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洪武三十年,陳䢿當選狀元,朱元璋卻一道旨意,將他車裂

公元1384年,是大明朝建立的第17個年頭,此時的國內已經基本四海平定,朱元璋宣佈全面恢復科舉制度,定為三年一屆。

洪武三十年,陳䢿當選狀元,朱元璋卻一道旨意,將他車裂

此舉不但是在為大明選拔能才,其背後還有著深遠意義。

當時的明朝經過了十幾年的經營,在南方地區已經廣受擁戴。

但在廣大的北方地區,這裡元朝的統治曾根深蒂固,很多勢力和朱元璋也一度是敵對關係。對於明朝,他們依然有著懷疑和不信任。

這其中的某些人甚至一直還在以元朝遺老自居,不願意為大明出來做事。

所以朱元璋也希望藉助科舉,籠絡一下北方的學子和民心。

時間到了洪武三十年,這一年又是全國大考的日子,朱元璋任命了老臣劉三吾為這屆的主考官。

洪武三十年,陳䢿當選狀元,朱元璋卻一道旨意,將他車裂

劉三吾一代大儒,不但學問好,人品也端方正直,可以說做主考再合適不過。

但他卻有個很大的缺點,不善於揣度聖意。

自從接到了朱元璋的指派,他一門心思想的都是,一定要選拔出真正有才華計程車子為大明效力。

考試結束後,劉三吾率領一眾考官,夜以繼日的精心審卷,不敢有絲毫馬虎。

哪怕遇到一絲拿不準的,大家也要一起商量定奪,務求盡善盡美。

最終,劉三吾拿出了一份51名進士的名單,對這份名單,他也是極度自信,他相信所有這科有才華計程車子盡在其中了。

洪武三十年,陳䢿當選狀元,朱元璋卻一道旨意,將他車裂

然而名單一貼出去,就引發了極大爭議。

這份名單上:狀元陳 ——福建人、榜眼尹昌隆——江西人、探花劉仕諤——浙江人,都是南方人。

還不僅僅是這三人,剩下的49名進士,也皆是南方人。

這是明朝歷年科考以來從未出現過的情況,這當然引起了北方學子對考試公正性的懷疑。

此後更是傳出謠言,身為南方人的主考的劉三吾接受賄賂,所以偏袒南方考生。

那麼這次考試是不是真的存在舞弊呢?還真沒有。

事實上,唐朝安史之亂後,因為北方連年受戰亂影響,中國的文化中心便逐漸從黃河流域遷徙到江淮流域。

漸漸這種勢頭愈發明顯,到了後來,南方籍的進士比例已經明顯碾壓了北方籍。

所以本屆科舉,北方士子全軍覆沒雖然罕見,但也不是什麼太過離譜的事情。

雖然相信劉三吾的為人,不過為了安撫北方士子,朱元璋還是派張信組成了調查組,徹查此事。

然而,朱元璋的這份苦心,張信完全沒有領會,一番調查後,他給出的結論是,北方士子的答卷“文理不佳”。

劉三吾沒毛病,這屆北方士子就是水平不行。

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南方士子當然是歡欣鼓舞。

同時因為張信的評語,南方士子還趁機對北方學子各種譏諷。

而北方士子對調查完全不認可,並很快傳出新的流言,張信受了劉三吾的指使,為了壓制北方士子,故意把差卷呈給皇帝看。

眼瞅著此事就要演變成一場南北地域大戰,朱元璋終於坐不住了。

已經洪武三十年了,居然南方士子依然認為大明是南方人的大明,而北方士子依然覺得自己是飽受不公的外人。

這是朱元璋絕對不希望出現的局面。

洪武三十年,陳䢿當選狀元,朱元璋卻一道旨意,將他車裂

而在處理這件事上,朱元璋展現了出人意料的果決和狠辣。

你們不是懷疑這件事有舞弊嗎,我不去費力證明沒有舞弊,反正證明了你們也不信。

那好,我就承認有舞弊,然後去重罰舞弊之人,而且你們覺得誰舞弊了,我就處理誰,讓你們相信,之後沒人再敢舞弊。

他下令將新科狀元陳 、主持複查的張信,閱卷的一眾考官全部斬首,85 歲的劉三吾因為年紀大了,僅判充軍。

同時,朱元璋宣佈此次的錄取結果無效,之前被錄取的人一個不要。

可憐陳 ,沒有做錯任何事,卻遭此橫禍。

而張信、劉三吾因為一心維護公正,也落得身死、充軍。可這正是他們的處事原則和朱元璋的帝王哲學之間的差別。

張信、劉三吾追求的是公平公正,而朱元璋謀求的是社會穩定,為了大目標,犧牲一些小的公平是完全值得的。

他的手段固然太過激烈,但他的哲學即便是現在,依然有著積極意義。

事後,朱元璋親自主持了會試,重新錄取了61名士子為進士,全部為北方考生。其中山東人韓克忠當選狀元。

山東是孔孟之鄉,朱元璋的拉攏、示好之意不言而喻。

不過,雖然朱元璋強行干預了這次的考試,但南北考生的水平差距卻依然客觀存在。

其後的朱棣時期,共錄取進士 1819 人,其中南方籍 1519 人,佔比 84%。

北方士子也因長期成績不佳,大大影響了其進取之心。

明仁宗時期,楊士奇提出了南北分卷的建議,此後歷經幾代完善,在明代宗時期,終於徹底成型。

明朝將全國分為南、北、中,三個考區。因為三個考區的難度不同,明朝還規定,如果查出為了考試搬家的,一律除名。

洪武三十年,陳䢿當選狀元,朱元璋卻一道旨意,將他車裂

此舉大大激發了北方士子的學習熱情,也成功增強了明朝在北方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這個分割槽考試的制度後來也被清朝繼承,並最終改為按省考試和錄取。

這也是今天分省考試製度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