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戰敗呢?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戰敗呢?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之戰),是發生於三國時期的一場由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當時蜀軍和吳軍兵力及將領是怎麼樣的呢?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戰敗呢?

蜀軍方面——應由四部分軍隊組成:

1、馮習為大都督的前軍兵團:總兵力4萬多人,將領有:

中領軍吳班、護軍馮習、前部督張南、將軍劉寧、杜路、胡王沙摩柯(可能後加入)等;

根據資治通鑑卷六十九記載:“七月,……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這時劉備的中軍還未到秭歸(六月決定東征)。

2、劉備統率的中軍兵團:兵力無記載(估計2。5萬左右);將領有:

治中從事黃權、將軍(水軍)陳式、將軍趙融、傅彤、輔臣、廖淳(即廖化)、從事祭酒程畿、侍中馬良等;

此軍乃劉備的精銳,黃權、程畿、馬良開始均不是帶兵的官。其中,馬良、黃權後來分兵到南北兩個方向。馬良主要是去發動蠻夷部族,所以兵不會很多,估計千人左右。黃權軍乃用於監視魏軍,防止魏軍從北面偷襲,兵力估計5000人左右。

3、700裡沿線的留守部隊:兵力無記載;將領僅為低階軍官;估計5~7千人(見另一文《為劉備七百里連營正名》);

4、江州一帶的後軍接應部隊:兵力無記載,將領為翊軍將軍趙雲,估計3000人;

所以估計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雲軍),其中在夷陵地區作戰的有5。9萬人。

蜀軍這個時期的總兵力分析:

在另一文《劉備攻蜀之戰》中,已經分析過,劉備在佔領益州(不含漢中)後,軍隊可有11。4萬人,再減去與劉璋作戰的傷亡數千人,大致在11萬左右。這時是214年5~6月。

接著215年5~7月,劉備率軍東進與孫權爭奪荊州,但是沒有發生戰鬥。

215年11~12月,劉備率張飛、黃權軍擊敗張郃軍(包括樸胡、任約等)於三巴。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劉備主要工作是穩定民心,整頓內務和保護現有的地盤。

其後,217年10月開始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直到219年5月才結束。這個戰役,劉備雖然逼退了曹操,佔領了整個漢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損失也是很大的(在另一文《漢中爭奪戰》中有詳細分析):不僅犧牲了三員大將吳蘭、雷銅、任夔,估計陣亡也在1萬多人(其中吳蘭、雷銅、任夔軍是基本“盡沒”,陳式軍在攻擊馬鳴閣道時也損失慘重,加上與夏侯淵、張郃精銳部隊的血戰)。

這其後,有兩年的恢復期,估計也就恢復到11萬左右。在這兩年裡,蜀軍有兩次大的作戰,襄陽戰役和上庸戰役。襄陽戰役的損失與益州的總兵力無關,暫且不提。上庸戰役損失的劉封軍則是漢中戰役後由漢中派去的,人數估計5000左右(因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又是孟達的上司,而孟達有兵4000人)。因此,大約兩年恢復了2萬的兵力。

221年戰役開始時,蜀軍的分佈大致為:

漢中:3萬人。考慮到漢中直接面對魏軍的威脅,蜀軍在漢中一直保持3萬以上的部隊防禦,即使在姜維最不重視的蜀國末期,也有2萬多人。

成都和其它郡:1萬以上,成都至少留兵5000,李嚴抽調郡兵平息叛亂也有5000人的記載。

夷陵、江州一線:7萬人。或許蜀軍總兵力超過11萬,達到12萬或13萬,那麼在夷陵一線的蜀軍可能有8~9萬人。但是

在《資治通鑑》和《三國志》中,沒有任何蜀軍兵力大大超過吳軍的記載,連吳軍主帥陸遜多次給孫權的軍情報告中,也根本沒有提及“敵眾我寡”之類的問題。相比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均有明確的記載或話語表明雙方兵力有較大差距。所以,實際上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和陸遜的兵力是很接近的,屬於基本實力相當。根據前面的分析資料,可以大致得出:

在夷陵之戰最後決戰時(222年閏6月),劉備在夷陵戰場上有5。9萬人,陸遜有5。3萬人左右(兩方均不包括遠離戰場的部隊以及後軍部隊)。

其中,吳軍所有兵力均集中於夷陵地區,蜀軍則有1。3萬人分散在其它地區(700裡後路防守7000人,監視魏軍的黃權軍5000人,南方馬良的1000人)。

蜀軍中,張飛的原部隊1萬人當在前軍之中,劉備的中軍2萬是他開始自荊州帶來的精銳,數年來跟隨其南征北戰,訓練有素、忠心耿耿、戰鬥力很強。參考書籍:《資治通鑑》、《三國志》、《中國戰爭史》。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戰敗呢?

吳軍方面——由兩部分軍隊組成:

1、孫權所派遣由陸遜統率的抗蜀軍:將領——大都督陸遜,兵力50000(《資治通鑑》、《三國志吳主傳》、《陸遜傳》均有記載),部將有:

振威將軍、固陵太守——潘璋,兵力5500人(本傳記載本部兵加甘寧軍——2500人);

虎威將軍——朱然,兵力5000人(本傳記載督5000人,駐守江陵);

建武將軍——徐盛,兵力無記載;估計5000人左右;

建忠中郎將——駱統,兵力5000人(本傳記載本部兵3000加上淩統軍);

將軍——鮮于丹,兵力5000人(本傳記載226年本部5000人);

偏將軍——韓當,兵力2000人以上(本傳記載曾統兵2000);

平戎將軍——步騭,兵力數千(本傳記載為本部1000人加交州義士萬人);

安東中郎將——孫桓,兵力無記載;以其皇室親族身份獨守夷道,估計5000人以上;

將軍——宋謙,兵力無記載;估計5000人(曾擊破蜀軍5營),屬於資力較老的將軍;

加上陸遜本部軍(至少5000人,可能有萬人以上)。

可能還有史書未記載的其它將領,但估計不是重要將領。

2、原在巫山、秭歸一線的防禦部隊:將領——將軍李異、劉阿,

兵力無記載;由於此二將均不是很有名,估計兵力各數千——總兵力約5000人。

所以,吳軍參加夷陵戰役的總兵力為5。一5萬人(第一階段損失若干)。

綏南將軍領南郡太守諸葛謹的部隊估計駐紮於江陵,為戰役預備隊,沒有參戰。(原駐於公安,《三國志》本傳中沒有參戰記載。由於江陵的部隊抽去參加本戰役,諸葛謹臨時移駐江陵較符合正常的軍事部署,其在整個戰役中的作用與蜀軍趙雲部相當)

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 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劣勢的吳軍一舉擊敗兵力佔有優勢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 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 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 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 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 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 人不勝感慨。

“興復漢室”理想追求的幻滅

夷陵之戰對於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對蜀漢來說,它大損國力,基本上 毀滅了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對東吳來說,雖然打贏了戰爭,但 是卻進一步損害了吳、蜀關係,從戰略上看,亦不無失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