷力巨大的攻訐。狄青在仁宗瞻前顧後,猶豫不絕,三人成虎中最終被貶官外放。

而宋初這一個時期百官們汲取的最大教訓便是其中“及時文官貪汙腐敗也不及武將帶來的危害”。因此,在所有文官士大夫都非常反感當時的狄青,原因就是因為他是當時的武官之首。因此,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宋仁宗的這一次任命,算是將狄青給推入了火坑裡頭,幾經已經成為舉國公敵。而這一個時候狄青最大的絕望來臨了,多名文官名臣都開始不斷上奏去彈劾他,這其中的緣由無論是防微杜漸 還是壓制武官,其最根本的根源還是人們心中的那一股恐懼感。恐懼晚唐危機再次重現,恐懼自己的國家敗於武官之手。而他們為了趕他下臺,也是用盡了手段,但基本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罪行,就是硬生生地強加在他身上。這麼做的緣由無非是想致狄青於死地,所以便以此來逼迫皇帝將其調認出集權核心地段。但是這麼做的文官雖然沒有武官叛變來的那麼恐怖,但是其手段無不是再幹涉集權?此舉也非明智之舉。

宋朝能擔當起一代名將的只有狄青和岳飛兩人,可惜這兩人在重文輕武的宋朝都被冤屈致死。為什麼說狄青之死更冤更慘呢?因為狄青是第一個被冠之為臭名卓著“莫須有”罪名冤屈致死的武將,岳飛是被明殺,而狄青是被陰殺,陰殺更慘,死都死得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