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作為遊牧部落的突厥人,大約於公元6世紀中葉崛起於阿爾泰山地區,並逐漸擴充套件至蒙古草原和中亞地區,最終建立了疆域遼闊的突厥汗國。突厥興盛時期,長期左右著中亞乃至東亞形勢,直至8世紀中葉日趨衰微,最終為回鶻汗國所取代。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6世紀-7世紀初期的突厥汗國

漢語中的“突厥” ,是突厥語“Türk”的複數形式“Türküt”的對應音譯,始見於《周書·宇文測傳》:“(大統)八年(542年),(宇文測)加金紫光祿大夫,轉行綏州事。每歲河冰合後,突厥即來寇掠…。測因請置戍兵以備之。”

關於“突厥”的詞義,《隋書》認為,“(突厥)世居金山之陽…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突厥語大詞典》則認為,“突厥”有“最成熟最旺盛之時”的含義。除此之外,還有諸如“聯合”、“強有力、盛大”、“剛毅”、 “存在”、“發展”等觀點。

關於突厥的族源,漢文史書大致有四種:

1)海右遺黎說,見於《北史》,“突厥者,其先居西海(可能為鹹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

2)漠北索國說,見於《周書》,“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

3)海神胤裔說,見於《酉陽雜俎》,“突厥之先,日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異……”

4)平涼雜胡說,見於《隋書》,“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哈薩克“闕特勤碑”紀念鈔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關於突厥族源的研究,大致有三種觀點,即匈奴說、丁零(丁零+鐵勒)說和雜胡說,均有一定的根據。

可以肯定的是,突厥汗國的崛起,對亞洲乃至世界的歷史發展程序,均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突厥汗國的初興

《周書·突厥傳》記載,“居金山之陽”的突厥,在興起之前“為茹茹(柔然)鐵工”。譬如柔然可汗阿那瓌(?—552年),曾辱罵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553年)“爾是我鍛奴”。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早期的突厥是柔然的部族附庸或奴隸。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柔然汗國的疆域

根據《周書》記載,阿史那土門為首領時,“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繒絮,願通中國(西魏)”。545年,“(西魏)太祖遣酒泉胡安諾盤陀使焉。其國皆相慶曰:‘今大國使至,我國將興也。’”次年,土門遣使回謝西魏,“獻方物”,從此突厥開始走上了歷史舞臺。

客觀地說,突厥的興起可謂非常迅速。大約在546年左右,“鐵勒將伐茹茹,土門率所部邀擊,破之,降其眾五萬餘落”,統一了鐵勒各部的突厥,勢力愈發強盛。

“恃其強盛”的土門“乃求婚於茹茹”,但慘遭拒絕,“土門亦怒,殺其使者,遂與之絕”。碰了釘子的土門轉向“大國”西魏求婚,很快得到了正向反饋。551年“以魏常樂公主妻之”,雙方建立了“政治—婚姻聯盟”。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西魏(535―556)疆域

552年,土門發兵進攻柔然,大破之,柔然可汗阿那瓌自殺。“土門遂自號伊利可汗”,“突厥汗國”正式走上了歷史前臺。

土門稱汗後不久就去世,子科羅繼位,即乙息記可汗。不過僅一年後,科羅旋便去世。臨終前,因兒子攝圖年幼,便立其弟俟斤為可汗,即史書中的木杆可汗。在今天看來,乙息記可汗的這一任命,為日後突厥汗國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2)突厥汗國的崛起

在木杆可汗統治時期(553—572),突厥汗國疆域急劇擴大。在東方,掃蕩了柔然殘餘勢力,統一了漠北;在西方,跨過天山地區,進兵中亞,與薩珊王朝聯合滅掉嚈噠(中亞塞種人與大月氏人的後裔,即“白匈奴”),將中亞的廣大地區納入版圖,雙方以阿姆河為界。史載,突厥汗國的疆域“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屬焉”,可謂遼闊。

後來,木杆可汗將汗庭遷至都斤山(杭愛山),娑稜水(今色楞格河)的上游及其支流額根河(今鄂爾渾河)、獨洛水(今土拉河)流域的遼闊草原,成為帝國的中心。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杭愛山

