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明節”原來是為了紀念他

烈日炎炎的下午,一個草棚內,餓得奄奄一息的公子捧著碗湯一飲而盡。“這是肉湯?哪裡來的肉湯?”此時站立的幾個人都別過頭去偷偷拭淚。

要知道這一行人從逃亡開始流落至今,一路上風餐露宿,吃了上頓沒下頓,可從來也沒像今天這麼慘過,唯一的那點糧食都被隨從給偷跑了。

剛才的肉湯到底是哪裡來的,一下子成為了焦點。剛緩過來的公子一再追問,才有人道出實情:是他的一位隨從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做成的肉湯,公子聽後感動得號啕大哭,發誓以後絕不忘恩。

這位割股救命的人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忠臣介子推,被救的公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

“清明節”原來是為了紀念他

公元前656年,晉獻公寵妃驪姬想要幫助自己的兒子奚齊當上皇帝,就開始謀害其他皇子。

先是逼迫太子申生自殺,又開始計劃除去重耳和夷吾,好在重耳身邊有幾忠心耿耿的名臣跟隨,其中就有介子推。

重耳一行人邊走邊遭遇追殺,即使躲過了追殺也風餐露宿,最難的時候就是差點餓死,如果沒有介子推腿上的那塊肉,也就沒了以後的晉文公,歷史恐怕真的要改寫了。

重耳在外總共逃亡了19年,先後輾轉了8個國家,等到晉國肅清內亂,迎他回國時已是62歲高齡,這一年重耳繼位,史稱晉文公。

逃亡的經歷讓晉文公更加懂得百姓生活的艱辛,他繼位後勵精圖治,大力改善民生,同時也封賞了一大批的有功之臣,卻唯獨忘記了介子推。

朝中開始有人為介子推鳴不平,晉文公這才恍然醒悟,趕緊去派人尋找介子推,可是得到的訊息是介子推已經帶著他的老孃去綿山隱居了。

於是晉文公帶著文武大臣親自去綿山尋找,可是茫茫深山,樹高林密,如何尋找。

這時有小人給晉文公獻策,用火三面燒山,只留一個出口,這樣介子推就不得不出來。

晉文公聽從了小人的奸計,結果是整片山林都燒光了也不見有人出來。眾人走上山去,只看到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背靠一顆枯樹枝被燒死了。

晉文公悲痛大哭,從介子推背後的樹洞裡掏出來一截血書,上面寫著: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清明節”原來是為了紀念他

晉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忠節,遂把綿山改名為“介山”,以此紀念。

他還把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在這一天裡,晉國百姓不得生火做飯,只能吃糕點等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再次帶領文武百官身著素衣來到山上祭拜,而此時的那株枯木居然長出了新的柳條隨風搖擺,晉文公覺得一定是介子推的魂靈還在。

於是他折下一根柳枝插在頭上,同時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的第二天命名為“清明節”。

這就是清明節的由來,它所代表的是對已經逝去忠臣的尊敬和紀念,後來逐漸演變成人們對自家先人的祭奠。

不過踏青、折柳枝和吃冷食的風俗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很多地方也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在一起過了。

“清明節”原來是為了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