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名人:越王勾踐(十九)大舉伐吳

吳相伯嚭來到越國會稽,拜伏懇請越王借糧給吳國,然此時勾踐軍力大增,正加緊備戰,如何能借糧給吳國呢?

當下,勾踐是嚴詞拒絕,伯嚭無奈,哭泣著跑回吳國去了。

文種得知訊息,匆忙進見越王,說:“主公,吳國眼下就好比一堵千瘡百孔的破門,可以說我王全力一擊,轉瞬即可撞破,時下吳國天災不斷,糧草不濟,正是主公發兵進攻的大好時機啊!”

歷史名人:越王勾踐(十九)大舉伐吳

越王早已急不可耐,聞言大喜,於是下令調集全國軍隊,再去征伐吳國,一面派出使者赴各地諸侯國遊說,以此孤立吳國。

中原諸侯也都知吳、越世仇無法和解,加上夫差用武力強取霸主,得罪了晉國和楚國,因此誰願救助窮困的吳公夫差呢?自然紛紛表示願作壁上觀。

實際在兩年前,即公元前478年,勾踐趁吳國水患引發府庫空虛,百姓饑荒,也曾率五萬兵馬攻打吳國,當時越軍兵進太湖,便在那裡築起一座堅實的城池,當做滅亡吳國的大本營。

夫差得報後,倉猝率軍到江北笠澤抵禦,一日五次向越軍發起挑戰,以決勝負。

范蠡勸勾踐暫時忍耐,等吳軍疲憊再發動突襲,果然,吳軍挑戰兩天後,不見越軍出戰,軍心開始鬆懈下來。

到第三天夜晚,勾踐看準時機,把兵力分為左、右句卒,沿江上下五里悄悄渡江,然後敲動戰鼓,發動佯攻。

夫差忙令上、下兩軍前往迎戰,不料,勾踐卻自率三軍主力,偃旗息鼓,出其不意向吳中軍發起突襲,吳中軍頓時大亂,上下兩軍一時又來不及回救,吳軍因此遭到重大挫敗。

越軍乘勝猛追,二戰於姑蘇南郊,三戰於姑蘇城郊,均獲大勝,此後,吳國軍力一蹶不振,霸主之位也名存實亡。

這一戰史稱“笠澤之戰!”也是越變強、吳轉弱的拐點。

話說回來,得知吳國再次面臨重大饑荒,臣民疾苦不堪,勾踐怎能放過如此大好機會?

數萬越軍集合後,為減少士兵傷亡,越王這次伐吳,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對外宣稱討伐楚國,卻突然從橫山向西殺入吳國境內,一路勢如破竹,連敗吳地守軍,之後便在胥門之外建起一座越城。

歷史名人:越王勾踐(十九)大舉伐吳

公元前475年,勾踐再次發動進攻,吳公夫差調集城內所有精銳力量抗擊,兩軍對陣汲地,越軍苦練多年,將士皆懷奮死報國之志,而吳軍飢乏困厄,怨恨吳公荒廢朝政,兩下一交鋒,吳軍大敗,越軍乘勝追殺,最終團團圍住吳都。

然,吳都城高牆厚,是當年闔閭稱霸時,由伍子胥督建,外有大城,內有小城,嚴密而堅固。

勾踐下令兵馬數次攻城,均未能攻克,最後派人嚴守城外要道,鐵桶一般圍住吳都。

吳軍數次派兵突圍挑戰,越軍卻只是萬箭齊發,拒不應戰。

夫差困在城內,十分沮喪,常在深宮悲號啼哭,群臣也都束手無策,相國伯嚭乾脆稱病不出。

歲月如流,越軍從公元前475年一直圍到公元前473年,前後三年時光,吳都城內所有糧食吃完,饑民到處流竄,大街小巷餓殍遍地,守城士卒也漸漸潰逃。

夫差無奈,只好派王孫駱為使者,肉袒上身,跪行進入越王大帳請降,希望勾踐能像當年會稽談和一樣,吳公願舉國向越稱臣,年年納貢。

勾踐望著王孫駱一字一泣,淚落如雨,念起自己當年困境,心不覺便軟了下來,於是嘆口氣,便要應承王孫駱,允許吳國講和。

正這時,范蠡站出道:“主公早起晚睡,臥薪嚐膽二十年,眼看勝利就在目前,我王難道竟要放棄了嗎?”

歷史名人:越王勾踐(十九)大舉伐吳

一語驚醒夢中人,勾踐驀然思起石屋舊恨,是啊,東南兩強不併立,越不滅吳,吳終將要滅越,寡人怎能學那婦人之仁,養虎為患呢!

想到此,勾踐狠了狠心,緊要牙關,大聲拒絕了王孫駱的請降,誓言必要滅掉吳國方肯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