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是一代太極宗師,曾受聘袁世凱府中授拳,陳發科也自嘆不如

陳延熙(1848-1929) ,陳氏第十六世,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是陳耕耘的次子,與其兄陳延年共承父業。拳藝高超,雖入化境,仍不懈怠,常夜臥木凳,醒後即練拳不止。耕讀之餘,教習子弟練拳。

光緒二十六年(1900),袁世凱任山東巡撫,見鄉人為陳耕耘所立碑記,方知太極拳為陳氏所精通,於是派人來訪,欲請陳耕耘教自己的子侄們拳藝。因為當時陳耕耘已逝,於是聘請陳延熙前往教授。當時袁府各派武師,多有妒忌他的人,經過比武之後,無不心服。他在袁府總共教了六年,最終因母老而辭歸。

據說,陳延熙的兒子陳發科曾經感嘆道:我比不上父親,打人還要用手。發科弟子洪均生回憶說,陳發科晚年也達到這種水平了。

祖上多為鏢師,深得陳有本、陳清萍等宗師授藝

陳延熙天資聰慧,好學上進,文武具佳。年幼時,文能“四書五經”瞭然於胸,出口成誦;武即年方五歲,便與兄長陳延年隨長輩精習太極。

習武須得天賦,更須勤練不綴,陳延熙二者兼備。在前輩們的薰陶下,聞雞而舞,冬練嚴寒三九日,夏練酷暑三伏天,日練太極四十遍,寒來暑往,功夫隨日推移,年歲增長,功夫漸入佳境。

十八歲時,行拳已出神入化、氣勢磅礴,爐火純青,架式氣勢磅礴、輕靈、沉穩,剛柔相濟。出手靈活、善變、快猛,力沉勁整,乾脆有力,發人於瞬間。深得陳有本、陳耕耘、陳清萍、陳仲甡等前輩陳氏太極宗師們的喜愛,陳有本指教甚多,受益最深。

他是一代太極宗師,曾受聘袁世凱府中授拳,陳發科也自嘆不如

陳延熙祖上多為鏢師,善騎善射。他從小練就一身馬上功夫,能飛身躍上飛奔之馬,馬肚藏身更為小技。他精通陳氏各門拳械,尤其善長槍術、劍術,金錢鏢更為精湛,槍、劍之勢如行雲流水,神龍再現,金錢鏢獨步一時,如探囊取物,百發百中。

陳延熙年少時便對博大精深的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內經》《千金方》《本草綱目》等愛不釋手,隨身攜帶,習武之餘,勤於精研,對祖傳骨科更為拿手,二十餘歲醫名便聞名鄉里,並把中醫之理融於拳術之中,對陳門絕技,抓筋、按膜、點穴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18歲便代父走鏢,令山東盜賊聞風喪膽

他的父親陳耕耘長年走鏢在外,故留長子陳延年在家照看老母,操持家務,陳延熙十八歲便隨父走鏢,偶爾也代父走鏢。清朝末年兵荒馬亂,盜賊四起,押鏢途中更是荊棘滿地,險阻重重。

一次,陳延熙代父走鏢到山東地面,只見山路崎嶇,樹木遮天,實為匪人出沒之地,見此景,陳延熙囑咐眾鏢師和隨從小心行進。正行間,一聲哨響,賊人四起。

為首者執明晃晃的鬼頭大刀,甚是凶煞,此時鏢車速圍一起,陳延熙暗囑擒賊先擒王,必須以絕技的功夫治住匪首;又思:世道腐亂,匪者多為勢所迫也,不可輕傷人命。於是不動聲色,兩枚金鏢以極快之勢正中二大王侯二之手,只聽“哎呀”一聲,刀已落地,三大王苟三還未明白,其手中刀也砰然掉地,幾乎一瞬間又是幾個匪徒兵器掉地。

他是一代太極宗師,曾受聘袁世凱府中授拳,陳發科也自嘆不如

眾匪徒大驚,陳延熙歷聲喝道:“我乃陳耕耘之子陳延熙,今代父走鏢這裡,你等也敢截鏢,我念你等初犯,只傷你等手、臂,未取你等首級,你等還有什麼話要講?”

