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穿越者”王莽假如在50歲之前“及時死去”,會是怎樣結局?

文|趙立波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在《放言》詩中以哲學思辨和矛盾的情緒對新朝建立者王莽作出了超脫感嘆。透過泛黃的歷史,依舊還能聽到當時史學家對他的罵不絕口,集中了有史以來最激烈的詞彙噴到他的身上。近代一些歷史學家從多個宏觀角度對其進行解讀,由此成了為王莽“翻案”從批判逐漸走向建設的不同聲音。

“穿越者”王莽假如在50歲之前“及時死去”,會是怎樣結局?

一個幾乎將人性包裝到完美無缺的人

王莽幾乎成了有史以來“亂臣賊子”和“虛偽奸詐”的最大代名詞,是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第一個用篡弒手段登上寶座的人物,由此引發的巨大爭議可想而知。由此在1900年的封建社會里,王莽最終以“逆子貳臣”的形象走進了歷史,成了臭名昭著的“大壞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此虛偽奸詐的歷史丑角,為什麼能夠順利取代漢朝?又為何在廣泛支援下,事事梗阻,最後身死國滅,連屍骨都未能留下,卻被千年辱罵。

“穿越者”王莽假如在50歲之前“及時死去”,會是怎樣結局?

王莽畫像

有誰知道,王莽的童年相當不幸,尤其頂著貴族光環的他卻飽受白眼,為日後他努力擺脫困境埋下伏筆。當然這種自卑也成了他人生成長的雙刃劍,與那些同族的貴族子弟驕奢淫逸不同,小時候的王莽既懂事孝順,開始了“折節為恭儉”的人生“道德包裝”的漫長道路。雖然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同父異母的兄弟王曼的次子,但是父親在他四歲那年就去世,十四歲那年,他的姑姑王政君成了皇太后,五個叔叔在一天之內封侯。 “家凡九候,五大司馬” 【1】唯獨王莽的父親王曼去世較早,沒能享受到封侯的榮華富貴。從年少起,王莽就飽受家族冷眼,這種巨大的反差讓年輕的王莽對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當他所見王氏貴族子弟正在“將軍五侯子乘時侈糜,以輿馬聲色懌相高。”的時候【2】這個年輕人卻在熬夜點燈“勤學博身,被服如儒生”。此外,他承擔起這個家族的一切負擔,連同他早逝哥哥留下的一個兒子都要撫養“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

“穿越者”王莽假如在50歲之前“及時死去”,會是怎樣結局?

漢代儒生

成長的路上,王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如果說他“假”,那麼從對待他的所有親人時,這個“假”就已經開始了。他的伯父大將軍王鳳得了病重,王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王鳳看著為了照顧自己的侄兒變得十分憔悴,內心十分愧疚,彌留之際,王鳳鄭重地將王莽託付給妹妹王政君皇后和她的兒子漢成帝,最後才安然撒手而去。

沒多久王莽被提升為射聲校尉,這是漢武帝曾親自設定的八校尉之一,可見位置相當重要,其薪酬待遇也漲到了二千石,這年他才剛剛年滿24歲。從進入官場那天一下躍升與地方大吏郡太守同一級別,王莽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如此火箭式升遷在漢朝也是鳳毛麟角。王莽深知,在通往高處的路上猶如走鋼絲一般,而他的絕技就是謙恭、謙恭、再謙恭。

他俸祿不多,卻經常資助自己的以前同窗。他將自己的侄子視如己出的撫養,就連請老師,也要多次為之折節施禮,讓王氏家族看看他是如何培養子侄輩的。他的兄長王永死後,剩下這個叫做王光的孩子被王莽一手養大。為了培養王光,他選拜一位儒學博士做老師,登門求學。他還經常去拜望這位博士先生。每次去時他必然沐浴更衣,然後穿戴整齊,乘車前往,帶著羊和酒等大量禮品看望侄子的老師和同學。每次王莽來時,都會引起不小的轟動,由此王莽在青年學子眼裡變得敬畏和感激。

“穿越者”王莽假如在50歲之前“及時死去”,會是怎樣結局?

