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它的由來與戰神韓信有關

“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填倉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又名添倉節、天蒼節,所謂填倉,就是填滿穀倉,寄託著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美好願望。

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它的由來與戰神韓信有關

填倉節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宋代就有填倉節的記載了,不過那時的填倉,還有填飽肚腹的說法,傳說該日吃飽喝足,一年都不會捱餓,如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

填倉節還有糴米積薪,收貯煤炭,採購日用之需的說法。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說:“京師之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恆出市易。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曰為填倉。”

當然,填倉節最常見的說法,還是祭祀倉神,以祈求當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傳說,填倉節是倉神的生日,舊時與糧食有關的店鋪,如饅頭鋪、包子店等,還有各地的糧商米販們,在這一天都要祭祀倉神,燃放鞭炮,上香擺貢,以求倉神保佑四季平安。

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它的由來與戰神韓信有關

而農戶們則在這一天黎明,在自己的院子裡或打穀場上,用細炭灰或柴草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面放一些五穀雜糧,以祈求新的一年糧食滿倉。

城鎮裡的百姓,在這一天常常到廟會或糧油鋪,購買一些米麵油鹽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為生活儲備,並烹製美食慰勞家人,招待客人。

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各家各戶均不可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裡借東西也必須拒絕;還有這一天,囤裡要添糧,缸裡要添水,門口要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農民也忌在此日賣糧食,但是糧店為討個喜兆,卻喜歡在這一天收購糧食。

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在全國各地的風俗,具體來說也不盡相同,甚至差別很大。

填倉節這天,有的地方,只是象徵性地往糧倉裡填加糧食;有的地方,則在填倉節這一天,吃春餅、煎餅和餃子,並把這些食物投入到糧倉中,名曰填倉、添倉;有的地方用黍米麵做團填倉,還有用糕填倉的。

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它的由來與戰神韓信有關

有的地方,在填倉節這天,還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口路邊祭奠祖先,俗稱送祖先;有的地方,晚間還要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以此來紀念倉官,祈求來年豐收富足。

有的地方填倉節,要做“雨燈燈”,燈燈有小碗大小,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個,象徵著一年十二個月,燈盞的邊緣要捏豁口,來區別具體的月份,如一月捏一個豁口,二月捏兩個豁口,其餘以此類推。燈盞蒸熟後,揭開鍋蓋,要先看燈盞裡積的汽水多少,據此推斷該燈盞對應的那個月當年的旱澇情況,作為當年安排種植的依據。

還有的地方過填倉節,家家戶戶都按人口數,家庭成員的屬相,用面捏成相應的本命燈,然後再捏上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以及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的毛驢等,夜晚將這些面燈注油點燃,本命燈放在家中炕上,雞放在院內,狗放在門口,魚浮在水缸內,驢放在畜圈內,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餘均留在家裡。

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它的由來與戰神韓信有關

填倉節體現了普通老百姓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盼,它有什麼由來?在民間有多種傳說。

一說是紀念無名倉官。相傳在古時,北方連年乾旱,農民顆粒無收,餓殍遍野,看守朝廷糧倉的官員,於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毅然開啟糧倉放糧救濟百姓,事後這位倉官知道自己觸犯了王法,於是放火燒了糧倉,並自焚於火中。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好心的無名倉官,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炊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也祈盼新年有好的收成。這樣,填倉節的習俗就世代流傳了下來。

另一說是紀念淳于衍,淳于衍是西漢時大臣,曾做過糧倉官,他為人正直,但是遭人陷害,被判死刑,投入獄中,後經女兒上訴而赦免,後人為了紀念他,把正月二十五日定為填倉節。

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它的由來與戰神韓信有關

西漢名將戰神韓信也與填倉節有關,據清韶公的《燕京舊俗志》記載:“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勳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

倉神又稱廒神、蒼王、倉官,最早的倉神是天上的倉星,後來慢慢的被人格化,因韓信在歷史上知名度比較高,他曾做過管糧的小官,功高蓋世,卻慘遭殺害,後人出於對他的悲慘遭遇的同情,而把他奉為倉神和糧行的祖師爺。

以前,許多地方都建有倉神廟,在北京朝陽門的興平倉就建有倉神廟,現在北京的東嶽廟倉神殿裡,還供有韓信的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