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羌人來犯,七十歲老將提出一條妙計,為漢宣帝解決了心腹之患

西漢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在韓信、衛青、霍去病、周亞夫等巨星光芒的掩蓋下,有一個人顯得有些“平平無奇”,他就是老當益壯的趙充國。

趙充國出生在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此地臨近匈奴與羌胡,民風彪悍,人人都能騎馬射箭。他憑藉一身過硬的騎射本領,在邊疆作戰中,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從一名小小的騎兵,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邊疆主帥。

雖然趙充國的大部分軍功是從匈奴人身上取得的,但是他戎馬生涯裡真正的高光時刻是拜羌人所賜。

趙充國畫像

01 見微知著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某日,一封來自金城郡的軍情諜報送到了漢宣帝劉詢的案頭。諜報的內容很簡短: “先零與諸羌豪種二百餘人解仇交質盟詛。”

漢宣帝看了以後,隱約覺得西部邊疆可能會出亂子,但是又拿不定主意,於是派人請來“通知四夷事”的趙充國,想聽聽他的看法。

趙充國看了諜報,眉頭微皺,對漢宣帝說道:

“老臣記得三十多年前,西羌作亂時,先是大小種族之間相互解除仇恨,締結聯盟,然後侵犯我大漢的令居(今甘肅永登縣)等地,孝武皇帝派了10萬大軍,花了五六年才將這幫賊寇從湟水北岸趕到西海(今青海湖)南邊去。為了防備羌人捲土重來,朝廷還設定了護羌校尉,專門負責處理西羌事務。如今,羌人又想重演昨天的故事,陛下不得不防啊!”

漢宣帝微微點頭,示意老趙同志繼續說下去。

“徵和五年(公元前88年)的時候,先零羌首領封煎派人出使匈奴,隨後不久,匈奴派使者傳告諸羌,約定從南北兩面一起攻打我大漢的張掖和酒泉。匈奴和羌人的狼子野心是由來已久了。”趙充國憂心忡忡地說道。

邊疆形勢圖

不出趙充國所料,一個多月後,羌族狼何部落派人前往匈奴借兵,企圖攻打鄯善和敦煌兩地,切斷漢朝與西域之間的交通要道。

有鑑於此,趙充國立即向漢宣帝建議:派遣使者巡視邊疆,整頓邊防,監視羌人各大部落,對他們的小動作提高警惕。

於是,在兩府(丞相和御史)的提議下,漢宣帝派遣時任光祿大夫的義渠安國“行視諸羌,分別善惡”。

這是一個不太明智的決定,因為義渠安國已經犯過一次非常嚴重的錯誤。

在這之前,義渠安國奉命巡視西羌的時候,先零羌首領請求“時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處畜牧。”

乍一看,羌人的請求並不過分,只是想搬遷到漢人不要的地方討口飯吃。但是隻要往深處稍微想一下,就知道羌人所謀不小。

先零羌部落想將牧區從貧瘠苦寒的青海湖一帶,遷移到水草豐茂、宜耕宜牧的湟水故地, 是為了給族人爭取一個可以發展壯大的根據地。

湟水谷地

不知道義渠安國是因為短視,還是一時心軟,反正他未經請示就同意了。趙充國為這事兒,還專門上書彈劾義渠安國“奉使不敬”。

就因為義渠安國的這個決定,讓先零羌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發展機遇,為後來的叛亂埋下了禍根。

而這次,漢宣帝和兩府大臣要為自己的用人失誤付出代價。

義渠安國到了金城郡(今甘肅蘭州)以後,又開始自作主張了。他以大漢朝廷代言人自居,召集先零羌部落的30多位首領開會,把其中幾位比較猾頭、囂張的頭目當眾斬首,然後率領邊防軍攻打這幾位首領管轄的部落,殺掉一千多人。

這一下子可真是捅了馬蜂窩。

原本羌人只是在暗地裡跟匈奴人眉來眼去,並沒有正式跟大漢朝廷撕破臉。義渠安國的斬首行動,讓已經投降歸順的羌人部落深感恐懼。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先零羌“背叛犯塞,攻城邑,殺長吏”。