值得注意的是,突厥汗國儘管沒有直接進佔中原地區,但對華北乃至整個東亞的形勢,有著極為深遠嚴重影響。其典型案例,就是左右了中原北周和北齊兩個王朝之間的爭戰。

564年,木杆可汗親率十萬騎兵與北周會合,圍攻北齊重鎮晉陽(今太原),“不尅,俟斤遂縱兵大掠而還”。後來,木杆可汗選擇了“左右通吃”的戰略,一方面嫁女給北周武帝宇文邕為皇后,雙方建立聯盟;另一方面又 “復貳於齊”,緩和了與北齊之間的政治關係。

可以預見,北齊和北周兩大政權,皆對突厥“恭順有加”。《周書》記載,“自俟斤以來,其國富強,有凌轢中夏(中原王朝)志。〔北周〕朝廷既與和親,歲給繒絮錦綵十萬段。突厥在京師(長安)者,又待以優禮,衣錦肉食者,常以千數。齊人懼其寇掠,亦傾府藏以給之。”

以致於木杆可汗的繼位者佗缽可汗(木杆可汗之弟,572年—581年在位)“彌復驕傲”地對部下說:“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孝順,何憂無物邪。”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北齊(左)和北周疆域

3)突厥汗國的國家體制

突厥汗國的國家體制,與更早的匈奴可謂大同小異。汗國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封地(牧場和部民),汗族為阿史那氏族,可汗是整個汗國的最高統治者,其他汗族成員依據身份的尊貴等級,分享這些封地,並且世襲。

汗位的繼承,通常從可汗之子或其最具實力的弟弟中進行選擇。不過,相對遠支但實力更強的汗族成員,也有機會成為汗位繼承者。因此,關於汗位繼承引發的武力衝突時有發生,更為汗國後續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在突厥汗國,除大可汗直轄領地外,汗國分為東西兩面,封與小可汗。汗族其他成員,分別封為葉護、設、特勤等,擁有不同等級的封地。

這種分封制,在汗國對外擴張時期,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不過,當汗國再無力對外擴充套件時,其負面作用就顯示出來,即“喜聞樂見”的內鬥——對物質和政治權力的貪婪,必然導致相互兼併,引發諸如人口銳減,經濟凋敝等一系列惡果,汗國的分裂乃至滅亡,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突厥官兵

關於突厥汗國的官制,上世紀80年代末,林恩顯(1936—)先生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簡要的歸結:

可汗:突厥國家最高主權者,由阿史那氏一族擔任。除大可汗外,封小可汗分管東西二部(或其他方位),管轄東部者常稱“突利”號,較西部小可汗更為重要,小可汗受大可汗節制。

可敦:突厥可汗之妻,類似於匈奴可汗的閼氏,中原王朝的皇后。

葉護:突厥高官,常由可汗子弟及宗族擔任,地位僅次於大小可汗。

設:高階地方長官,由可汗子弟及宗族擔任,在轄區內有徵稅權,其地位在葉護之下。

特勤:原則上由可汗子弟及宗族擔任,類似中原王朝的“親王”。

俟利發(或頡利發等):比較有力的“非可汗部族”首領官稱,有參加政權最高層決策和政務處理的權力。

俟斤:相對弱小的“非可汗之族”首領官稱,地位略低於俟利發。

閻洪達:大概經常參與政權首腦部的決策和政務處理。

吐屯:被突厥可汗派往被征服國家(部族)的官員,除了負責監視其首領外,還負責當地稅款的徵收。

除此之外,在突厥汗庭還設有達幹、移涅、梅錄、啜、裴羅、失畢、將軍、都督等官稱。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突厥騎兵一度在中原北部為所欲為

4)突厥汗國的分裂

木杆可汗的統治,將突厥汗國推向了鼎盛。572年,木杆可汗逝世,其弟佗缽可汗即位。580年,北周以趙王女為千金公主,嫁於佗缽可汗。次年,佗缽可汗去世,木杆可汗之子大邏便被擁立為新的大汗。

這時,突厥汗國的對外已經停了下來,並出現了“內卷”趨勢。因“以其(大邏便)母賤,眾不服”,譬如東部小可汗攝圖(土門之子)反對大邏便,並擁立佗缽可汗之子菴羅為可汗;後來,菴羅讓大汗位於攝圖,他被後世稱為“第二可汗”。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突厥騎兵想象圖

