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揭秘!萬枚銅錢為何近千年才重見天日?

據文旅日照:

溫馨提示

lockquote>

日照

印跡

— — 留住日照宋錢的千年餘溫(一)— —

為慶祝國際古蹟遺址日、世界讀書日和國際博物館日,日照市博物館特別推出“閱讀與考古—— 宋朝日照鎮的萬枚銅錢整理”網上直播活動。活動中,市博物館專業人員對館藏一萬餘件宋朝錢幣進行現場辨識、整理和直播。

此次古錢幣整理工作持續一天,線上活動隨機擷取40分鐘的工作片段進行直播,僅這40分鐘的直播就吸引了8萬餘人次的瀏覽。那麼這些古錢幣來自哪裡?具體來自哪個年代?有哪些研究價值……我們將一一為您揭曉。

萬枚銅錢來自一個特殊的時代

1983年5月,日照縣濤雒公社李家潭大隊村民泮勝兆在村東菜園刨地時發現一批窖藏銅錢,重達70公斤。銅錢埋於一直徑40釐米、高35釐米的圓坑中,上蓋三塊長方磚,磚長29釐米、寬14釐米、厚4。7釐米。

銅錢中年代最晚者為建炎通寶,鑄於南宋高宗建炎年間(公元1127年至1130年),因此,這批銅錢應系公元1127年後的私人儲藏。公元1127年,查閱資料可知,這一年是北宋的靖康二年,農曆丁未年,也是南宋的建炎元年,是金代的天會五年。看到這裡,不禁讓人倒吸一口氣,這是怎樣一個不安定的時代?

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2月金廢宋徽、欽二帝,4月金將宗望、宗翰帶著被俘扣留在金營的宋徽宗、欽宗和趙氏皇子、皇孫、后妃、帝姬、宮女及大臣三千餘人,連帶著掠奪的大量金銀財寶迴歸金朝,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恥”。

北宋滅亡,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國破家亡和顛沛流離的痛苦生活讓老百姓苦不堪言,甚至20多年後,宋代詞人陳與義在他的《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裡還在苦訴國恨家仇的悲憤:“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靖康之恥”之後的二十餘年猶如一場噩夢,由此可知,這批銅錢的主人也正在經歷著國破家毀地折磨。

銅錢為何埋入窖中?為何近千年才重見天日

公元1127年後,山東日照經歷了什麼?《莒縣縣誌》載,城陽管氏,原籍膠東,公元1127年北宋為金所滅,管氏先祖管純,為避金禍,南渡海州,後因兵亂未久居,再徙丹陽,後復還海州。由此可知,公元1127年後,夾在膠東和海州之間的日照濤雒人也不得安生,他們也需要四處避難,倘若揹著這70公斤銅錢跑路,尤其是揹著前朝的貨幣,肯定不現實,也不安全。當務之急,一定是先找個地方埋藏好。

從當時發掘的情況來看:銅錢埋於一直徑40釐米、高35釐米的圓坑中,上蓋三塊長方磚,磚長29釐米、寬14釐米、厚4。7釐米。從這種埋藏方式,可以看出當時的主人埋錢時是非常慌亂的。主人可能急於逃離挖個淺坑就匆匆埋了,這也讓人為主人此後的境遇而揪心。想來主人此去應該是凶多吉少,否則他應該會回來挖走這些銅錢,或者委託親友挖走,而不至於一直埋藏到近千年後,才被偶然發現。

有一枚銅錢竟和“日照”同齡

目前,日照市博物館館藏的這批宋代銅錢還沒有完全整理完畢,一方面是因為這批銅錢數量過於龐大,另一方面是因為有些銅錢腐蝕嚴重,需要一些技術手段和更多的時間去完成。

從已整理情況得知,該批宋錢共有32個種類。分別為治平通寶(元寶)、至和元寶、至道元寶、慶曆重寶、嘉祐通寶、宣和通寶、鹹平元寶、淳化元寶、天聖元寶、宋元通寶、建炎通寶、紹聖元寶、景祐元寶、天禧通寶、政和通寶、熙寧重寶(元寶)、元豐通寶、皇宋通寶、景德元寶、祥符通寶、崇寧重寶、祥符元寶、元祐通寶、聖宋元寶、明道元寶、太平通寶、大觀通寶、元符通寶、元豐通寶等。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御書體”銅錢,有相傳宋太宗趙光義手書的“淳化通寶”,宋徽宗趙佶手書的“大觀通寶”等;還有一些極具特定歷史意義的銅錢,如元祐通寶。

正是這枚元祐通寶,與日照頗有淵源。對“日照”這個地名由來感興趣的讀者都知道: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鎮,屬莒縣,取“日出初光先照”(據乾隆版《日照縣誌》記載)之意,始有“日照”之名。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始設日照縣,屬益都府莒州。元明沿襲。清屬沂州府。

也就是說,有“日照”這個地名,是從宋元祐二年(1087年)開始的。

元祐(1086—1094年),是宋哲宗趙煦的第一個年號。這個年號極不平凡,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九年。這九年中,發生了很多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比如:元祐元年,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過世;元祐五年,西安碑林、開封水運儀象臺開建;元祐八年,沈括《夢溪筆談》問世。對於我們日照來說,“日照”這一地名在元祐年間誕生了;對於錢幣來說,元祐通寶上市流通了。這意味著,元祐通寶和我們這座城市的名字“日照”同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