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阿Q為什麼不配姓趙?我們從民國“雙烈女”事件說起吧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主人公阿Q無兒無女無親人,連“姓”都沒有。有一天他在酒館喝酒,藉著醉意自稱姓“趙”。結果,趙太爺狠狠地給了他一巴掌,罵道:“你怎麼會姓趙!你哪裡配姓趙!”

阿Q為什麼不配姓趙?我們從民國“雙烈女”事件說起吧

《阿Q正傳》劇照

天底下姓趙的人多了,阿Q憑什麼不能姓趙,趙太爺管得太寬了吧?實際上,趙太爺的反應,在那個時代確實很正常。因為姓什麼,還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咱們從轟動民國的“雙烈女”事件說起,聊一聊姓氏與“面子”的關係吧。

清朝末年,原籍南皮縣偏坡營村的張紹庭,因為貧困無依,18歲隻身逃荒到天津城討生活。張紹庭進了一家瓷器店工作,可能因為踏實肯幹,店老闆十分滿意,招他入贅,繼承了瓷器店。

婚後,張紹庭與妻子生了兩女三子,其中長女名麗姑,次女名春姑。亂世難生存,小小的瓷器店只能勉強餬口,難有積蓄。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天津,混亂中瓷器店被毀,張紹庭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

為了生存,張紹庭租了一輛黃包車,妻子金氏則帶著兩個女兒紡織洗衣賺點小錢。張紹庭性格怯懦,拉黃包車不敢主動招攬客人,更不敢和同行搶生意。所以,他經常連租金都交不起,一家人日子過得很苦。

可能有人要問了,影視劇裡黃包車不是很流行嗎?只要肯賣力氣,收入應該不會太差吧?要知道,那時候一輛來自日本製造的黃包車,售價15塊銀元,而當時200塊銀元就能買一套宅子了。

所以,絕大多數的黃包車都屬於車行,每月的租金很高,車伕每天必須拼命跑才能賺夠錢交租金。沒想到,張紹庭的黃包車沒多久就被人偷了,車行老闆限期賠償,夫妻兩人只能抱頭痛哭,毫無辦法。

張紹庭雖然有妻子有兒女,但生活並不比阿Q好多少。

黃包車伕

無錢無勢,又欠了這麼多債,張紹庭被逼到無路可走了。要活下去,必須儘快弄到一大筆錢,此時,一個叫戴富有的人出現了。此人是當地的地痞無賴,專門誘騙年輕女子,拐賣到妓院或者外地。此人聽說張紹庭的窘境,於是命令黨羽王寶山威逼利誘,讓張家嫁女兒還債。

張紹庭毫無辦法,就把次女春姑嫁給了戴富有的長子為妻,得到一筆錢還了欠債。不過,張紹庭沒多久就重病而死,剩下孤兒寡母,一家人陷入了絕望的境地。戴富有趁機邀請金氏帶著孩子來自己家居住,金氏無奈,只能搬了過去。

但是,金氏很快就發現,戴富有的妻子常常教兩個女兒唱妓院小曲。想到戴富有的名聲不好,金氏意識到問題大了,於是帶著孩子離開了。不過,戴富有硬是留下了麗姑,凌辱毆打,拒不放人。金氏叫來警察,才把麗姑救了出來。

戴富有心有不甘,於是偽造婚書,稱張紹庭已經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所以要把麗姑、春姑都帶回家。戴富有花錢賄賂了審判官,審判庭最終判決麗姑、春姑必須回到戴家。

得知判決後,金氏和幾個孩子抱頭痛哭。雖然街坊鄰居十分同情他們,但也毫無辦法。張家姐妹見無路可走,也不願再回到戴家,於是趁著深夜把火柴頭用煤油泡開喝了下去。到第二天早晨,毒性發作,姐妹倆躺在床上痛苦萬分。

金氏手足無措,鄰居趕緊抓藥回來要救人,但是姐妹倆不願吃藥。很快,麗姑死亡,春姑硬撐著告訴鄰居:姐妹兩人約定一起赴死,自己不會偷生。

很快,春姑也死了。當時是1916年農曆三月十七,麗姑17歲,春姑14歲。

此事當即傳遍天津,鬧得沸沸揚揚。

民國天津街頭

張氏姐妹被稱為“雙烈女”,被逼殉節身亡的訊息,立刻在當時天津各階層廣為傳播。很快,此事就驚動了張之洞的長子張權,以及曾任清朝都察院御史、山西巡撫、浙江巡撫的張曾敭,還有其他一些居住在天津的南皮張氏族人。

南皮人常說:“南皮張、北頭劉、桃園一窩猴(侯)。”南皮張氏據說發跡於明初,民國《南皮縣誌》記載,明清時期張氏家族中獲得功名者,有進士24人,舉人88人,副貢14人,拔貢16人,優貢3人,恩貢7人,歲貢73人……先後走上仕途者數以百計,民國時期考入各類新式學校的也有百人以上。

