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正隆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原創

唐唐歷史觀 2020-03-26 08:28:00

導讀:在唐朝的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的重要基礎——均田制卻在悄悄地瓦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哪一個皇帝或宰相,不管他有多大能力,都是不可能把它扭轉回去的。

唐朝政府依靠均田制,對受政府掌握的幾百萬農戶進行剝削,才能建立統一王朝穩定的統治。尤其重要的是,有了關中、河東和大河南北的幾百個折衝府,唐朝中央政府才有可靠的武力,鞏固它對廣土眾民的統治。封建國家要保證剝削的來源不斷,關鍵問題在於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這正是均田制的實質所在。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均田制存在的條件開始瓦解

均田制要行之有效,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封建國家擁有大量土地;二是控制農民的人身,不讓他們離開土地。然而這兩個條件是不斷地在變化的,變的結果越來越不利於封建國家,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不由人們的意志支配,所以均田制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先說第一個條件

唐朝初年正在大變亂之後,荒地很多,這是容易實行均田制的一個因素。但各地的情形並不相同,要按照法令計口授足土地,很不容易做到。太宗時滅了高昌,在西州實行均田制,詔書說:“彼州所有官田,並分給舊官人、首望及百姓等”。可見授田給百姓,只是一個希望,不容易做到的時候,就只能七折八扣。

土地的買賣和兼併使均田制的繼續推行,越來越難。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土地一直可以買賣,只在有的時期,買賣的現象比較少些。唐朝均田制法令對土地買賣的限制比前代寬,實際是承認土地買賣越來越須繁的客觀事實。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同時,這樣的法令反過來又對土地買賣開了方便之門。均田制絕不觸動私有土地,買賣頻繁的結果使可以授受的土地越來越少,這是不可避免的。

兼併的影響尤其厲害。唐朝均田制規定官僚貴族按官職受田,官越大,受田越多。但是官僚貴族決不滿足於按品級所受的土地。他們或透過買賣,或透過高利貸,或透過強佔,不斷吞併農民的土地。跟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活躍,形形色色的人們陸續加入了大土地佔有者的行列。他們中間有舊日的豪門貴族和當代的新貴高官,也有上升的庶族地主、豪商富賈以及寺院的僧侶地主等等。

開元、天寶時,土地兼併的劇烈發展到了空前的程度。皇帝的詔書也說:“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吞併,莫懼章程。……致令百姓,無處安置。”詔書禁止非法買賣口分、永業田,然而它對過去的態度是承認既成事實,對將來也無非是一紙空文。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再看第二個條件

均田制必須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然而農民卻不斷地從土地上逃走。這個過程也是從唐初就開始的,到了開元、天寶時,只是發展得更嚴重了。

整個地主階級,從封建國家到里正之類最起碼的土豪,時時刻刻在迫使農民逃亡。而逃亡又是農民反抗鬥爭的一種手段。

唐朝對農民的賦役剝削是不斷加重的。法令上寫的每丁每年服徭役多少天,等等,同事實上農民的負擔是兩回事。太宗晚年的徭役比早年重;高宗、武后、玄宗時,賦役比過去更重。

農民無路可走,只得丟掉土地逃走。早在武則天的時候,已有“天下戶口,逃亡過半”的情形。開元時把戶口逃亡看作極嚴重的問題,屢次下令禁止逃亡,限期勒令逃人自首,把全家解往邊遠地方,或散配諸軍,進行恫嚇。但是逃亡的趨勢仍然不可阻遏。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唐朝政府採取了嚴格的措施一一“括戶”

開元九年(721),宇文融奏請蒐括逃戶,接著一面擬訂辦法,一面下令逃戶限一百天內自首。不久,任宇文融為蒐括逃戶使,進行檢查逃移戶口和籍外田的工作。這件事情,從開元九年正月提出,到十二年年底全部完成,前後四年之久。

對於逃戶,先則威嚇,繼又欺騙,如十二年六月,“聽逃戶自首,闢所在閒田,隨宣收稅,毋得差科,徵役租庸,一皆蠲免”。這必定是由於開頭限百日自首那一套沒有效力,只得改用軟的一手,事實上是不會那樣優待的。

這一次查出了“客戶”(客籍戶)八十多萬,一律免六年租調,每丁收納稅錢一干五百文,按每鬥米價十三至二十文計算,約合十石左右糧食,負擔是相當重的。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蒐括逃戶,在武則天時就有過了;在玄宗時,其實也不只有這一次。它的所以有名,只因為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括”了以後,農民還是要逃,唐朝多次括戶的事實,正好說明了這個情況。

農民逃到哪裡去呢?有的在荒山野澤中耕種自給,據文獻記載,武周和玄宗時,今豫南、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等地,因人口耕地增加而新設的州縣不下二十幾處。有的行蹤無定,這裡查得緊,就跑到別地方去,過著流浪的生活,做船伕等工作餬口。更多地跑到地主的田莊上去,當僱工或者當佃戶。客戶的意義,後來從客籍戶變成佃戶,就是這樣形成的。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農戶逃亡了,政府的戶籍冊變成了具文,上面寫的“應授田”“未授田”完全變成了空話。政府照冊子去找納稅服役的農民,很多找不到了,只好抓沒有逃的戶頂替,叫做“攤逃”。結果是逃戶越來越多,矛盾越來越嚴重。逃戶的田產,官吏要把它賣掉,抵充欠稅,決不會授給其他農戶。逃戶越多,政府掌握的土地越少,均田制也越難繼續推行。

就是這樣,在所謂開天盛世的時候,均田制已在事實上瓦解了。自然,它還存在著一些痕跡,還存在著一整套的法令,甚至唐玄宗在開元二十五年(737)還發布命令,重申均田制的法令。然而這終究是自欺欺人而已。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均田制在崩毀,農戶在逃散,府兵制也不能照老樣子維持下去了

募兵制本來是一種補充的辦法,開元、天寶時,它竟取代了府兵制。府兵因自備器械資糧,負擔太重,分番更代,又往往不按時實現,逃避兵役的事,在高宗時已經不少了。玄宗時情形更加嚴重。開元十年(722),宰相張說建議募兵充當宿衛。戍防的兵士參用募兵由來已久,開元二十五年下令招募長期成守的軍防健兒,從此戍兵變成長期服役的職業兵。募兵制計程車兵把當兵做職業,將領長期統率一支軍,兵將之間就會形成隸屬關係,所以募兵制是軍閥的溫床。唐代後期藩鎮割據的根源就在這裡。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總結:

從整個社會看,生產仍在上升。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長期辛勤勞動所創造的巨大財富,使封建經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戶口雖不斷逃亡,然因人口的增殖與經常的蒐括,天寶十四年(755)天下有戶八百九十ー萬四千七百零九,口五千二百九幹ー萬九千三百零九,號為極盛。均田、租庸調雖不能按制度執行,然政府由加重賦役得來的剝削收入正在擴大,國庫充實,財政收入有增無減。府兵制瓦解了,透過募兵和強迫的徵發,唐朝還保持著強大的武力,誰也料不到會產生稱兵叛亂的軍閥。

然而這個王朝富強的基礎消失了。“以丁身為本”的不只是均田、租庸調,而是建築在均田制基礎上的王朝。基礎變了,行政、財政、軍事等制度都得跟著變,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否則就無法存在。天寶年間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開天盛世:唐王朝聲威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富強基礎卻在悄悄瓦解

封建時代的人不懂得這道理,在大的事變爆發前也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而且危機的成熟,畢竟還得有段過程。所以在天寶時期的十多年間,社會上居然充滿著一派昇平氣象。從表面上看,天寶依然是唐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