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譚嗣同在北京英勇就義,圍觀群眾看笑話,讓人心寒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我國近代史“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獄中的絕命詩。

譚嗣同是我國近代史“戊戌變法”革命的先行者,他流血犧牲來喚醒國人對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認識,以求變法圖強。但他的流血犧牲並沒有喚醒國人的認知,反而遭到世人的嘲笑與冷漠。

譚嗣同在北京英勇就義,圍觀群眾看笑話,讓人心寒

譚嗣同生於1865年,他是“官二代”,他的父親譚繼洵是當時湖北巡撫。他的父親小心做官,比較保守,步步為營。而生的這個兒子,比較叛逆,走他父親不一樣的人生,與他父親的思想南轅北轍。

譚嗣同早年經歷

譚嗣同早年間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他不喜歡傳統的“八股文”,而是喜歡講經世濟民的學問,做學問比較務實,好交天下俠士。

在1884年,譚嗣同決定離家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他出去遊山玩水,走遍大半個中國,去觀察那裡的風土民情,結交名士。他看到在清朝統治者的治理下,民不聊生,滿目瘡痍,頓時悲從中而來。

譚嗣同在北京英勇就義,圍觀群眾看笑話,讓人心寒

他胸懷天下,立志變法圖強,改變中國的命運,可是談何容易。譚嗣同與父親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因為他父親的思想與他的不一樣,他的父親只希望他正兒八經考科舉,入朝為官,而他卻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發展下去,而是走上變法革命的道路。

戊戍變法

在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再次被列強瓜分。康有為聯合考科舉人士1000號人物,進行“公車上書”,上書給光緒帝,鼓動變法圖強。

這時的譚嗣同才剛滿30歲,所謂“三十而立”,他不是成家立業,而是立我們這個國家強大。他聽到康有為鼓動變法,按捺不住內心的躁動,義憤填膺,準備響應康有為的號召,準備變法。

譚嗣同在他的家鄉湖南瀏陽創辦時務學堂,培養一大批有志之士,為維新變法作積極準備。他提出廢科舉,開展新式學校,鼓勵私人開礦興辦企業,發展工商業。

譚嗣同在北京英勇就義,圍觀群眾看笑話,讓人心寒

這些想法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也得到當時光緒帝認同。光緒帝看到自己所處的國家內心充滿憂慮,他試圖透過變法改變這個國家,但感到有心無力,礙於慈禧太后,不能大膽地去幹。

變法失敗

1898年,譚嗣同被召入京,面見光緒帝,準備發動變法。譚嗣同著書立說,發表《仁書》,宣傳變法。他們也得到光緒帝的認可,可以大刀闊斧地改革,他們整頓吏治,縮減多餘的官員。

這場變革觸動了封建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遇到的阻力也很大。特別是慈禧太后,她剛開始時對變法比較模糊,縱容他們。

但當這場變革進行100天時,慈禧猛然發現,這觸動了她的“乳酪”,這還了得?不能任其發展下去,不然的話老祖宗的基業給弄沒了。

譚嗣同在北京英勇就義,圍觀群眾看笑話,讓人心寒

在1898年,慈禧太后返回宮中,發動“戊戍政變”,捉拿這變法的核心人物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將光緒帝也囚禁起來,宣佈廢除變法之後的措施。最終“戊戍變法”以失敗告終。

譚嗣同英勇就義

康有為與梁啟超眼看變法失敗聞風而逃,逃往國外。而譚嗣同卻等著人過來抓他,這是為何?他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他說變法必須流血犧牲,今天的中國未聽到因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所以這個國家不昌盛,今天有了,請從譚嗣同開始。這也表明了他以死殉法的決心。

譚嗣同被捕入獄,慈禧太后為了殺一儆百,案件也沒多審,直接拉到北京菜市場處斬。這其中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他們並稱為“戊戍六君子”,英勇就義。

譚嗣同在北京英勇就義,圍觀群眾看笑話,讓人心寒

讓人感到可悲的是,譚嗣同被押入刑場的路上,一路遭到圍觀群眾的謾罵、嘲諷、進行人身攻擊。在行刑過程中,屠夫故意把刀磨鈍,這哪是砍頭,這分明是鋸頭,讓譚嗣同痛不欲生,慢慢死去,砍了三十多萬才斷氣。譚嗣同英勇就義,年僅33歲。

譚嗣同在北京英勇就義,圍觀群眾看笑話,讓人心寒

而他的父親譚繼洵身為湖北巡撫,卻見死不救。在他死後,他的父親含淚寫下這副輓聯:

淫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譚嗣同一生致力於變法圖強,企圖推翻清朝政府的封建制度,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想要推翻談何容易。譚嗣同英勇就義,使民族思想又一次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