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和遷都洛陽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和遷都洛陽

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

北魏初年規定,地方官不論其治績如何,任期都是六年,期滿離任。

因此,許多官吏對治理民事毫不熱心,卻竭力追求個人財富。

如公孫軌當地方官時,“初來單馬執鞭,返去從車百輛”(《魏書 公孫長傳附公孫軌傳》)。

這樣的事例在北魏官場中屢見不鮮。

有一次,孝文帝問臣下高祐:怎樣才能使盜賊平息呢?高祐回答:盜賊,也是人。如果地方官很稱職,治化有方,就不會再有了。孝文帝聽了深以為然。這可見孝文帝對吏治問題的重視。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和遷都洛陽

為了整頓吏治,緩和階級矛盾,北魏統治者採取了兩條措施:

一是實行俸祿制。公元484年,魏頒佈法令,正式規定“戶增調帛三匹,谷二斛九鬥,以為官之祿。”俸祿之外,貪汙滿一匹者處死。

二是對地方官任期長短不做硬性規定,而是根據治績而定,好則留,不好則去。這樣一來,官吏治績好壞與仕途升遷聯絡起來了,使他們在盤剝人民時不能不有所考慮。

吏治的改革,是北魏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如實行得好,就可重新整理政治,緩和階級矛盾;同時也為以後各項改革的進行打下基礎,意義是重大的。遷都洛陽北魏的漢化是一個曲折而漫長的歷史過程。

早在建國之初,漢化就已經開始了。

但是這一漢化的範圍和程度都極其有限,這主要體現在吸收漢族知識分子加入北魏統治集團和參與政治方面。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和遷都洛陽

拓跋燾時,建立太學,祀孔子,任用了一大批素有威望的漢人,最典型的就是崔浩。

崔浩對漢族文化十分熟悉,尤長於天文歷學。拓跋燾在很長一段時期對他委以重任。

透過這些漢族知識分子謀士群的努力,北魏統治集團接受了一些漢族文化,漢化的程度逐漸加深。

但是,漢化在當時還沒有作為一種政策來推行。拓跋統治者的政策常有變化,對於漢族士人,時而信任,時而排斥,對於漢族文化時有牴觸。

孝文帝時,開始把漢化做為一項國家基本政策加以推行。

遷都洛陽是他的漢化政策中一項重大措施。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和遷都洛陽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和遷都洛陽

遷都洛陽

北魏的都城,在進入中原後,開始建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境)。

平城地處北方,生活習慣,氣候條件都與鮮卑故土相近。

但隨著北魏在中原疆土的開拓和被統治的漢人的增加,平城對於控制整個北方地區,已不適合。平城地區遊食者眾多,且屢受災荒,糧食供應常發生危機。

早在拓跋嗣統治時期,就有遷都之議。史書記載:“永興中,頻有水旱。神瑞二年,又不熟。京畿之內,路有行殣。帝以飢,將遷都於鄴,用博士崔浩計乃止。”(《魏書 食貨志》)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平城又遭大旱,春天到來,竟然“野無青草”。即使風調雨順之年,平城一帶也常有饑荒現象。

而當時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已較發達,逐漸成為北魏主要產糧基地。所以從關外貧瘠的平城轉移到中原經濟中心,已是當時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而且平城長期作為北魏都城,功勳公老多居於此,保守勢力十分強大,他們拒不接受先進的漢族文化,因循守舊,給北魏社會發展造成阻礙。因此,從擺脫保守勢力的束縛這一點來說,遷都也是當務之急。

孝文帝統治時期,北魏軍事實力雖然已逐漸衰落,但孝文帝卻抱有滅南朝、統一全國的雄心。這可由文帝所說遷都洛陽的理由是“經營天下,期於混一”(《資治通鑑》卷一三八)可證。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和遷都洛陽

所以,從軍事上說,平城作為國都也已遠遠不能適應形勢了。

當時新都選擇地點有二,一是洛陽,一是鄴城。

洛陽是漢族政治文化中心,漢、魏、西晉都曾建都在此,是所謂“中夏正音”所在之地。

鄴則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區,集中了北方財富,是河北主要的糧食和絲綿產地。

單純從經濟意義上說,鄴要勝過洛陽一籌;但從吸收漢族文化的角度看,洛陽要比鄴優越。

孝文帝最後把新都定在洛陽,可見遷都之舉主要還是從加速鮮卑族漢化的方面考慮的。

遷都洛陽對於世世代代居住朔方的鮮卑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震動。

這意味著,拓跋氏必須放棄過去那種以遊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而使經濟生產農業化;同時,還意味著在生活方式上也要來一個變革。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和遷都洛陽

這樣一個從行動到觀念都要為之一變的遷都舉動,所遇到的阻力是難免的。

反對派的首要人物是太子元恂和拓跋氏元老元丕、陸叡、穆泰等,他們在朝中的勢力很大。

孝文帝遷都之心已定,為防止節外生枝,便假稱要大舉南伐。

公元493年六月,孝文帝帶領步騎三十萬人,離開平城向南進發。大軍行至洛陽,連日霖雨不止,但孝文帝仍堅持進軍南向。

尚書李衝等人就出來反對,說“今者之舉,天下所不願,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獨行,竟何之也?敢以死請!”孝文帝聽了大怒,說:“吾方經營天下,期於混一,而卿等儒生,屢疑大計;斧鉞有常,卿勿復言!”安定王休等趴在地下痛哭失聲,苦苦勸諫。

孝文帝這才說,如不南伐,便須就此遷都洛陽。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和遷都洛陽

並即宣佈:“欲遷者左,不欲者右。”(《資治通鑑》卷一三八)

群臣又害怕南伐,不敢再言,遷都之計就這樣定下來。

孝文帝的兒子是一個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又不上進的人。

他體胖怕熱,到洛陽以後,“忌河洛暑熱,意每追樂北方”。

他趁著孝文帝出遊嵩山,“輕騎奔代(平城)”。

孝文帝聞訊大怒,為了保證漢化順利進行,毅然將太子貶為庶人,後又用毒酒將其毒死。

緊接著,拓跋族元老穆泰、陸叡與鎮北大將軍樂陵王元思譽、代郡太守元珍等勾結,想據平城起兵,史載其時“代鄉舊族,同惡者多”(《魏書 於慄傳》)。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孝文帝對吏治的改革和遷都洛陽

形勢十分危急,遷都與反遷都是關係到拓跋氏漢化的關鍵。

孝文帝當機立斷,派得力大臣任城王澄率兵鎮壓叛亂,再次將反對派挫敗。

洛陽終於成為拓跋氏人心目中真正的都城,成為北魏佔據中原,正式接受漢化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