王莽影視形象

侄子結婚時,一向節儉的他花了大筆錢為侄子婚禮,當天正陪賓客飲酒的他多次短暫離席,眾人不解其故,一問才知道原來王莽母親病了,他不放心別人服侍湯藥,必須自己親自把藥弄好。在場的人無不為王莽“點贊”。 王莽的表現,成了王氏家族的榮耀,甚至都在積極彌補早年對王莽的冷漠。他的叔父成都候王商給皇帝上書,願意將自己的封地分給王莽一些。漢成帝對這位表弟也是非常欣賞,從母親那裡就多次聽說在王氏的所有表弟中,“爭為奢侈,羅鐘磬,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3]只有王莽在苦讀經書,在家盡孝,對外廣泛結交賢士。當漢成帝陸續接到為王莽表彰信後,終於簽發了封王莽為新都候的指令,領1500戶,同時加封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最多時候,王莽一人身兼三職,成了能夠影響漢成帝的權臣。越是高位,王莽就越謙恭“爵位益尊,節操愈謙。”甚至不惜出賣家產也幫助賓客和名士“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餘。”[4]這種付出讓他收穫了物質之外的巨大回報。

“穿越者”王莽假如在50歲之前“及時死去”,會是怎樣結局?

王莽簡介

此後無論在漢朝的高層和地方官員紛紛給漢成帝上疏,還是希望對王莽繼續重用,稱讚其“才可大用”,儒生們則大肆鼓吹王莽的德行是“世之楷模”。他的名聲迅速超過王氏家族的叔父們“虛譽隆洽,傾其諸父矣。”【5】甚至有關任何自己負面的東西王莽也堅決迴避,他要給所有人展示自己就是完美的玉,不能有一點瑕疵。看上一名漂亮的侍女,結果未做好保密被傳了出去。王莽迅速作出迴應:“我聽說後將軍朱子元沒有兒子,有人說這個女子宜於生兒子,我是特意為朱將軍買的。”說罷將這個女子送到了朱家。王莽如同高超的魔術師,瞬間就能翻轉輿論,而且做的乾淨流落,不留痕跡。

王莽的“表演”終於讓他收到了巨大的回報,在38歲這年,他終於接替叔叔王根,成為大司馬,道德的標籤和狂熱支援讓他在輿論的旋風下終於走上最高峰。雖然此後漢成帝在45歲去世,新皇帝在漢哀帝大封外戚時,他的姑母王政君為了讓王莽避開漩渦,下詔讓其離職。

“穿越者”王莽假如在50歲之前“及時死去”,會是怎樣結局?

王莽殺子連環畫

只在大司馬高位上坐了不到六個月的王莽不得不是一個嚴重波折,在蟄居河南的這段歲月,又發生了一件天下震動的大事。原來王莽的兒子王獲失手打死奴婢,最後被王莽逼著給對方償命,在家族的雙方拉鋸下,王獲最終自殺。至此,王莽的聲名幾乎遍佈了當時可能傳播的最大峰值,而漢哀帝折騰七年後在25歲這年去世,命運再次對王莽露出了笑臉。復出後的王莽的道德光環將整個漢朝照射得光彩耀眼。

元始五年(公元5年),在王莽當政的第五年,朝臣們提議給他加封“九錫”,這是基本接近至尊的地位。同時發生了罕見的一件民意大推舉,據《漢書》作者班固統計,當時朝廷共收到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的上書,同意給王莽加九錫,支援率竟然高達95%以上。

“穿越者”王莽假如在50歲之前“及時死去”,會是怎樣結局?

