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被武力消滅的民族,在中國生活了三千年,首領曾和姜子牙同等地位

周武王伐紂時,動員了西北地區的許多部落和方國,趁著商朝主力軍隊正在東夷作戰直搗朝歌。商紂王緊急徵發70萬奴隸成軍,在牧野擋住了武王的聯軍,從而爆發了一場空前的大戰。

聯軍雖然兵力處於劣勢,但大家懷著對商紂王的刻骨仇恨,鬥志昂揚,殺得商軍血流漂流。奴隸們終於覺醒了,倒戈一擊,攻破朝歌,將商紂王包圍於鹿臺之上。商紂王與心愛的妃子最後自焚而亡,商朝由此覆滅。

在牧野之戰中,武王手下有一支僰(音“薄”)人軍隊的表現格外搶眼,他們與周人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卻毫不保留實力,全心全意地與商軍廝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周朝建立後,武王封僰人首領為僰侯,姜子牙一開始也是被封為齊侯,可見僰人與姜子牙是一樣的開國功臣。但是,僰人此後很少出現在史書上,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

被武力消滅的民族,在中國生活了三千年,首領曾和姜子牙同等地位

當時,在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發現了很多懸棺,這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殯葬方式之一,棺木被安置在懸崖峭壁之中,有的用木樁固定在石壁上,有的放在天然石縫或人工開鑿的石洞內,僅洛表鎮一處,便有223具懸棺。

原本生活在西北的僰人怎麼會跑到西南去呢?據專家推測,僰人應該與羌族有一定的關係,隨著先秦的擴張,僰人開始向南方遷移,史書記載,秦國滅了四川宜賓一帶的西南夷開明氏後,僰人才在這裡定居下來。

羌人南遷在歷史上並不少見,緬甸的主要民族緬族即是西北白狼羌的後代。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和中原王朝的壓迫,都是羌人南遷的主要因素。當時的南方開發程度較低,缺乏先進的金屬武器和農耕技術,很難抵擋異族的入侵。

很難說懸棺文化是僰人本來就有的,還是受到了西南民族的影響。經過專家們的考古發掘,認定這些懸棺埋葬的大多是僰人村寨的首領,製作和安葬懸棺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普通僰人百姓恐怕享受不到這個待遇。

而四川地形封閉,降水充沛,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孕育了很多古文明,如廣漢市的三星堆,既與中原文明有一定聯絡,又自成體系,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即使秦國征服巴蜀以後,仍然有許多地方處在官府管轄範圍之外。

被武力消滅的民族,在中國生活了三千年,首領曾和姜子牙同等地位

僰人來到宜賓後的兩千年時間裡,很少與中原王朝發生大規模的文化交流,生活習俗已經與當地的苗族、彝族非常類似,很難再看出羌族的痕跡。

僰人也許是最早進入西南地區的北方民族,他們憑藉先進的技術和武器漸漸成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中原王朝一度把“僰人”當作是整個西南夷的代稱,明朝稱他們為“都蠻”。

考古學家還在僰人懸棺中發現一個奧秘,那就是最晚的懸棺是明朝中期製作的,往後便再也沒有了,難道僰人是在明朝中期滅絕的?很多史學界確實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明朝中期發生了一場針對僰人的戰爭。

明朝中期開始推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的土司,改派漢人流官管理少數民族村寨,對少數民族百姓進行編戶徵稅,完全置於朝廷的管轄之下。改土歸流直到清朝才基本完成,明朝廢除了幾個最大的土司,剩下的小土司還來不及處置,明朝本身便滅亡了。

被武力消滅的民族,在中國生活了三千年,首領曾和姜子牙同等地位

川雲貴地區一直是最貧窮的省份,大量土地和人口卻被土司所控制,官府的日常開銷都無以為繼。像貴州最肥沃的耕地一半以上屬於播州楊氏,貴州省府每年向楊氏購買數十萬石糧食,才能滿足全省的需要。

而楊氏因此變得越來越跋扈,不把朝廷放在眼裡,終於引發了播州之亂,從唐朝沿襲下來的播州楊氏最終徹底覆滅。於是,朝廷藉著平定楊氏的餘威,大舉改土歸流,以消除割據和叛亂的隱患。

僰人的土司制度也很快被廢除,由漢人流官直接治理各村寨。僰人對此十分不滿,經常與漢官發生齷齪,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隨時可能演變成大規模的暴力對抗。

明憲宗時期,汪浩被委派招撫僰人,但他採用強硬手段,一下子殺了270多名僰人首領,終於激起了僰人的武裝起義。1573年,明朝調集14萬大軍全面進剿僰人。

僰人雖然自古以來便以善戰而聞名,但是戰爭樣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軍不是一支純冷兵器部隊,裝備了很多火槍和火炮,播州楊氏就是敗在火炮的轟擊下。

被武力消滅的民族,在中國生活了三千年,首領曾和姜子牙同等地位

僰人已經上千年來沒有大戰的經歷,自然不是明朝軍隊的對手,更何況明軍還徵調其他土司軍隊助戰,無論是正規戰,還是游擊戰,僰人都不佔有優勢。

戰爭進行得並不長,在總兵劉顯的率領下,明軍進展神速,僅用半年便直抵僰人核心的九絲城。此處山勢險峻,寨牆堅固,明軍雖然兵力數倍於僰人,卻一時之間難以開啟。

九月初九的賽神節那天,僰人自恃險要令明軍無可奈何,祭祀神明後便飲酒作樂,戰士們都喝得酩酊大醉。總兵劉顯趁機組織敢死隊,順著繩子爬上九絲城的城牆,活捉僰人最大的首領阿苟。

明廷宣稱,克復六十餘寨,拓地四百餘里,為禍三百餘年的僰人之患徹底平滅。此後,明軍對周圍的山寨進行追捕,除了2381人被招安外,其餘都被剿滅,懸棺的歷史戛然而止,作為一個民族,僰人已經消亡,活著的也被打散安置到其他民族的村寨中。

不過,民間認為僰人並沒有真正消失,洛表鎮的何姓村寨都是他們的後裔。僰人最早的記錄是姓“哈”,後來改姓為讀音相近的“阿”。眼看滅族之災即將降臨,僰人再次改姓“何”。目前,姓何的僰人後裔至少有上萬人。

被武力消滅的民族,在中國生活了三千年,首領曾和姜子牙同等地位

此外,雲南丘北縣也有一些彝人村寨,經過專家的鑑定應該是僰人,可能是戰爭期間從宜賓逃難過來的,然後在丘北縣定居,對外聲稱是彝人,防止被官府追殺。

如今的僰人後裔已經與彝族非常相像,很難再恢復為獨立的民族,只剩下數以百計的懸棺保留下了古僰人的記憶。懸棺現在是宜賓市的著名文化遺址,每年都能吸引很多遊客前來參觀。

古代僰人還喜歡在懸棺山洞裡製作巖畫,記錄當時的生活、生產和戰爭場景,專家們認為是用來誇耀逝去者的生前功績。這種習俗在中國很少見到,卻與一些歐洲古代民族頗為相似,也算是文明進化史上的巧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