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范蠡尋寶王愛山

每個人心裡都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寄託著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願望,財神信仰應運而生。財神在民間享有崇高地位,但民間供奉的財神並不是單一的,如趙公明、比干、范蠡、關羽等都是我們屬性的財神。而范蠡是其中唯一真正做過生意的,並且有著不俗的業績。

偶遇商高祖後人

東錢湖畔,十里春風,桃柳窈窕。范蠡正緩步欣賞美景,忽見前面有不少人聚在一起,像是發生了什麼事。范蠡便讓隨從去打探個究竟。

不一會兒,隨從探明原因回來稟報,原來是有個貧病交加的年輕人昏死路邊,旁邊的百姓不知如何是好。

范蠡上前,果見路邊柳樹下倒臥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面黃肌瘦,衣衫襤褸。

范蠡不由動了惻隱之心,讓隨從把這年輕人揹回家去,又請來大夫為其診脈煎藥,悉心照顧。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年輕人身體好轉,范蠡也將他的來歷瞭解清楚了。

這年輕人姓王名來,家住現在的寧海一帶。

因家中太窮,只得辭別老母,想出門尋個事做,好養家餬口,誰知半路上得了急病,幸得范蠡仗義相救,否則一條小命就要斷送在異鄉了。

等王來病癒,范蠡又送了他一些銀兩,讓他回家盡孝。

王來感激不盡,撲通一下跪在地上,口中連呼恩人。

他從懷中掏出一個布包,道:“恩公,這是我家中傳了好幾代的一個物件,雖不是什麼值錢的物品,但我一直當作護身符帶在身邊,如今我想送給恩公,留個念想。”說著雙手奉上。

范蠡推辭不過,只得接過布包,開啟一看,竟然是一個很有年頭的烏龜殼,上面還刻有文字和一些花紋,細看,好像是一張地形圖。

范蠡心裡猛地一震,問道:“小兄弟,你家祖上可是從河南商丘移居來此?”

“沒錯,”王來奇道,“恩公怎麼會知道我祖上是商丘人?”

范蠡笑著將他扶起來,道:“我不但知道你祖上是商丘人,還知道傳下這龜殼的人是你家先祖王亥王公。”

范蠡口中的王亥到底是誰呢?他又怎麼會看到一個老舊的龜殼就認出王來的身份?

王亥是夏朝時期商丘人(今河南商丘),他可是商國的第七任君主,極具商業頭腦,發明馬車和牛車,讓子民用馬車和牛車拉著貨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從而讓農牧業迅速發展,使商部落變得非常強大。可以說是王亥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

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於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

商朝建立後,王亥被追尊廟號“商高祖”。

范蠡是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省南陽市浙川縣滔河鄉)人,與王亥可以說是老鄉。

輔佐越王復國後,范蠡功成身退,遂棄“士”從“商”賺得大筆財富,並樂善好施,廣受百姓愛戴。范蠡做這樣的選擇,可以說很大一部分就是受到王亥的影響。

那麼,王亥的子孫又怎麼會流落到南方呢?原來,王亥不僅善於經商,還擅長占卜之術。

有一次,他佔得一卦:若干年後子孫將遇大難,唯有遷居南方,方可平安避難。

於是他將卦文和遷移路線刻於龜殼,並作為傳家寶一代代流傳下去。

時光匆匆,到了商朝末年,天下大亂,王亥的後裔遭周朝官兵追殺。

危難之時,其子孫想起老祖宗傳下的龜殼,於是按照上面的提示,一路南下,最後族人在今寧海西南王愛山一帶定居下來,避過了殺身之禍。

確認王來是自己最敬仰的王亥的後人,范蠡決定與他一起回寧海,看一看王氏後人們如今生活得怎麼樣了。

進山尋寶

準備妥當,第二天一早,范蠡帶著幾名隨從,和王來一同來到寧海。

當地散居不少王氏族人,都是當年王亥子孫後裔,只是時隔多年,王氏一族早已沒落,大都過得非常清貧,尤其是王來一家,他和母親住在兩間破敗的茅草屋中,連件像樣的傢俱都沒有。

王來的母親聽說范蠡救了兒子性命,感激涕零,一定要留范蠡用餐。

可是家中一貧如洗,沒有招待客人的食物,老太太急得眼淚汪汪。

王來一臉羞愧道:“恩公,我和族人也非懶怠之人,只是這裡是窮鄉僻壤,耕卻常飢,桑卻常寒,也不知做何營生才能溫飽無憂。”

見當年“商高祖”的後人如今這般窘迫,范蠡心裡非常不是滋味。

他走出茅屋,望著村子北面的一座山崗發了會兒呆,又從懷裡掏出那龜殼端詳起來。

因年代久遠,龜殼上面的古老文字已經很難辨認,花紋也有些模糊,范蠡看著看著,忽然面色一喜,把王來叫了過來,道:“你們王氏族人真是守著寶山不自知啊!”

王來一臉疑惑地問:“什麼寶山?”

范蠡指著那座形似鯉魚背脊的山岡,又指了指龜殼上一處類似的花紋:“這是一張藏寶圖啊!你先祖料事如神,不僅預知子孫將在此處避禍,還留下先機,在這座山中埋下寶藏,以備不時之需。”

一聽寶藏二字,王來頓時眼睛一亮,但很快他又不無擔憂地說:“王氏族人遷居寧海已經千年,先祖當年留下的寶貝,如今還能安在嗎?”