此時正趕山大王鄭橫得報,率一杆人前來接應,見此情境急呼:“小的們,跪下,謝好漢手下留情,好漢莫非豫北陳家溝太極陳?陳家溝乃武術聖地,以後凡見陳字旗,任何人不得靠近,切記!”陳延熙走鏢軼事甚繁,不能一一敘說,僅舉一二,以後逐一詳述。

縱觀陳延熙走鏢途中,險阻重重,打鬥甚多,但陳延熙藝高膽大,心思縝密,依靠陳氏聲威和眾鏢師的擁戴,上下齊心,總能逢凶化吉,化險為易,未曾有過閃失。

無煙艾灸盒,溫經通絡,祛除溼氣

受重託到沁陽授拳,傳道有方桃李滿天下

清末,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民從揭竿而起,比比皆是,也有魚目混珠,借世道混亂,強取豪奪,打家動舍,為非作歹者有之。為保家園,豫省各府縣、各村鎮份份建立武術團社,教習本鄉青少年習武。

光緒二十年(1894年),沁陽名紳張作仁受鄉鄰之託,到陳家溝聘拳師到沁陽授拳。因陳家溝除悍賊“大頭王”而早已名揚天下。陳氏族人敬重張氏為人善道且與陳家溝有親戚關係,恰逢陳延熙探友歸來,閒賦在家,遂應邀前往馬坡授藝(同時到馬坡授藝的還有董海川的入室弟子、八卦名手賈岐山)達六年之久。

成材者有張宏,張鬧、李遇(後出家)、傅振嵩等人,其中傅振嵩成就最大。傅振嵩(1881-1953)字乾坤,號劍南,深得陳延熙之真傳,精通各種器械,太極槍、太極劍尤有獨到之處,演練起來,堪稱人劍合一,人槍合一。

傅不僅藝從陳延熙,更得德於陳延熙,極重忠、孝、仁、義深為武林同道讚譽。傅成名後常年在外,每回豫省親均不忘師恩,必到陳家溝探望陳延熙,聆聽恩師教誨,並與眾師兄弟演習,切磋在外的收穫,驗證自己功夫。

在陳延熙調教下使功夫更上一層,終成一代大師,人稱“國術聖人”。傅振嵩晚年採眾家之長,集太極、兩儀、八卦之精華創“傅氏太極”,飲譽大江南北,為太極的光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受邀為袁世凱子侄授拳,力挫袁府眾武師

光緒二十六年(1900),袁世凱時任山東巡撫,抵萊州縣界見魯人為陳耕耘所立碑記,大驚暗嗔:“太極拳為河南陳門所精,溝內陳家行俠尚義,功蓋於世,吾早有所聞,但齊魯乃英雄豪傑之地,武林高手輩出,能為異鄉人立碑頌其武藝,實為罕見”。遂派人到陳家溝訪邀陳耕耘,到陳家溝知陳耕耘已作古多年,遂邀請陳延熙到魯授藝。

袁世凱崇尚武藝,袁府各派武師眾多,且不乏高手名家。陳延熙來,袁喜出望外。翌日,袁坐大堂,與眾武師名為接風,實乃驗證他的功夫,陳延熙以舒展、穩健、大方、圓潤多變、剛柔相濟的低架勢向袁及眾人展示了深奧、精湛、出神入化的太極風采,陳氏世傳太極風貌,真乃“外如處女、內似金剛”,令眾人耳目一新。

他是一代太極宗師,曾受聘袁世凱府中授拳,陳發科也自嘆不如

袁世凱

與眾武師過招,輕靈、身法多變,逢硬不頂,柔化剛發,化勁時能柔如棉絮,軟似無骨,身法多變,使力大、力猛兇狠者,摸不著方向,找不到著力點,發勁時,恰到好處,迅猛如雷,犯者立撲,使人防不勝防,真是“一羽不能加”、“捱到何處何處擊”,在袁府有了“肘打羅鐵腿,靠打李半天”之美談。

一連數日,但凡交手者無不敗北。眾武師紛紛折服。就這樣,陳延熙以精湛的武功,獨特的技擊,高尚的武德,贏得了袁府上下表睞。從此,陳延熙名揚齊魯大地。

陳延熙隨袁世凱的調遷,由山東至天津六年,與宋世通、楊洪修等齊魯名士多有來往。陳氏一門,極重孝廉,聽到老母病重,陳延熙辭別袁府,袁府上下戀戀不捨,袁贈以重金,並囑母病好速歸。

陳延熙抵豫回陳家溝,朝夕伺候老母,為母送飯喂藥,母睡才敢入眠,常常衣不解帶。母亡,陳延熙為母守考三年,未出豫省半步,潛心整理拳架之理、之用,精心傳授弟子,深鑽養生之道,深研中醫之理,中藥之效,不分貧富貴賤,濟世救人。其間薦謝功吉去天津教授袁氏子弟。

力薦族侄傳授“忽雷架”,杜毓澤卓然成大家

民國五年(1915),清化鎮(博愛縣)大學士懷慶知府杜嚴(清末進士,翰林學士,師豫學堂監督,河南諮議局議長,歷任河南民政廳長和廣西政務廳長,為官清廉,政績斐然,樂善好施,眾口皆碑)因素聞陳延熙俠義之名,深為孝、藝(功夫)、義(行俠尚義)所感,遂往陳家溝拜訪。