根據歷史記載,在581年的突厥汗國的阿爾泰山以東地區,就出現了四大可汗並立的局面:

攝圖,號沙缽略可汗,治于都斤山;菴羅,稱第二可汗,駐牧獨洛水;大邏便,稱阿波可汗,駐牧蒙古高原西部,近阿爾泰山;攝圖之弟處羅侯,稱突利可汗,駐牧蒙古高原東部。

在突厥汗國東部的可汗混戰中,西部的達頭可汗也參與了進來,再加上隋朝(隋文帝)採取的一系列離家策略,最終導致了突厥汗國東西二部的徹底分裂。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隋文帝:突厥不宜硬奪,唯有離間智取

名義上維持了大可汗地位的沙缽略可汗(攝圖),一直同分離勢力進行著艱苦的鬥爭,但是國力大衰,因此不得不向隋文帝上書“稱臣”。587年,沙缽略可汗卒,其弟處羅侯繼位,號葉護可汗。在學界,通常認為葉護可汗是東突厥汗國的首位大汗。

5)東突厥汗國的興衰

史料記載,葉護可汗“勇而有謀”,他“以隋所賜旗鼓”西征阿波可汗(大邏便),對方以為葉護可汗“得隋兵所助”,因此“多來降附”,阿波可汗本人也被生擒。可惜的是,葉護可汗在位僅二年,便戰死疆場。葉護可汗死後,“其眾奉雍虞閭(沙缽略可汗之子)為主”,即都藍可汗。

都藍可汗多次主動向隋派出使臣以示友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賜物三千段”,從此“每歲遣使朝貢”。與此同時,雙方的經貿關係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都藍可汗)遣使請緣邊置市,與中國貿易,詔許之。”“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貢馬萬匹,羊二萬口,駝、牛各五百頭。”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疑似突厥步兵想象圖

不過,隋朝不願突厥汗國再度強盛,因此“故技重施”,開啟了新的“離間計劃”。597年,隋朝以宗室女安義公主嫁於新任“突利可汗”染干(處羅侯之子),挑起了都藍可汗和染干之間的戰爭。

598年,都藍可汗與西突厥達頭可汗聯合,舉兵進攻染干。染干慘敗,僅以五騎逃亡隋朝,“(都藍可汗)盡殺其兄弟子侄”。於是,隋朝以擁護染干為由,大敗都藍可汗,“拜染干為啟民可汗”,“於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築大利城以居之”,並以宗室女為義成公主,嫁於染干。

由於隋朝的大力扶植,染干的勢力迅速壯大,“部落歸者甚眾”。可即便如此,都藍可汗依然頻繁向染干發動進攻,並侵掠隋朝邊境。隋朝旋即集結軍隊,“師未出塞,而都藍為其麾下所殺,達頭自立為步迦可汗,其國大亂。”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疑似突厥步兵想象圖

依仗著隋朝的多次出兵和大量的經濟支援,染干的地位才艱難地維持了下來。609 年,染干病死,子咄吉世繼位,稱始畢可汗。

始畢可汗在位期間(609—619),正值隋末朝政混亂,農民起義,中原震盪,群雄割據;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始畢可汗的經營下,突厥大有復甦的跡象——“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一度將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國盡數降服。

因此,割據一方的梁師都、劉武周、竇建德、劉黑闥等地方軍閥“為了爭取援助,都極力與突厥統治者勾結,有的甚至向突厥可汗稱臣”,即便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也不例外。

譬如他在“起義太原”時,就派出謀士劉文靜去拜見始畢可汗,“引以為援”,“且與之約,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李淵),金玉繒帛歸突厥。’”於是,突厥派出二千騎兵,與唐軍一起進佔長安,“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疑似突厥騎兵想象圖

對於隋朝離間計心有餘悸的始畢可汗,也學會了“反其道而行之”。他並不只支援李淵,而是對所有主動尋求支援的地方割據勢力,都予以支援。客觀地說,突厥的這一舉措,給唐朝的大一統程序,造成了非常大的阻力。