范蠡指著龜殼,說:“你先祖既然留下這機關,必定早有萬全之策,只是上面的文字太古老了,我一時也無法認全,待我三天後告訴你。”

於是,接下來的三天,范蠡閉門研究龜殼上的資訊。

第四天一早,范蠡揉著腫脹的眼睛告訴王來,按照龜殼上的圖文指示,藏寶的記號應該就在村北那座山岡的北坡,那裡有個山環水抱的岙地,必定藏有乾坤。

王來半信半疑,帶上一些乾糧,還有一把鐵鍬,進山尋寶。

他在北坡尋尋覓覓,眼看日頭西墜,毫無所獲。這麼找和大海撈針有什麼區別,王來心裡正打鼓,忽然看到夕陽落在前面空地的一片亂草叢生的平地上,反射出一束紅光。

他心中狐疑,爬上一棵大樹朝下看,紅光發射處原來有一堆亂石,其中一塊石頭晶瑩剔透,陽光落在其上,正好被反射出來。

而再仔細一看,那堆亂石說亂也並不真的亂,竟然顯示出一個“王”字。

王來心頭狂跳,拿著鐵鍬在石堆下一頓挖掘,突然,“當”的一聲,鐵鍬撞到一個硬物,竟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古舊的石匣,王來大喜,趕緊丟下鐵鍬開啟石匣,裡面卻不是金銀珠寶,而是滿滿一匣龜殼,上刻文字和他當初送給范蠡的那個龜殼的非常相似。

帶著這些龜殼,王來下山找范蠡求解。

范蠡尋寶王愛山

圖/柴立青

范蠡將龜殼打量了好一陣子,突然笑道:“果然是寶貝!這可是失傳多年的《養蠶八法》!”

原來,商周時期就開始人工養蠶,雖然養蠶的收入比種糧要好,但這也是門技術活,非常難掌握。當時就有人將養蠶以及改良桑樹的技藝編寫為《養蠶八法》,惠及四方,可惜後來因戰事頻發而失傳了。

如今這本寶書被意外發現,不就是王亥留給後人的寶藏嗎?王來卻犯難了,手中雖有寶書,可是他看不懂啊。

范蠡道:“只要你和族人有心遵從先祖的遺願,我一定會盡力幫你們將龜殼上的古文字解讀出來。”

養蠶致富

就這樣,范蠡把家從寧波東錢湖邊搬到了寧海,每日研讀龜殼上的古老文字,翻譯出一段,就教給王來和他的族人們一段。

范蠡尋寶王愛山

圖/柴立青

從催青、收蟻、採葉、喂蠶、作繭、蠶絲加工等,每個步驟都依照《養蠶八法》所記載的嚴格執行,一段時間後,王氏族人掌握了養蠶的技藝,收穫頗豐。

為了感念先祖王亥,大家把發現寶書的那座山命名王亥山,種桑養蠶之地叫桑洲。

范蠡又請來自己的夫人西施幫忙,教大家織錦技藝。然後在他的指點下,把織錦運到外地交易,換取報酬。

王氏族人透過自己的辛勤耕耘,終於改變了當初窮困的日子,漸漸富裕起來。

這天夜裡,范蠡正要歇息,家裡突然來了客人,正是王來。

此時的王來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商人,家裡不僅草屋變瓦房,還娶妻生子,再也不愁生計。

他說自己過幾天要去外地交易新一批的織錦,特來辭行,接著又從袖口裡掏出一份竹簡,說:“恩公,您從那些龜殼上翻譯出來的文字我都刻在竹簡上了。這次外出,我想把《養蠶八法》教給更多的百姓,希望他們也能改變貧窮的生活。”

范蠡故意問他:“你就不擔心養蠶的人多了,從事織錦生意的商人也多了,你的生意會受到影響?”

王來搖搖頭:“養蠶致富,是王氏先祖教給後人的一門技藝,更是惠澤世人的一份功業,王氏族人豈敢獨佔。恩公,這些年來您和夫人悉心教導我們,這份恩情我們王氏族人不能不報答。但我知道恩公您從不在乎私利,所以我們想將這份恩情帶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先祖和您的恩惠。”

范蠡朗聲笑道:“好好好,不愧是王亥的子孫,不枉我的一番苦心。”

送走王來,在內室將這一切聽得清清楚楚的西施走了出來,道:“先生,事到如今,為何還不告訴王來真相?我想他一定不會介意你當初騙了他。”

原來,這《養蠶八法》根本不是王亥留給後人的寶書,而是范蠡多年來收集整理的養蠶經驗。

他見王氏族人雖勤勉卻不得章法,因此農耕桑織都無法餬口,自己雖有心教育,但又惟恐族人對他一個外來者的話並不深信,更不會嚴格執行。

於是就想到了假稱王亥留下寶書這個辦法。他告訴王來要閉門研究龜殼上的文字,其實那三天裡,他悄悄讓人仿造了許多片龜殼,又尋來特殊的礦石,在北坡佈下亂石陣,將石匣埋於地下,等著王來去發現。

范蠡聽了西施的話,淡淡一笑,道:“《養蠶八法》是誰所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氏族人不僅學會養蠶織錦的技藝,更學會了惠及他人。這份愛心,才是最大的財富。”

范蠡在寧海居住的時間無從考證,但民間有關范蠡在寧海的一些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由於王來家鄉周邊村民都是以種桑養蠶致富,因而後人稱當地為桑洲(今寧海縣桑洲鎮),最早種桑的地方叫桑園(今桑洲鎮桑園村)。

而王亥山的“亥”與“愛”的發音在當地頗為相近,王亥山也就成了如今的王愛山。

又因范蠡經商有道被後世奉為財神,王愛山東北坡山谷被稱為上金谷(今岔路鎮),上金谷對面的村莊被稱為上金村(今寧海縣岔路鎮),一直延傳至今。

這也應和了范蠡的經商理念:生財有道,大愛無疆。

監製 | 先宏明

編輯 | 於 昕

部分圖片素材整理自網路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刪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