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

大背景簡介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三皇五帝時期實行的是禪讓制)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代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建立者為禹,定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

夏朝是否是古人臆測出來的朝代?“大禹治水”是美好傳說還是確有其事,相關爭議一直存在。但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紗,如今二里頭遺址為夏朝中晚期都城遺存已逐漸成為學界共識。

夏朝歷史上國號慣稱為“夏”,是什麼含義?“夏”字又是從何時起源的?我國考古學、歷史學和文字學等許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學術角度開展研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觀點是夏朝的“夏”是牙齒的“牙”堅持這種觀點的文字學家認為,“夏”字和“牙”字在古漢語中讀音非常相似,或許在更早的夏商時期,兩個字的讀音是相同的。

第二種觀點是夏朝的“夏”是蟬。在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中,夏朝的“夏”字已經與現代基本相同。從它的字形來分析,確實與蟬的形象很吻合。蟬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季節昆蟲,具有“立夏而生,立秋而伏”和“週而復始”的特徵。也許夏朝人正是瞭解蟬的生活習性,才以它出現的時間來區分夏季。另外,考古學家在許多商朝文物上,發現蟬的元素普遍存在。比如國寶級文物後母戊鼎上,以及最精美的青銅器四羊方尊上,都發現了蟬紋裝飾。

第三是夏朝的“夏”是猴子的象形字。許多考古學家認為,夏朝是由原始部落到王朝時代的過渡階段,“夏”字極有可能來源於動物圖騰崇拜。

第四種說法是夏朝的“夏”指中原。 “夏”字分為上下2個部分。其上部是人的頭部,下部是人的雙腿,指的是身材高大的人。他們生活在以河南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區域,被稱為中原人,或者中國人。這裡的“中國”,是“中央之國”的意思。也就是說,在“夏”成為族群稱謂以前,它是作為中原的地理名詞存在的。

還有一種是傳說夏朝先祖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將當時所統治的區域劃分為九州,又稱九夏。後來,還衍生出“諸夏”、“方夏”等許多名詞思。大禹的兒子啟打敗伯益,建立了“家天下”的王朝。啟以“夏”為國號,意為“九夏之主”。他的族群也開始被稱為夏后氏,也就是後來的夏朝人。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此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名人 人物簡介

禹(生卒年不詳),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歷史治水名人,史稱大禹、帝禹、神禹。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後代,鯀的兒子,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傳,禹治理洪水有功,能力佳,接受帝舜禪讓,繼承部落首領。在諸侯的擁戴下,正式即位,以陽城或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為夏。

啟(生卒年不詳),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其母是塗山氏族的女子。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啟在禹死後,取代伯益繼位,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由“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轉變。此後,又透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但同時,夏啟也“荒於音樂和飲食”。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以至政局動盪。他一生四處征戰,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太康(生卒年不詳),姒姓,夏后氏,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啟的長子,夏朝第三任君主。約公元前1978年太康在夏後爭奪統治者的戰爭中獲勝即位稱後,遷都斟鄩(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太康自小嬌生慣養跟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後的生活更是腐敗,只顧遊玩享樂不理朝政,約公元前1974年(帝太康四年)太康病逝於戈地葬於太康墓。

姒少康(生卒年不詳),姒姓,也稱少康,有仍(今山東省金鄉縣)人,姒相之子,夏朝第六代君主。姒少康從小就很聰明,他初懂人事後,母親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希望有朝一日能復興夏后氏。姒少康發憤圖強,立志要奪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擔任牧正,平時一有機會就學習帶兵作戰的本領,並且時時警覺,防止寒浞來殺害他。

孔甲(生卒年不詳),姒姓,名孔甲,老丘(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不降的兒子,扃的侄子,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君主。不降死後,孔甲叔父扃繼位。扃死後,扃之子、孔甲堂兄弟廑繼位。廑死後,由孔甲繼位,仍都西河。據《竹書紀年》記載,孔甲在位9年去世,葬地待考。其子皋繼位。

夏桀(生卒年不詳),姒姓,名履癸,桀是其諡號,故史稱夏桀,西河(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東菜園鎮西河村)人。帝發的兒子,夏朝最後一位君主,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遷都於斟鄩,統治期間,荒淫無度 ,在政治上倒行逆施,近小人,遠君子,剛愎自用,聽信讒言,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鬥爭激烈。正直清廉者或遭殺害,或離他而去。夏桀在位數十年,已眾叛親離。

塗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河南禹州市)。大禹建立夏朝後,在以前先王子孫諸侯國林立的基礎上,又分封了很多諸侯國,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諸侯國,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係,大禹決定召開諸侯大會。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和部落的首領。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誌,史稱塗山之會。

鈞臺之享

鈞臺之享是夏朝初年發生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鈞臺”是指為上帝群神修建的臺壇。啟得權位後,在鈞臺大宴各地部落首領。有扈氏(夏朝時期一個部落)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絕出席鈞臺之會,啟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不服從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記·夏本紀》有“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的記載。戰爭的結果是有扈氏被打敗,有扈氏族眾被淪為牧奴。“鈞臺之享”是夏啟剿滅有扈氏後,為廢除傳統的部落禪讓制,鞏固王權,確立王位世襲,而在都城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召集各地方國首領,舉行的一場盛大的獻祭神靈的活動,同時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國盟會。這次盟會確立了夏啟“共主”地位。開始了我國曆史上的“家天下”的局面。

太康失國

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為爭奪權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後其子太康繼位,但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給一些覬覦權位已久的諸侯有了可趁之機。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不準太康回國,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

少康中興

太康失國後,后羿代夏,把持朝政。後由於天下諸侯不滿,后羿讓太康的四弟中康上位做傀儡,中康又傳為他的長子姒相,姒相被后羿趕走後被寒浞殺害,當時娰相的妃子後緡有孕在身,從牆洞中爬了出來,逃至母家有仍氏(今濟寧東南),免於劫難,後來生下遺腹子少康,少康憑藉個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幫助,廣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遺民的擁護。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透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勝寒浞父子,中興夏朝。

孔甲亂政

孔甲是夏朝第十四任君主,少康之後的第八代國君。按照夏朝世襲制,孔甲本該是少康之後的第六代國君,但孔甲性情乖僻,生性好玩,喜好鬼神,整日東遊西逛、不務正業,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打獵和占卜上了,對王位之事漠不關心。其父怕他治理不好國家,就沒有傳位給他,而內禪給北扃,扃死後傳位於子廑,廑死,才又由孔甲繼位。孔甲在位期間,肆意淫亂,沉湎於歌舞美酒之中,又篤信鬼神,使得各部落首領紛紛叛離,夏朝國勢更衰落,逐漸走向崩潰。《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

鳴條之戰

夏桀的荒淫暴政,最終激起了臣民的強烈反抗,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在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在東方的屬國商,乘機先征服鄰近的夏屬葛國(今寧陵縣北),保障商都南亳(山東曹縣南二十里)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測虛實。再採取分別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個擊破了位於夏、商之間的豕韋(今滑縣東南)、顧國(今範縣東南)、昆吾(今許昌)等夏朝屬國,使夏王桀孤立無援。接著,商湯又率戰車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倉促率王師與商軍戰於鳴條,結果夏朝軍隊大敗。從此夏朝覆滅,商朝開始。

寫在最後————族譜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