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隆基是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何晚年被架空成太上皇,被自己兒媳折磨

李隆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啥?

一個被楊玉環和楊國忠玩弄於鼓掌的皇帝,最後搞出安史之亂的皇帝,居然要被洗白了?

李隆基是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何晚年被架空成太上皇,被自己兒媳折磨

開元盛世

李隆基晚年的昏庸,並不妨礙他最初的貢獻。由他開創的開元盛世,連杜甫都很懷念和感嘆,為此寫下了《憶昔二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此詩寫於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對當時唐朝的社會情況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從詩中可以看出,開元盛世時期,一座小城就有萬戶人家,莊稼豐收,糧食爆倉。不過大家並不擔心匪徒小偷,因為社會安定,就連長途旅行都是隨心所欲,並不用挑選好的日子。

李隆基是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何晚年被架空成太上皇,被自己兒媳折磨

這還不算,上部分寫的農業,下部分還寫了商業: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意思是說,開元盛世時的手工業和商業無比發達,貿易的車輛絡繹不絕。小到家庭,大到國家,都是各安其業,各得其所。社會風氣融洽,鮮有災禍。這幅景象,儼然就是人間仙境。

杜甫以紮實的文學功底,向世人展現了開元盛世的曠世景象。

試問,如果李隆基若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如何能夠創造出這樣的盛景?

可惜的是,李隆基和許多同樣出色的皇帝一樣,晚年的時候也犯下不少錯誤,而他的兒子兒媳也沒慣著他,直接將他架空。

李隆基是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何晚年被架空成太上皇,被自己兒媳折磨

人生轉折

李隆基人生的轉折點大概是公元737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五年。此時他已經當了25年的皇帝,開元盛世的景象也已經達到了頂峰。

當時的社會情況,和杜甫詩中所述的情況基本無二。

其實想要國家安定,無非就是鞏固皇權,掃去威脅,任用賢能之臣,廣開言路,最後制定適合當時的國策,然後貫徹實行即可。

對於這些,李隆基在之前的25年時間裡,確實做得很好。然而人生貴在堅持,李隆基沒有堅持住,失去了最初勵精圖治的精神,也沒有了節儉之風,開始貪圖享樂。

貪念一旦生出,哪怕再精明的人,也免不了被貪慾矇蔽,變得眼瞎耳聾。

而讓李隆基貪圖享樂的禍首,是武惠妃。可以說,皇帝對武惠妃的痴迷,一度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不過在公元737年之前,李隆基並沒有做出威脅社稷的舉動,而這一年,他居然聽信了武惠妃的挑撥,將自己的三個兒子殺死,尤其是太子李瑛,被貶為庶人後殺死,這就動力國本。

李隆基是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何晚年被架空成太上皇,被自己兒媳折磨

李隆基有30個兒子,其中23個長大成年,殺死3個兒子似乎並不妨礙日後皇位的傳承。

可這件事情,卻讓其他兒子的內心感到恐懼,他們都知道,三位兄弟的死,是武惠妃勾結宰相李林甫後,誣陷他們的謀反之罪。

但看似是武惠妃設計陷害,但實際上卻是皇帝年邁,昏庸不堪才導致的。面對這樣的一個皇帝,試問皇子們該如何明哲保身?

尤其是皇三子李亨,李瑛去世之後,他就被封為太子,所以他必定是武惠妃的下一個目標。

所幸,不久後武惠妃就病死了,而武惠妃想給自己兒子鋪路的計劃也就此完結。

皇子們也鬆了一口氣,只要沒有奸人挑唆,皇帝還不至於拿兒子們開刀。

然而誰也沒想到,武惠妃前腳剛去世,李隆基後腳就找來了楊玉環。從此,李林甫,楊玉環,楊國忠等人便開始了新一輪禍國殃民之路。

李隆基是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何晚年被架空成太上皇,被自己兒媳折磨

悲慘結局

時間來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連續獲勝,使得李隆基倉皇逃命。此時的李隆基雖然沒有到披頭散髮的窘迫境地,但也早已沒有了往日的風采。

甚至在殺死楊玉環後,精神已經萎靡不振。

另一邊,太子李亨逃到了成都,並且在靈武即位,史稱唐肅宗。

在唐肅宗的努力下,先殺安祿山,後四處平叛,在持續了八年之後,才徹底將這場危機化解。

然而此時的唐朝損失人口三千餘萬,直接將大唐朝打入了深淵,曾經輝煌的大唐榮耀,一去不返。

而李隆基,在太子登基之後,他就被架空成了太上皇,居住的地方也從正殿搬到了南邊的興慶宮。

雖然此後李隆基不再過問政務,但對楊玉環的死一直耿耿於懷,一直想將其改葬,為此還召集大臣前來商議。

雖然皇帝李亨並沒有過問此事,但張皇后卻看不過去。

李隆基是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何晚年被架空成太上皇,被自己兒媳折磨

這位張皇后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她口齒伶俐,狡黠刻薄,連李亨都怕她三分。

不過這次張皇后很有道理,她認為曾經的大唐榮耀,若不是因為楊玉環,怎能落得如此下場。如今李隆基仍不思悔改,真的是難以饒恕。

為此她命人將李隆基從富麗堂皇的南宮,遷到了簡陋破敗的西宮,非常淒涼。

而李亨見狀也不敢阻攔,任由著張皇后折騰。

遙想當年,李隆基果斷剛毅,轉瞬之間殺上官婉兒,誅韋后集團,隨後加強皇權,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

如此雄才大略的帝王,晚年也犯下了大錯,導致國家差點滅亡。

其實放眼歷史,許多青年時有才能的皇帝,晚年多少都會犯錯,可是這也讓人百思不解。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和經驗也跟著一起增長,若在初期就能有所作為,按理說應該越做越好才對,為何會出現越來越差的情況?

答案其實很簡單,任何事情的發展都要經過三個階段:開拓,發展和維持。

李隆基依靠非常手段獲得地位,視為開拓。當上皇帝之後勵精圖治,視為發展。而發展之後,就是永無止境地維持。

漫無目的地維持,容易讓人喪失目標,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人會很自然地鬆懈,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世界。

所以還是“貴在堅持”這四個字,沒有什麼比堅持更加難得。若李隆基能夠懂得這個道理,或許大唐榮耀將會一直存在。

參考資料:《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