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商鞅:變法強國,卻埋下禍根;錯過兩次保命機會,被車裂而死

商鞅:變法強國,卻埋下禍根;錯過兩次保命機會,被車裂而死

商鞅出身於戰國中期的衛國,在魏國宰相公孫痤的家中擔任高階家臣。公孫痤臨死前把他推薦給魏惠王,可是魏惠王沒有重用商鞅。

此時的秦國,秦孝公正重金尋找有識之士,商鞅正有建功立業的志向,他立刻趕往秦國。前兩次,商鞅講的堯舜的帝王之學和王道,秦孝公聽著都快睡著了,第三次,商鞅講的“霸道”,這次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商鞅一看,這正是要找的君主啊,倆人一拍即合,著名的商鞅變法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1、公元前359年,商鞅起草了一系列變法方案,秦孝公頒佈執行。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實行連坐。設立戶籍,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一家有罪,其他家庭如果不檢舉揭發,連帶受罰,處以腰斬;如果告發,就給予斬殺敵人相同的獎勵。使各戶人家互相監視、告發,以加強法令的權威。同時施行“居身份證”制度,投宿旅舍,必須帶證明憑證;沒有憑證,不能來往,不住店。

家庭管理,實施分家居住制度。一家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必須分家獨立,不然繳納兩倍稅金。以此來增加人口,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獎勵軍功。按功勞大小決定官職大小和爵位的高低。功勞以獲得敵首級多少為標準,斬一個首級為一功,升一級。功勞大的田宅車馬、奴婢服任其享受;有錢而沒有功勞一律不得享受。貴族、宗室也同樣受這個約束,以此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獎勵耕織。只要穀物與布匹上繳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免除賦稅和勞役,這叫“務本”;凡是經營“末業”做買賣生意,連同妻兒一概沒入官府奴。以此來刺激農業生產。

從此,貴族領主失去了特權,秦國成為地主制度的國家。極力反對變法的大夫甘龍、杜摯等被削職為民,一大批反對新法的人被處以腰斬、防、下油鍋、車裂分屍等酷刑。幾年以後,糧食增加了,生活富裕了。

公元前354年,秦發兵攻魏,奪回西河,打了大勝仗,逼得魏國不得已向秦求和。商鞅也因為赫赫功績被秦孝公封為商於(今河南淅縣西)侯,稱為商君。

2、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步的變法。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

建立中央集權制。遷都咸陽,大造宮殿,使秦宮煥然一新;將原來的鄉、邑、聚等合縣,全國共設四十餘個縣,每縣設令、丞,負責政務,由國王直接任命,中央集權制正式建立。

廢止井田制,推行稅畝制。規定誰開墾的荒地歸誰所有,並且可以自由買賣,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按畝徵稅,也大大增加了國庫收入。

這次改革的推行,商鞅還是沿用的前期的嚴厲手段,據說有一天竟殺了七百多人,將渭河的水都染紅了。

但是,這時作為太子的駟也批評起新法來了。商鞅雖然知道自己終究要在他手下稱臣,但他更知道,這是對改革的嚴峻考驗。他認為,所有的人都得遵守法律。不然就沒辦法推行下去。太子犯法,他的老師是有責任的,商鞅不敢拿太子怎麼樣,可是兩個老師就不能倖免了。他把太子駟的兩個老師,一個割了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

商鞅實行變法十多年後,秦國國力大為增強,內政清明,生活安定,逢戰必勝,但是變法一是損害了很多上層貴族的利益,二是變法本身和制度推行的嚴酷,這些都導致商鞅樹敵太多。

按說,功成名就,這時的商鞅應該急流勇退了。但是,他沒有這麼做。他曾驕傲地把自己比作五羊皮大夫百里奚。

家臣趙良就勸他:“百里奚是秦穆公想盡法子請他出山當國相的,您是自己找上門來的;百里奚得到穆公信任後,就積極推薦蹇叔,自己情願給他當助手,您卻獨攬大權,從不想辦法推薦別人;百里奚當政六七年間,多次平定晉國內亂,中原諸侯個個敬佩,而您則只講武功,不講信義,奪了河西;百里奚處處替百姓著想,輕賦減役,不用刑罰,百姓安居樂業,您把百姓當奴隸,用酷刑管制百姓;百里奚生活節儉,不用車馬不打傘,您卻一出行便幾十輛車馬,一大隊衛士,前呼後擁,嚇得百姓躲閃不及。百里奚一死,舉國痛悲,如喪考妣;您把太子的師傅割去鼻子、臉上刺字,一天之內殺幾百人,上下結怨,誰不恨您?說句不好聽的話,人們巴不得您早點死呢!您還不早為自已準備退路,反而被左右小人諂諛逢迎,沾沾自喜,自比五羊皮大夫,我真為您擔憂哪!”

商鞅卻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對這些金玉良言根本就沒聽進去。他覺得自己出發點是好的,而且秦國也因為變法變得更強大,人們為什麼要怨恨自己。

趙良將他“霸道”揭示給他聽:“您推行新法有兩大毛病。一是隻說服了國君,的血淋淋的一個人的支援,而沒有別的人來幫助您,您是一意孤行;二是您雖然是老百姓打算,但不管人家願意不願意,強制推行,不許百姓替他們自己算,老百姓就是得到了好處,照樣恨您。自古以來,沒有一位賢聖只憑自成力,而違反百姓意志取得成功的。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百姓就是天,違反了百姓意願,就是違背天意,沒有不失敗的。您要想有個好幼局,擺在您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您快點推薦一個替代您執政的人,自己責快隱居起來,安分守己耕種幾畝田地,或許還能保全您的性命。”

可惜商鞅捨不得富貴和權勢,錯過了功成身退的機會。

公元前338年,孝公45歲,遽然而逝。據《戰國策》載,臨終前,秦孝公曾想將君位傳給商鞅,商鞅堅辭不受,又錯過了一個保命的機會。

太子駟即位史稱秦惠文王,他的師傅和一群反對變法的頑固派,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以謀叛的罪名,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倉皇失措,他喬裝後想逃往魏國。 到了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南),天黑了,他想投店住宿,而店主人非要憑證不可:“商君命令誰敢不遵?我要留您住下,我的腦袋就沒了。”他只好連夜奔逃出關,到了魏國。

魏國人也恨死他了。這還要從河西一戰說起,當時商鞅背信棄義,叫手下拿住了公子中,押送到了秦國,又叫手下人化妝成公子卬的模樣,騙開魏營軍門,奇襲了吳城,逼得魏國只好以讓出西河求和。今天,商鞅落難至此,魏國人怎麼肯收留他?

最後,商鞅被秦惠文公逮住,他自己被五馬分屍車裂而死,他的家人也被全部殺光。

一個改革家,錯過兩次保命的機會,最後以極其樣慘烈的方式,成為了改革的祭品。

參考資料:《中國權臣的下場》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