619年,始畢可汗卒,弟俟利弗設繼位,稱處羅可汗,在位一年,卒;弟咄苾繼位,號頡利可汗。頡利可汗(579―634)不僅繼續支援盤踞華北的割據勢力,甚至直接率兵南下進行攻掠:

622年“攻圍幷州(今太原市),又分兵入汾、潞等州(今山西汾陽市、潞城市),掠男女五千餘口”;

624年“舉國入寇,道自原州(今寧夏自治區固原市)連營南上”;

625年“集兵十餘萬,大掠朔州(今山西朔州市),又襲將軍張瑾於太原,瑾全軍並沒”,隻身逃脫。

626年“頡利自率十餘萬騎進寇武功,京師戒嚴”,直抵渭水,唐軍統帥李世民“馳六騎”,冒險至渭水,“與頡利隔津而語”,後“(李世民)斬白馬,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玄武門之變,一度讓新生的唐朝陷入混亂

626年8月,李世民登基,備嘗突厥蹂躪之苦的唐朝,積極準備對突厥的戰爭。627年,突厥汗國境內的薛延陀、回鶻、拔也古等部族相繼起事造反,頡利可汗旋即派突利可汗(東突厥小可汗)什缽苾(始畢可汗之子)率兵鎮壓,結果大敗而歸。突利可汗受到懲處,“由是怨望,內欲背之”。

628年,突利可汗向唐朝“遣使奏言與頡利有隙,奏請擊之”。629年,薛延陀自稱可汗,向唐朝派出使臣“貢方物”。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內部關係日趨微妙的突厥汗國,境內“頻年大雪,六畜多死,國中大餒(饑荒)”。因為“頡利用度不給,復重斂諸部,由是下不堪命,內外多叛之。”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突厥的內亂,讓李世民看到了復仇的希望

國家內憂外患,頡利可汗不得不主動示弱,向唐朝“始稱臣”,“請修婿禮”。不過,唐太宗全不顧其“請和”,於629 年月下詔征討突厥。9月,“突厥俟斤九人帥三千來降”;“拔也古、僕骨、同羅、奚酋長並率眾來降。”11月,唐軍從東到西分五路出兵,進攻東突厥汗國。

630 年2月,李靖大破頡利可汗大軍於陰山,3月頡利可汗被擒俘,東突厥汗國宣告滅亡,唐朝“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

拓展閱讀:

讀書筆記:突厥、維吾爾和土耳其,到底有沒有關係?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對突厥人的大勝,成就了李世民的美名

6)曇花一現的後突厥汗國

東突厥汗國滅亡後,唐朝建燕然都護府(後改為瀚海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統轄突厥(駐牧漠南)和鐵勒(駐牧漠北)各部羈縻府州。時光荏苒,到了7世紀下半葉,吐蕃興起,一度進入河西走廊及其以西地區。因此,唐朝把主要兵力用於西北,對於突厥故地的統治力開始減弱。

於是,一直駐牧於陰山一帶的阿史那骨咄祿利用時機,積極聚集力量,最終於682年脫離唐朝,自稱可汗。他在大臣暾欲谷的輔佐下,經過十年的鬥爭,統一漠北,建立獨立政權,史稱“後突厥汗國”。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巔峰時期的後突厥汗國(圖via史圖館)

根據突厥文暾欲谷碑銘,突厥軍隊一度進入阿爾泰山以西地區,襲擊了突騎施(西突厥別部):

“(後突厥軍隊)俘其可汗,將其葉護和設在那裡殺死。…聽到那訊息後,十箭諸官員和全體人民全都來了,臣服了。”“我讓十箭的軍隊出兵,我們也出兵。我們一直到達鐵門〔關〕。從那裡,我們班師。大食人、吐火羅人以及(住在)這邊的以asuq 為首的粟特人民全都來臣服小可汗。”。

不過,即便是取得了這樣的勝利,也並未將當地本土勢力徹底征服。突騎施叛離後,闕特勤(685—731)再次進擊。歷史記載,他31歲時“征服了葛邏祿”,並先後征伐了阿熱(az)、思結(izgil)、九姓烏古斯,均取得了勝利。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闕特勤碑