自己搞亂的局面,硬著頭皮也得去收拾。義渠安國從金城郡帶著三千人的騎兵準備去平叛,走到半路就被羌人打得落花流水,損失慘重,退保令居城。

羌族部落

02 主動請纓

當羌人叛亂、安國戰敗的軍報傳到京城長安,擺在漢宣帝面前的難題是派何人領軍出戰。

漢宣帝首先想到的人選是趙充國,但隨即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為七十多歲的趙充國太老了。於是,漢宣帝派御史大夫丙吉去詢問誰適合擔此重任。

當丙吉徵求趙充國的意見時,老趙同志擲地有聲:“沒有誰比老臣更合適!”

漢宣帝有些感動,派人把老趙同志請進宮來,當面徵求他的意見:

“趙將軍覺得羌寇戰鬥力如何?平叛需要多少人馬?”

老趙同志的金句張口即來:“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情很難憑空猜測,老臣以為到金城前線以後,再做判斷比較妥當。希望陛下能把平叛的任務交給老臣,不用為羌人的事情過於擔憂”

漢宣帝痛快地點了頭:“ 好!”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正是對趙充國最好的寫照。

漢宣帝畫像

03 老成謀國

老趙同志打了幾十年的仗,很有自己的一套章法,那就是“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先計而後戰”,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慎戰。

老趙同志到了金城以後,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有人看不下去了。

酒泉太守辛武賢給漢宣帝上了一封奏章,大意是邊塞條件艱苦,漢馬不耐冬寒,為了儘快平定羌亂,建議將士們準備一個月的口糧,從酒泉和張掖兩路出擊 、開兩個羌族部落。

漢宣帝把辛武賢的奏章傳閱給趙充國,讓他和部下認真研究。

老趙同志認為,此計不妥:騎兵帶著一個月的口糧,再加上兵器鎧甲,戰馬負重過多,根本沒辦法追擊來去如風的羌寇;擒賊先擒王,應該“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則 、開之屬,不煩兵而服矣。”

漢宣帝把趙充國回覆的奏章,給到公卿大臣們商議,大家一致認為先零羌兵強馬壯,難以速勝,應當先打擊 、開部落,削弱先零羌的輔助力量。

羌族圖騰

前線指揮官與朝中大臣的對羌作戰策略截然不同,兵事久拖不決,銀子花得如流水,漢宣帝心裡很是著急,覺得有必要敲打一番這員自以為是的老將。

於是,漢宣帝拜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賜璽書嘉納其冊”。對待老趙同志,漢宣帝就沒那麼客氣了。在頒發給老趙同志的詔書裡,有些話說得挺重:

“ 將軍不念中國之費,欲以歲數而勝微,將軍誰不樂此者……將軍急裝,因天時,誅不義,萬下必全,勿復有疑。”

漢宣帝的詔書說了兩層意思:一是批評老趙同志按部就班的打法過於保守,純粹是浪費糧餉;二是命令老趙同志整頓好人馬,迅速出擊。

趙充國捱了罵, 雖然有些不痛快,但是初心不改,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是為了大漢好,受點委屈又算的了什麼呢。

於是他給漢宣帝上書謝罪,同時詳細陳述了優先攻打先零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俗話說:“鏡子越擦越亮,真理越辯越明”。開明的漢宣帝,同意了老趙同志的對羌作戰計劃。

公元前60年,西漢疆域圖

隨後,趙充國親率大軍挺進先零羌的領地。疏於防備的先零羌部落士卒,看到老趙的大軍如同神兵天降,丟下輜重就跑。光是淹死在湟水裡的,就多達數百人,再加上被漢軍斬首的,先零羌一下子損失了一千多壯丁。

趙充國的大軍經過 羌領地時,秋毫無犯, 羌部落大喜過望:“漢果不擊我矣! ”

羌部落原本就是被先零羌脅迫作亂,當見到趙充國表現出的善意,隨即表示願意歸順,“ 竟不煩兵而下”。事實證明,老趙同志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

