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秦始皇的“禁槍令”(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秦始皇的“禁槍令”(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秦始皇的“禁槍令”(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秦始皇的“禁槍令”:讓軍事戰爭重回原點,從零開始】

考察秦末、楚漢兩個時代的戰爭史,不難發現很多極為“怪異”的現象,令人疑竇叢生。

一、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為什麼叫揭“竿”而起?難道他們一開始連個金屬兵器都沒有麼?

二、昔日威震中原、席捲天下的那支大秦鐵血軍團哪裡去了?為什麼章邯最初鎮壓農民起義,用的會是“驪山刑徒”?居然還打贏了。

三、項羽以區區三萬騎兵,居然能大敗劉邦五十六萬軍隊,想想是不是特別不可思議?

四、更不可思議的是韓信的“驅市人而戰”,實際就是在大街上隨便拉壯丁,為什麼這些人一上戰場就能打勝仗呢?

秦始皇的“禁槍令”(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稍微深入思考,就會得出一個極其悲催的歷史事實:在帝制時代的開端,中國軍事戰爭已經徹底回到了原點,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尤其是相比戰國時期的巔峰與輝煌,秦末戰爭的總體“技術含量”,無論戰略、戰役、戰術等層面,“相提並論”都是對前者的羞辱。

畢竟,上一次以木製武器為主流的戰爭,恐怕至少要追溯到春秋時代以前,對中國軍事戰爭史的發展來說,這不啻於“辛苦鑽研五百年,一夜回到識字前。”

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收天下之兵”的決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禁槍令”。

這個事情發生在前221年,也就是秦國實現一統六合的同年。這個時間點,本身就反映出,這應該是秦始皇“蓄謀已久”的決策,就等著完全一統後實施呢。

動機也很簡單,當時的六國百姓未必真心服氣秦國的統一,比如原韓國百姓就曾叛亂過,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讓他們手上不再擁有兵器,無疑是上策。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宮廷中。”

秦始皇的“禁槍令”(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至於擁有、藏匿兵器會怎麼處罰,最有名的記載大概是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新黔首挾兵令》簡文:

“新黔首公乘以上挾劍毋過各三劍,公大夫、官大夫得帶劍者,挾劍毋過各二劍,大夫以下得帶劍者,毋過各一劍,皆毋得挾它兵,過令,以新黔首挾兵令議之。”

——新黔首(即六國故民)爵位在公乘(二十等爵中第八等)以上的擁有劍不得超過三把;公大夫、官大夫被允許佩劍者,擁有劍不得超過二把;大夫以下被允許佩劍的,不能超過一把;不允許持有任何其他兵器,違反令文規定者,將用新黔首挾兵令問罪。

秦法的規定一向以細緻到令人髮指著稱,此處可為例證。

它還原了當時,連“官員”都只能擁有“劍”,而不得擁有其它兵器,等而下之,老百姓是肯定不可能有任何兵器的,否則治你個“新黔首挾兵罪”!

(多說一句:以此推理,韓信早年能夠大搖大擺的持劍四處遊蕩,還能蹭吃蹭喝,說明他應該是屬於被秦國官方接納的舊貴族階層,跟項羽這種被打擊的舊貴族不同,項羽所謂的“學劍”,應該是偷摸學的。兩人可算六國貴族在秦帝國時代兩種處境的典型代表。)

以上。可以說,“禁槍令”是秦帝國的基本“國策”之一。

在這種政策下,老百姓除非當兵,就不可能再有接觸兵器的機會。

這便是陳勝吳廣起義時只能揭“竿”而起、斬木為兵的真實原因,他們確實沒有任何真正的兵器。

按照《史記》記載:“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他們最初的兩把兵器,便是從兩個秦尉手裡奪過來的,從此“兩把寶劍鬧革命”。(賀老總:好像有人cue我?)

秦始皇的“禁槍令”(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以當時的情形,各地的起義軍要想獲得兵器,只有一個途徑:進攻官軍,搶奪兵器。

起義軍確實都是這麼做的,但是相比部隊人數規模的暴增,兵器裝備的需求卻遠遠無法得到滿足。

這裡面另有一個客觀原因。

當時秦帝國的整體軍力分佈,可以用“外重內輕”來形容,絕大多數兵力都被放在了外部邊防上,比如北方長城防線的30萬王離軍團,南方嶺南區域的50萬任囂軍團,真正駐守在內部各地的軍隊實際並不多。

這應該是秦始皇給秦帝國挖的一個“大坑”。在他看來,他已經從“戰術”(即兵器)上徹底掐死了百姓造F的可能性,內部肯定高枕無憂了,所以兵力都放在了外部。

秦始皇的“禁槍令”(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但是,老百姓沒有兵器,不代表就不會造反,更不代表就不能打仗,只要有勁,用木棍、石頭也能敲死人;再精銳的部隊,也扛不住人海戰術的輪番群毆。

各地駐軍數量的不足,也正好給了起義軍機會,駐軍手上的兵器,便是他們的“第一桶金”。

只是,這些兵器數量正如其秦軍數量,註定相對有限。

此時的起義軍,自然也不會再遵守什麼“禁槍令”,肯定大力冶煉、製造兵器,但即使如此,還是跟不上需求。(兵器來源還有一種,即六國舊貴族在“禁槍令”時藏匿下來的兵器,主要是埋在地下,但數量也應有限。)

總之,雖然起義軍人數規模龐大而且增勢不減,但實際戰鬥力並不強,甚至用烏合之眾來形容,都不為過。

正如賈誼所說的“鋤櫌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這種軍隊所打戰爭的“技術含量”,也就可以想見,正如前文所說的,一切歸於原點,從零起步,難有專業可言。

而秦末、楚漢戰爭的全程,僅僅持續短短的六七年(前209年-前203年),這期間戰爭頻次之高、形勢發展之快,實際上並沒有給各方勢力留出充足的“練兵”時間,真正能被稱為正規軍的部隊並不多。

秦始皇的“禁槍令”(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而這類軍隊最大的缺點,便是“聚也容易、散也容易”,在遭受突然的強力襲擊下,整體崩潰的機率極大,甚至,數量越多,反而越容易引發崩潰狂潮。

可以說,無論章邯、項羽還是韓信,他們的戰爭“神蹟”都有這一客觀現象的加持,他們當然都用兵如神,但也得注意到當時軍隊專業素質的普遍不足。

後世儒家總是痛罵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其實對於兵家來說,秦始皇又何嘗不是一個軍事文化傳承上的“毀滅者”?

甚至於他就是“滅霸”,只要是有礙統治的文明成果,他都統統都給掐嘍。

這大概就是帝國製取代封建制的代價吧,為了更和平的生存,只能放棄對此有損的文明,即使這些文明已經發展了至少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