後突厥汗國的西征開始於708年,並於712年進入粟特。“但是,突厥軍隊在撒馬爾罕附近與阿拉伯人的戰鬥中被切斷後勤,受到相當大的損失;他們歷盡艱險於713—714 年回到阿爾泰山區。”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後突厥汗國的統治者仍以正統自居,但其政治影響大不及前汗國,尤其是阿拉伯帝國的快速崛起,他們在中亞的統治力可謂微乎其微;再加上汗族內部的爭鬥以及鐵勒各部的反抗不斷,汗國存在不到50年便已搖搖欲墜。

744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回鶻汗國,次年殺死後突厥白眉可汗,後突厥汗國徹底宣告滅亡。

拓展閱讀:

一文概述:回鶻汗國的前世今生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九姓回鶻可汗碑

7)西突厥與波斯的恩怨情仇

學界認為,西突厥汗國從室點密(?―576年,土門之弟)時便已逐步形成。在他在位期間,在未經大可汗的允許,就單獨向波斯和東羅馬帝國派遣外交使團,簽訂外交條約。

室點密死後,其子玷厥(即達頭可汗)的繼位,也未得到大可汗的授權。在他在位期間,甚至聯合阿波可汗(大邏便)勢力,共同反對名義上的最高可汗沙缽略(攝圖),使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二部(公元583年)。

與中原王朝不同,在突厥汗國,只要其實力或地位到達一定程度,都可以以正統自居。因此,有學者認為,西突厥是由室點密系和阿波系交叉統治。故而其世系系更為複雜,且存在不少相互矛盾之處,故在此不做贅述。

木杆可汗東遷汗庭于都斤山後,室點密建牙帳於鷹娑川(天山中部開都河上游巴音布魯克一帶),“從單于統領十大首領,有兵十萬眾,往平西域諸胡國”,統轄汗國西部。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西突厥汗國疆域

在“超級強國”突厥汗國面前,即便是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大國波斯和拜佔廷也戰戰兢兢。因此,闕特勤碑銘文中,將他與土門相提並論:“當上面藍天、下面褐色大地造成時,在二者之間(也)創造了人類之子。在人類之子上面,坐有我祖先布民可汗和室點密可汗。他們即位後,建立了突厥人民的國家和法制。”

早在6世紀50年代,西突厥就與居於中亞北部“白匈奴”嚈(yan)噠關係不睦。因此,處於上升時期的突厥汗國,展開了對嚈噠的長時間征戰。與此同時,他們與波斯薩珊王朝互派使臣,以求結成同盟,尋求夾擊嚈噠勢力。

西突厥與波斯結盟,顯然是嚈噠不想看到的。因為突厥使臣前往波斯時必須透過粟特,但該地一直為嚈噠所佔據。因此,前往波斯的突厥使臣隊伍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除了一人倖免於難外,其餘眾人被盡數殺死。

突厥隨即徵集了一支大軍,越過錫爾河向南推進,進攻嚈噠;嚈噠也集結軍隊迎敵,雙方在布哈拉附近展開最終決戰。會戰八天,嚈噠人戰敗南逃,突厥人乘勝追趕;與此同時,波斯忽思老一世乘機率軍進入嚈噠境內,新國王表示臣服。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白匈奴”嚈(yan)噠所在區域

最終,突厥與波斯就瓜分嚈噠的問題,展開了談判。阿拉伯史學家塔巴里在《先知與帝王編年史》中寫道:

“辛吉布可汗(一般認為是室點密)是突厥人中最強有力的、勇敢的、有勢力的人。他…。殺死了他們(嚈噠)的國王和他的全軍,奪取了他們的財富和統治了他們的國家,除去早被忽思老一世侵佔去的那部分。”

可以預見,室點密一定不甘心自己的戰爭成果,被波斯人坐享其成。因此,兩大盟國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愈發微妙了起來。

當然,關於戰爭成果的分割問題,只是“小意思”。更為深刻的原因,無疑是經過中亞的商道——“絲綢之路”給沿途各國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的分配問題。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絲綢之路路線圖

6世紀中期,儘管西方的拜佔廷引進了蠶種,但養蠶業和絲織業均未有實質性的發展。因此,他們只能依靠從中國和中亞諸國,進口絲綢產品。

以經商聞名的粟特人,自然不會放過這一發家致富的良機。值得注意的是,“最具價效比”的一條商道正透過波斯。作為絲路“中轉站”的波斯,肯定不希望拜佔廷同絲綢供應者發生直接聯絡。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粟特壁畫