所以,南皮張氏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在天津居住的張氏族人聯合起來,認為“雙烈女”事件是張氏家族的奇恥大辱,必須討一個公道。於是,大量士紳聯合起來,要求天津高等審判廳改變原判,並捉拿兇手,伸張正義。

與此同時,張氏族人開始積極安排張家姐妹的喪事。舊曆五月初一,張家姐妹大殯,沿途居民接踵摩肩,紛紛感慨惋惜。雙烈女的棺木由八抬大座抬著,軍樂隊開道,軍警全副武裝列隊在後,全副儀仗。天津城內主要的官員,以及各界的頭面人物都參加了葬禮。

當時送葬的隊伍從西關出發,繞城區一週,下葬後建祠立碑,墓碑由徐世昌撰文。葬禮收到了各界輓聯200多幅,其中有些直指天津高等審判廳貪贓枉法。後來,劉鐵庵編寫的《雙烈女》在天津南市大舞臺演出,轟動一時,戲中人物甚至直接報名“下官胡鳳起”——即當時直隸高等審判廳法官的真名。

葬禮過後,清末軍機大臣張之萬之子張瑞蔭,命人把金氏母子接回南皮居住,又在南皮城內建了“雙烈女祠”。

至於戴富有和王寶山,聽說張氏姐妹之死也很驚訝,但並不害怕。等知道惹了南皮張氏,他們慌了神,隱名埋姓逃往外地了。

“雙烈女”死後,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待遇?

民國士紳

很明顯,因為她們是南皮張氏族人,因為她們姓“張”。那麼問題來了,南皮張氏族人,都能有這樣的待遇嗎?

我們再回頭想想,張紹庭是張氏族人,但是無依無靠,逃荒離開了南皮,那時候並沒有人幫他。張紹庭的黃包車丟失,走投無路,被逼嫁女,也沒有獲得張氏族人的幫助。麗姑被戴富有強留家中,百般凌辱毆打,後來又被審判庭判決回到戴家,這也沒有得到南皮張氏的幫助。

可能有人要說了,那是張紹庭沒有去找張氏族人求助,人家不知道此事,怎麼幫忙?張紹庭為什麼不去求助呢,因為他知道沒用。

想象一下,若是張家姐妹沒有尋死,而是被賣到了妓院,會有人關注她們嗎?若是她們被逼進入戴家,數月後被折磨而死,會有人幫她們伸冤嗎?恐怕也不會有吧。

張家姐妹之所以死後才被重視,並非因為她們姓張,而是因為她們的“烈女”身份。民國時期,民間依然很重視對女性的封建道德約束,“貞節牌坊”依然是女子的最高榮譽象徵。什麼是“貞節牌坊”就不解釋了,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個時代的文人士大夫極力推崇,清代受到朝廷旌表的貞潔烈女達到了約100萬人——她們是封建倫理的受害者,但卻是那個時代的家族榮耀。

張家姐妹選擇剛烈不屈而死,成為了“烈女”,在那個時代的老百姓心中,她們的地位無比崇高。很自然的,對於南皮張氏來說,這也是張氏家族的榮耀。因此,為雙烈女爭取公道,風光大葬,就是對家族榮譽的一種守護。

這樣說的話,大家應該明白了吧,是因為雙烈女為家族帶來了榮譽,所以才得到了重視。如果她們不是烈女,就算病死餓死在街頭,也很難盼到那些士紳的幫助。張紹庭是很明白這一點的,他就是個拉黃包車的,沒有什麼地位,也沒給家族帶來半點榮譽,怎麼去尋求幫助?

再回到開始的那個問題,阿Q為什麼不配姓趙?

《阿Q正傳》劇照

阿Q連固定的職業都沒有,打短工為生,只能住在土穀祠中。想象一下,在趙太爺的眼中,阿Q可能只比乞丐好那麼一點點,平時正眼都不會瞧一下。所以,阿Q如果姓趙,那不就是給趙家人丟臉麼?

若是阿Q真的參加了革命黨,並且混成了軍官,騎著高頭大馬回來,再說自己姓趙,你看趙太爺會是什麼反應?

這就是所謂的“面子”問題,“雙烈女”讓南皮張氏有面子,所以能風光大葬。阿Q讓趙太爺丟了面子,所以捱了一巴掌。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傳統的家族以血緣和姓氏為紐帶,讓一群人聯絡在一起。但並不意味著屬於某個家族,就一定能得到家族的幫助。因為傳統家族最重視的是榮譽,考取功名能帶來榮譽,所以備受推崇,成為貞潔烈女能帶來榮譽,所以也備受推崇。無法為家族帶來好處,自然不會受到重視。

不過說到底,民國時期底層百姓都是悲慘的。“雙烈女”就算是風光大葬,也是一場悲劇,她們是以最慘烈的方式換來了一點點公道。阿Q也是個悲劇,他捱了趙太爺一巴掌,不敢爭辯,接受了自己“不配姓趙”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