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在司馬遷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

意思是

驃騎將軍

霍去病帶兵出去打仗了,漢武帝賞賜了幾十車肉給他。等霍去病回來時,這些肉有很多被丟棄了,而士兵中卻還有很多人依舊是飢腸轆轆。

所以皇帝賞賜的肉,霍去病為啥放臭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呢?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首先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這句話其實還有上下文,其大概意思就是,霍去病從小在宮中長大,受皇帝器重,

所以不知道體恤士兵

。天子送肉給他,就算放壞了也不給士兵吃。

而他在塞外打仗的時候,常常出現

士兵忍飢挨餓,無力行動,而驃騎將軍霍去病卻能劃球場踢蹴鞠

的事情。

司馬遷的文中還總結了一句,大將軍霍去病

“為人仁善懂退讓”

,知道如何以“和柔”的姿態討好皇帝,但天下人卻並不會因此稱讚他。

可見,該段描述,司馬遷主要是在諷刺霍去病,說他受皇帝青睞卻

不知士兵疾苦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當然,這也很符合司馬遷這個人的歷史態度。

他作為一個從周朝時期傳承下來的史官,很重視“子承父業”這類傳承關係,對於霍去病、衛青這類

“靠外戚身份一飛沖天”

的人打心底有“看不上”的意思。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但《史記》作為24史之首,內容必須要客觀,在整個《衛將軍驃騎列傳》中,算是很理性地描述了霍去病,並且司馬遷對霍去病的“壞話”也只有這一段。

當然司馬遷罵歸罵,卻不妨礙我們現代人在多年後看出霍去病的聰明。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很多人無法理解霍去病為啥把肉放壞了也不給士兵吃,導致士兵飢腸轆轆。

其實在這《衛將軍驃騎列傳》的原文中就很明確的提出了原因,那就是“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最害怕的事情自然是驕兵悍將不聽從命令。趙匡胤黃袍加身和朱元璋晚年大肆殺戮功臣的經驗都告訴了我們,中國從古至今就沒有皇帝喜歡不聽命令的強將。

霍去病如果將皇帝賜予自己的肉分發給士兵,看似是體恤士兵,但卻有不聽命令之嫌疑。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而且在封建王朝時期,皇帝都非常忌諱將領私自犒賞士兵。因為這會讓士兵只記得將領的好,從而忘掉皇帝。

像清末時期的袁世凱,就是靠著自己給新兵發放兵餉,從而藉著清王朝的名號拉起了一支“私軍”。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其實不單單是霍去病這種將領所在的軍隊領域,皇帝的擔憂在天下各地的管理中也是如此。

在記載漢朝歷史的記載裡,經常看見“天下男子爵升一級”的記載,往往是30到60年一次。

秦漢時期我國有非常嚴格的爵位制度,秦漢的合法公民人人都有爵位。這種爵位可供買賣,也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皇帝給每個人升一級爵位,老百姓一談起此事自然會先想到皇帝的恩德,這也就相當於變相的加強了皇帝在百姓心目中的存在感,不至於讓百姓只知地方官員而不知皇帝。

所以到後來爵位制度不那麼重要的時代,中國也就逐漸開始講究起皇權不下縣了。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可見對於皇帝來說,自己在百姓、士兵心目中的存在感,決定著自己的皇權是否穩固。而皇權的穩固不單單是客觀上的,更有皇帝的主觀看法。

皇帝自己不覺得皇權穩固,就會開始疑神疑鬼,朝堂之上就免不了殺戮。

皇帝強將領弱,那些不聽命令,或者是讓皇帝認為自己控制不住的驕兵悍將,就會被殺得人頭滾滾。

但若是將強皇帝弱,將領就會黃袍加身。如果霍去病敢將肉分發給士兵,那就是“黃袍加身”的開始。

在漢朝歷史上,也是有外戚干政的例子在前,那就是呂氏家族。而且不是呂氏外戚被全部誅殺,漢朝宗室就差點姓呂了。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可見將領私自犒賞士兵,只會加深皇帝的懷疑以及焦慮感。

如果是戰爭時期還好,但若是用不到將領的和平時期,這種私自犒賞士兵的將領要麼自己割據一方,要麼就不會有啥好下場。

霍去病顯然是一個聰明人,他自然很清楚皇帝的這種通病。

這幾十車肉是皇帝賞賜給自己的,那就是皇恩。如果自己將肉賞賜給士兵,那就不單單是私自犒賞士兵的問題了,那還是慷皇帝之慨。

皇帝賞霍去病數十車肉,其丟棄也不給士兵吃,多年後才知其聰明

那到時候皇帝會如何看待自己?從這件事後皇帝又會不會對自己起疑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