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把用來抱怨的時間花在讀書學習上,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周和大家聊一聊趙匡胤的故事,給我們現代生活帶來的思考。

宋太祖趙匡胤

(927年-976年),生於洛陽夾馬營。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並於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隨徵北漢、南唐,戰功卓著。柴榮病重時,升為殿前都督,成為禁軍最高統帥。後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或北宋。

把用來抱怨的時間花在讀書學習上,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陳橋兵變的趙匡胤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透過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趙匡胤還澄清吏治,勸獎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舉措不僅恢復了五代以來的戰爭創傷,且使國家呈現出相對穩定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趙匡胤雖是武將出身,卻喜愛讀書,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後周世宗柴榮平淮南時,有人向柴榮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柴榮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柴榮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麼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趙匡胤稱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難題,問宰相趙普,趙普答不出來。再問翰林學士竇儀,得到了確切的答案,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 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的。

古語說的“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把用來抱怨的時間花在讀書學習上,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書中自有黃金屋

正是因為趙匡胤認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懂得讀書的重要性,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在社會混亂不堪的情況下,使宋朝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刑律、對外關係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革,促進了社會的繁榮發展。清朝的乾隆皇帝就評價說:“吾於開創之君,獨以唐太宗、宋太祖為不可及焉。二君者,皆以不世之才,平一天下。”可以看出在歷史上眾多開國皇帝中,趙光胤也是數一數二的文武雙全的才德君王,這樣的君王才能真正推動社會的進步,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各樣的基礎。

對比前面說過的黃巢和朱溫,都是隻會帶兵打仗,靠武力奪取政權建立新王朝,不懂得持續的自我發展,沒有繼續學習提高能力,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中只能是曇花一現。

前一段時間央視的熱播劇《人世間》中的一家人三個孩子的人生經歷,完美地詮釋了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任何時候開始讀書學習都不晚。這部劇改編自梁曉聲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個人命運在時代背景下的變遷。

周家有三個孩子,周父常年在外打工,風餐露宿,艱難地掙錢養家餬口,因此他不想讓三個孩子重複自己的命運,常常囑咐他們好好讀書。在父母的支援下,老大和老二專心致志地投入在學習上,相繼升入市重點高中,考上了北京大學。只有老三不愛學習,最後進入工廠成了一名車間工人。

把用來抱怨的時間花在讀書學習上,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不禁讓我想到隋朝建立的科舉制度,最大的作用就是讓社會階層流動起來。給願意努力吃苦學習的讀書人,提供一個公平的機會改變命運。俗話說:“

你不吃讀書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

。”

巨化集團有一個名叫施松嶽的普通工人,39歲才開始學習26個英文字母,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到59歲時就已經可以翻譯國外短篇小說。在62歲的時候,由中國文化出版社集結出版了他的《施松嶽譯文集》,其中收錄了他的23篇外國短篇小說譯文。後來他還和浙江大學的外語老師合作,一起翻譯中、長篇英文小說。

把用來抱怨的時間花在讀書學習上,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學習從你發自內心認識到它的重要性開始,哪一天都不算晚。現在我們的學習方式和途徑越來越多,只要想學,年齡、時間、精力一切都不能成為阻礙自我成長的藉口。

讀書改變一個人的眼界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