粟特人被突厥征服後,突厥人也開始尋求在絲綢貿易上分一杯羹。但很顯然,突厥人的加入影響了波斯人的切身利益。為此,突厥派遣以粟特人馬尼阿赫為代表的使團,尋求解決辦法。

不過,波斯不僅拒絕了突厥人的要求,國王忽思老一世甚至在購買了粟特人運來的絲綢後,當著使臣的面將其燒燬,以示波斯並不需要他們的絲綢。

室點密可汗得悉後,決定再派出一個全部由突厥人組成的使團前往波斯。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弄清波斯人的意圖。波斯人的回答非常明顯,因為突厥使團只回來幾個人,其餘均在波斯被害。儘管波斯人宣稱與自己無關,但這使兩國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薩珊王朝的實力,同樣不可小覷

於是,西突厥汗國謀求同拜佔廷建立政治關係,以共同對付“黑中介”波斯人。568年,突厥可汗派馬尼亞赫率領使團,帶著可汗的信件和許多“珍貴的絲綢”禮品,沿裡海北岸,經過高加索,到達拜占庭,不僅拜見了查士丁尼二世,還順利地簽訂了針對波斯的條約。

使團返回後,拜佔廷也派出以蔡馬庫斯為首的使團隨同他們回訪。可以預見,拜占庭使團受到了突厥可汗熱情地接待,雙方建立的軍事和政治同盟,得以進一步穩固。、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9—11世紀的拜占庭帝國

國際地位進一步加強的西突厥汗國,積極準備對薩珊王朝的戰爭。588年,突厥軍隊入侵波斯,但遇到波斯軍抵抗。他們在強渡阿姆河後,兵峰直抵哈烈(今阿富汗之赫拉特)。直到616—617年,波斯才發動大規模反撲,但他們儘管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但很快就被突厥人趕了出來

8)西突厥汗國的東方“野望”

室點密去世後,達頭可汗即位。在他統治期間(576—603 年),除在中亞進行擴充套件外,並積極參與整個汗國的內爭。

583年,他達頭可汗出兵支援阿波可汗,進攻名義上的大汗沙缽略可汗,並很快控制了整個漠北。585年,沙缽略可汗向隋朝告急,請求退入漠南。隋文帝準其請求,並派晉王楊廣率兵支援,並擊敗了阿波可汗。

588年,沙缽略可汗的繼位者葉護可汗生擒阿波可,西突厥達頭可汗不得不暫時退出汗國東部。597年,突厥汗國內亂又起,達頭可汗再次率軍進入汗國東部,隋朝也派出大軍直接干預。“師未出塞,而都藍(可汗)為麾下所殺,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其國大亂。”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坦誠說,隋朝軍隊的戰鬥力也不容小覷

600年,隋軍由朔州(今山西北部)和靈州(今寧夏自治區北部)出擊,達頭可汗“不戰而遁”。不過,他仍停留在汗國東部,不斷侵擾隋朝北部邊境。次年,隋朝以楊素為元帥,統領隋軍和“正統”啟民可汗(染干)的軍隊北征,鐵勒諸部不斷叛離達頭可汗。

603年,“突厥步迦可汗所部大亂,鐵勒僕骨等十餘部,皆叛步迦降於啟民(可汗)。步迦眾潰,西奔吐谷渾,(隋朝大臣)長孫晟送啟民置磧口,啟民於是盡有步迦之眾。”無法控制局勢的達頭可汗,在逃入吐谷渾後,約在610年左右去世。至此,西突厥也陷入了長期內爭。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突厥勢力的擴張

612年,達頭可汗之孫射匱可汗統一各部,“東至金山,西至海,自玉門已西諸國皆役屬之。”他去世後,弟統葉護繼位可汗。在“勇而有謀,善攻戰”的統葉護可汗(統治時期619—628 )的經營下,西突厥汗國迎來了“二度復興”。

《舊唐書·突厥傳》載:“統葉護可汗…。遂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卡菲里斯坦至喀布林河中下游之間的河谷平原),悉歸之,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據舊烏孫之地。又移庭於石國北之千泉。其西域諸國王悉受頡利發,並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徵賦。西戎之勝,未之有也。