隨著戰事推進,投降和歸順的羌族部落多達一萬餘人。憂患意識極強的趙充國,認為這些羌人迫於形勢表面臣服,遲早會壞事。於是,老趙同志給漢宣帝上了屯田奏。

在奏章裡,趙充國先給漢宣帝算了一筆賬:他率領的一萬多人馬,一個月需要消耗199630斛糧食, 吃掉1693斛鹽,用掉250286石的草料。

從資料上不難看出,前線部隊的開銷實屬不小,這還沒算部隊的軍餉。(據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認定: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今天的258克)

然後他做了8個字的總結:“難久不解,徭役不息”。

趙充國是一個喜歡拿資料說話的務實派。他在屯田奏裡指出,湟水谷地一帶未開墾的良田多達2000多頃。如果把這些生地都開墾出來,便能“益積蓄,省大費”。

漢宣帝對老趙同志的屯田奏未置可否,派人問他兩個問題:羌寇何時能滅?戰事還要多久結束?

趙充國在回覆漢宣帝的奏章中, 解釋了安排部隊屯田是為了防備降羌日後作亂,詳細陳述了屯田的12大好處。總結起來就是,屯田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

軍士屯田

從穩定邊疆的戰略層面來講,屯田奏真可謂高瞻遠矚:“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眾,以成羌虜相畔之漸。”意思就是,決不能讓羌人佔據有利的地理空間,以防坐大;把羌人排擠到資源緊張的不毛之地,讓他們自相殘殺。

趙充國與朝中大臣們前後經過了三次辯論, 最開始支援老趙同志的人不到三成,第二次辯論後支援的人數增加到一半,最後多達八成的人都認為老趙同志的屯田策很有道理。

於是,漢宣帝最終同意了趙充國的意見:“今聽將軍,將軍計善……將軍強食,慎兵事,自愛。”

對先零羌最後一役結束以後,騎兵被漢宣帝詔了回去,留下老趙同志在湟水一帶屯田。

到了第二年五月,趙充國給漢宣帝上了一封奏章,總結了對羌作戰的最終成果:羌寇的軍隊原本有50000人左右的兵力,咱們前後共斬首7600級,投降的羌人有31200人,淹死餓死的接近6000人,逃脫的羌人只有4000來人。

從資料上不難看出,羌人之亂基本平息。因此漢宣帝同意撤回屯田的部隊, 趙充國凱旋而歸。

公元前49年西漢疆域圖

04 後記

趙充國回朝之後,兒子趙卬因辛武賢陷害而自殺,老趙同志心裡很難受,請求退休,漢宣帝同意了。

由於趙充國是邊疆問題專家,“朝廷每有四夷大議,常參與兵謀,問籌策焉。”雖然退休了,依舊為朝廷盡心盡力,發揮餘熱。

甘露二年(公元前52),時年86歲的趙充國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諡號為“壯侯”, 真可謂名副其實。

東漢中後期,羌人作亂給漢家王朝造成了極大地困擾。

據《資治通鑑》記載,護羌校尉段熲向漢桓帝上書陳述解決東羌(先零羌)的對策時提到一組資料:“伏計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兩百四十億;永和之末,復經七年,用八十餘億。耗費若此,猶不誅盡,餘孽復起,於茲作害。”

以此觀之,趙充國當時提出分化打擊羌人部落、擠壓羌人的生存空間、實行屯田制來實現西部邊疆的長治久安,是多麼的正確啊!只是東漢君王沒有將趙充國的對羌戰略一以貫之,放任羌人坐大,以致養虎為患,可悲可嘆!

羌人來犯,七十歲老將提出一條妙計,為漢宣帝解決了心腹之患

羌人來犯,七十歲老將提出一條妙計,為漢宣帝解決了心腹之患

羌人來犯,七十歲老將提出一條妙計,為漢宣帝解決了心腹之患

羌人來犯,七十歲老將提出一條妙計,為漢宣帝解決了心腹之患

羌人來犯,七十歲老將提出一條妙計,為漢宣帝解決了心腹之患

羌人來犯,七十歲老將提出一條妙計,為漢宣帝解決了心腹之患

羌人來犯,七十歲老將提出一條妙計,為漢宣帝解決了心腹之患

羌人來犯,七十歲老將提出一條妙計,為漢宣帝解決了心腹之患

羌人來犯,七十歲老將提出一條妙計,為漢宣帝解決了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