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朝倭患嚴重,清朝就消失了?其實藏得更深,來得更猛

倭患在清朝銷聲匿跡了嗎?並沒有。事實上,非但沒有消失,還藏匿得更為隱秘,後期還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只不過,在清朝不叫“倭患”罷了。

我們先來看看倭患的歷史。

明朝倭患嚴重,清朝就消失了?其實藏得更深,來得更猛

對於倭患,很多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明朝。事實上,在元朝,最遲在1309年,倭寇就已經開始侵擾我國的東南沿海了,後來又影響到了山東、遼東等北方沿海地區。

元朝實行的是較為開放的貿易政策,允許日商來華貿易,但是倭患依舊存在。當時,日本商人到中國貿易時,都會帶上武器,這就為倭患埋下了伏筆。

1320年,浙江慶元地區官吏貪汙腐敗,苛待日商,這引起後者的瘋狂報復。此後,倭寇便侵擾沿海,搶商貨、掠民財,壞事幹盡。並且,倭寇依靠輕便艨艟,出入海中,屢犯沿海,很難對付。

明朝倭患嚴重,清朝就消失了?其實藏得更深,來得更猛

倭患因日商受苛待而起,但這並不是倭患形成的原因。

那個時期的日本皇室與幕府發生戰爭,是為“承久之亂”,再加上元朝兩徵日本雖未果,但日本的經濟和軍事受到重創,民眾生活更加艱難。

當然,有研究表明,在13世紀,日本氣候變冷,農作物因此減產,很多人常常填不飽肚子,武士及失業流民成為流寇。以上因素都會促使日本騷擾周邊,進行掠奪,從而導致倭寇盛行。

時間到了明朝,倭患更加嚴重起來,尤其是在嘉靖時期達到頂峰,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

明朝倭患嚴重,清朝就消失了?其實藏得更深,來得更猛

剛才,我們已經提到了,在13-14世紀,也就是元末明初的那段時期,日本國內分裂割據,長期動亂,連年混戰,造成更多武士、農民流亡海外而成為倭患。這裡不再贅述。

倭患為什麼會在16世紀的嘉靖時期成為社會問題呢?原因比較複雜,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是日本國內鎌倉幕府崩潰以後,室盯幕府足利氏掌握霸權,但封建割據、地方分權成為新的社會問題。各封建藩侯常常發動戰爭,戰爭總要花錢,但他們財政卻很吃緊。於是,藩侯便組織浪人和姦商,或者支援他們到中國沿海進行“走私”貿易和劫掠。

明朝倭患嚴重,清朝就消失了?其實藏得更深,來得更猛

二是明朝建立以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實行海禁政策,這幾乎掐斷了東南沿海人民的生活來源,為了生存,部分沿海人民被迫成為“倭寇”。

三是明朝雖然海禁,但實行朝貢貿易,而且在朝貢貿易之下,還存在和一個灰色地帶——參與朝貢的隨行人員可以進行私下交易,同時走私貿易也因之進行。

四是明後期,政治腐敗,軍備鬆弛,缺少有效的應對措施,造成倭患存在20多年,最終形成“嘉靖大倭寇”。

明朝倭患嚴重,清朝就消失了?其實藏得更深,來得更猛

從成因來看,明朝的倭寇人員組成應該比較複雜,既有日本人,也有中國人,甚至還有參與貿易的朝鮮人和葡萄牙人。《明史》稱:“大抵真倭十之二三,從者十之七八。”比如,那個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自稱徽王的汪直就是南直隸徽州府人。

嘉靖倭患在朝廷不遺餘力地打擊下,基本蕩平。及至“隆慶開關”,允許人們航海前往東洋、西洋貿易,在一些列政策的利導下,大規模的倭患再難以形成。

當然,進入17世紀,日本方面的一些變化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比如,日本結束了200年戰亂,倭寇失去了無主浪人這個兵源;又比如,德川幕府釋出鎖國令,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禁止日本人出海貿易。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倭寇的產生。

明朝倭患嚴重,清朝就消失了?其實藏得更深,來得更猛

與此同時,在清朝,朝廷將沿海居民內遷50裡,並著力解決沿海百姓的糧食供應問題,從而減少了中國海商加入倭寇的可能性。到了清初,倭患已經基本消失了。

倭患消失並不代表來自島國的威脅不存在。一方面,倭寇消失後,來自華南的“海盜”卻進入了鼎盛時期,他們和倭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自己就是日本人;另一方面,兩次鴉片戰爭後,周邊的日本虎視眈眈起來,清代的“倭患”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