《漢書》作者班固

王莽在掌握朝政後,依舊保持謙恭作風,“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羽承其指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焉。”最後班固總結說這是“上以惑太后,下用以示信於眾庶。”【6】在班固的筆下記載了大量王莽的“善舉”,記載的越多,就說明他的“罪證”如山,以此烘托出一個“逆賊”如何偽詐,甚至這成了班固創造史學的獨特風格。

53歲成功篡位後,王莽終於將埋藏心底夢想的種子種在了自己的江山之上,希望能夠實現“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的垂拱而治的周公推崇的上古時代。他恢復井田制,希望人人都有土地,同時禁止奴隸買賣,完全實現儒家的“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仁愛。並將鹽、酒、冶鐵和鑄錢統統收歸上來,防止被商人操控,勒索百姓。在將官員按照《周禮》記載進行定義,總之,一切都要回到上古那個讓他日夜崇拜的時代。王莽希望官吏們能和百姓同甘共苦,遇到災害年景,扣減薪俸。

“穿越者”王莽假如在50歲之前“及時死去”,會是怎樣結局?

王莽改制

如同一泓平靜的湖水被王莽投下的巨石震動得水波激盪,緊接著天下隨之大亂。

拿什麼來評價你,近現代歷史學家爭論不休,西方評價更為達觀

王莽的身後,班固將其徹底定義為“亂臣賊子”,包括《資治通鑑》完全將此全面繼承下來。1928年,胡適首次對王莽給予了讚美,“一個空想家和無私的統治者,並將他的失敗歸結為思想和政策過於超前。”[7]

歷史學家范文瀾首次對王莽提出較為理性評價:“由於五均六管打擊了商賈和高利貸商人,這些人也反對王莽了。”[8]

翦伯贊在1946年出版的《秦漢史》中,對王莽全面給予了肯定的評價:“王莽的名字,現在已成了篡竊者的符號。兩千年來,在道德的法庭之前,遭受了歷史家之殘酷的裁判。雖然如此,假如我離開“袒劉”的立場,則王莽仍不失為中國史上最有膽識的一位政治家,這就從他大膽的執行改良政策表現出來。[9]呂思勉更是以同情的筆觸批判漢書等主流觀點,為王莽全面辯護:“凡莽之所行,漢人悉以一字偽字抹弒之”。 [10]此後近代史學家激烈參與到評價王莽問題上來,胡寄窗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中痛斥王莽:“絕不是進步思想家,也不是什麼改良主義者。”

“穿越者”王莽假如在50歲之前“及時死去”,會是怎樣結局?

王莽時期的錢幣

郭沫若和謝天佑也紛紛加入對王莽的批判隊伍。儘管學者謝天佑強烈批判王莽:“王莽改革是一個怪胎,是一種不倫不類的雜拌”,但同時也肯定另一方面“在提倡古文學派和對待奴隸制和土地改革的態度方面,他是改造派。在依賴國家專賣事業穩定價格和推行法律方面,他是時新派。王莽不是革命空想家,而是一個在治理中國時其作為很像在他之前的漢代諸帝的務實主義者。”【11】而對於王莽的爭論,西方史學家給出了較為達觀的評價:“實際上,王莽顯然是一個能幹而有雄心的人,在必要時也殘酷無情。他具有吸引別人追隨他的才能,興趣異常廣泛。他對親戚的感情可能完全是真誠的,在早期,他根本不可能懷有篡奪皇位之心。”【12】

當歷史風雲席捲滄桑,史書上的浩嘆無涯讓人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久久難以平靜。

註釋:

[1]《漢書》卷96上《王莽傳》。

[2]《漢書》卷99上《王莽傳》。

[3] 漢書》卷99上《王莽傳》。

[4]《漢書》卷99上《王莽傳》。

[5]《漢書》卷99下《王莽傳》。

[6]《漢書》卷71《彭宣傳》。

[7]《皇家亞洲學會華北分會會刊》第59期(1928)。

[8]《中國歷史簡編》第二編,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三版,第99頁。[9]《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10頁。

[10]《秦漢史》,上海估計出版社1983年版,第197——198頁。

[11]《秦漢經濟與經濟思想史稿》,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60—270頁。

[12]《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