兩人互慕其名,一見如故,你來我往,遂成至交。杜嚴有一子名毓澤(1897-1990),遂拜陳延熙為師,習練太極,後陳延熙自覺年老,推薦其族侄陳銘標教杜毓澤“忽雷架”(此架為陳清萍關門弟子李景彥所創,此架多發勁,且發勁如驚雷再現,之快、之猛而得名)和炮捶。

故杜毓澤既曉大架、小架,又會“忽雷架”,松田隆智寫武術史中講“楊家得陳家之一部,而杜家得陳家之大部也!”杜毓澤在二位名師的悉心親授下,刻苦修煉,終成大家,杜毓澤曾為臺灣太極拳協會理事長、顧問,杜毓澤得真傳,深諳太極各種練法和用法,在臺灣舉行的武術大會上杜毓澤以八十高齡演練的太極讓使人大開眼界“此乃太極之真髓也!”

送子陳發科北上,囑咐:以德贏人、點到為止

太極以盛譽揚名於四海,廣泛傳播於我中華大地有兩大盛期,一是楊露禪三次下陳家溝,學藝十八載,藝成到京,威震武林,人稱“楊無敵”讓世人知太極。二是陳發科去北京傳藝,獨步一時,人稱“太極一人”,讓世人識陳家拳本來面目,學者眾多。

自此陳氏太極廣為流傳,成為最負盛名的“武林奇葩”。1928年,北平同仁堂樂老闆久聞陳家溝名,為護堂持重金邀陳家溝太極高手前往。陳發科受族人所薦,義無反顧,毅然北上。行前依陳門規矩“闖天下者,必到(陳家)祠堂過招”。

他是一代太極宗師,曾受聘袁世凱府中授拳,陳發科也自嘆不如

陳發科和他的弟子們

這天陳延熙、陳品三兩個武林泰斗以八十歲高齡坐鎮祠堂,親檢陳發科功力直至滿意,行前陳延熙諄諄囑道:北平自古乃藏龍臥虎之地,各門、各派高手雲集,你的功夫我和鑫老業已放心,你可大膽前往,要向你劍南師兄一樣尊重各門各派以德贏人,讓人家心服口服,交手時點到為止,輕易不可傷人,要廣交朋友,多行善事,我陳門太極才能立足武林!

陳發科一行進京後謹遵父囑:“凡事德為先,口不滿,手不狂,常言“咱不中”凡不得已與人交手,則採、挒、肘、靠,擒、拿、跌、打兼施並用,從無敗北,武術詩人楊季子云:“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持剛強”。

一代太極宗師,為弘揚太極立下不朽功勳

陳延熙晚年閒居陳家溝,一邊行醫造福鄉梓,一邊授徒“教下些子弟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當時陳家溝溝北小架名手多出於陳鑫名下。溝北大架名手亦多出於陳延熙名下。

陳延熙擇徒甚嚴,只有德才兼備者才可授之。依其悟性而授之,一生門徒眾多,僅陳家溝頂尖高手就有(大杆)陳發科、(大槍)陳省三、(輕功)陳寶璩、(單刀)王平、(雙鐧)王雁,以及陳居明、陳鏡明等頂尖高手。

陳延熙一生豪爽,為人正直,樂施好善,醫術高明且為人隨和極具大家風度,溝裡溝外家貧者常解囊相助。陳延熙行醫不辭辛苦,遇患小病者隨手診治,分文不取,對貧困者更是送醫送藥,醫德之高,令人敬仰,方圓數十里人稱“當世華佗”。行醫傳奇甚多絮不言表。

陳延熙一生為弘揚太極,讓太極走出陳家溝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陳延熙不愧為陳家溝陳氏十六世傑出的代表人物,一代太極宗師。現流行傳於世的陳氏大架多出其門。

陳延熙一生習武行醫,講究調養,注重養生,武功超群,身體硬朗,古稀之年鶴髮童顏,尚能健步如飛,與人交手亦能發人於丈外,雄風不減,是集武術,中醫於一身的蓋世奇才。1929年秋陳延熙安然下世,享年八十有一。

其時(1929年)廣東省主席李濟深邀其師兄傅振嵩南下廣州任“兩廣國術”總教練,傅與顧汝章、萬籟聲、王少固、耿海聯袂南下(這就是武林上的“五虎”下江南)。

傅振嵩教授陳氏太極,形成了北京有陳延熙之子陳發科,南京國術館有陳延熙之侄陳子明,廣東有陳延熙之高徒傅劍南,使陳氏太極顯赫武林盛極一時,得到迅速的傳播,陳延熙在九泉之下也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