9)西突厥汗國的國家制度與最終的覆滅

同原汗庭駐地鷹娑川一樣,西突厥的新汗庭千泉,也是依山傍水、地高氣爽、水草豐美的遼闊牧場。史學家認為,該地位於今天山之北、從楚河西支上游的諸多河流至塔拉斯河上游的眾多河流一帶。當然,鷹娑川仍是西突厥汗國的重心,用以控制東部各部族。

為加強對汗國南部的統治,統葉護可汗在巴里黑(今阿富汗巴爾赫省)附近建立牙帳,史稱“南牙”;另外,碎葉城的政治地位也不容小覷,史料記載,西突厥可汗就是在這裡接見了前往西天取經的唐玄奘。

關於西突厥汗國疆域,其巔峰時期東至阿爾泰山,與東突厥汗國相接;北至巴爾喀什湖一線;西至“西海”(裡海);南界西段,以興都庫什山脈為界,南界東段以喀喇崑崙山脈為界;東與隋唐的且末郡為鄰,東南與隋鄯善郡、伊吾郡為界。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疑似突厥騎兵

西突厥可汗統領的部眾,主要為遊牧部族,“其人雜有都陸及弩失畢、歌邏祿、處月、處密、伊吾等諸種,風俗大抵與突厥同,唯言語微差。”一言概之,遊牧部族是其立國根本,即使在征服河中地區與呼羅珊等地之後,天山山脈及其以北牧地,仍是西突厥汗國的“本部”。

西突厥汗國的另一構成部分,是天山山脈以南的“城郭諸國”,即在西域各個綠洲上形成的地方政權。這些綠洲諸國的統治者住於城郭之中,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或家庭畜養業。他們或被武力征服,或“自願”臣服。因此,突厥汗國對不同國家的統治方式,存在著一定差異。

學界普遍認為,突厥汗國對這些地區的統治方式主要有三種:

保留原有王朝,其國王接受突厥封號——頡利發,派出吐屯監國,督徵賦稅。

派突厥人任國王,直接統治。如《大唐西域記》卷十二稱,活國,“其王突厥也,管鐵門以南諸小國”。

派突厥人“攝領”,如對石國,因為它“曾貳於突厥,射匱可汗興兵滅之,令特勤甸職攝其國事”。

總之,西突厥對其臣屬國家的統治比較寬鬆,多采用第一種方式。而第三種方式是一種過渡形式,視情況或恢復原有王朝,派吐屯監國;或任命突厥人為國王,直接統治。不過,正因為西突厥汗國是以第一種統治方式為基本,其國家機構鬆散:一旦局勢動盪,所謂“帝國”很容易解體。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突厥騎兵想象圖

西突厥強盛以後,日趨膨脹的統葉護可汗,作威作福,欺凌百姓,引起部眾怨恨,如葛邏祿部大都叛離了他。628年,他被伯父殺死,從此內戰不息。據史料記載,在汗國最後的30年間,可汗就換了7個。隨著時間的推移,境內的遊牧部族和綠洲城國紛紛獨立。657年,唐朝軍隊俘沙缽略可汗賀魯,西突厥汗國滅亡。

10)尾聲

西突厥汗國滅亡後,部落大規模西遷,並逐漸進入中亞,一些突厥部落繼續向西遷徙。大約在12世紀,一個被稱為奧斯曼的西突厥部落,遷至小亞細亞地區並定居了下來。

作為遊牧人的後裔,他們能征善戰,最終於1453年佔領了君士坦丁堡,消滅了拜占庭帝國,建立了奧斯曼帝國。到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到16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佔領了非洲北部、歐洲東部和整個伊朗,成為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

一文概述:突厥汗國的前世今生

極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突厥人征服小亞細亞後,除了主動與當地居民通婚外,還強迫他們改說突厥語。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實現了血緣和文化上的融合,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土耳其人”。正因為“混血”的緣故,土耳其人的外貌特徵,有著“東西方結合”的特點。

不過,鑑於其統治的核心區域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大”,因此“向心力”也比較弱,因此,最終以“解體”告終也算是“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