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沒有這個匈奴人,出使西域的張騫也許難以活著回到長安(上)

今日分享

張騫沒有選擇這麼做,一百個回去的理由也比不上一顆堅持下去的心。

在如浩蕩長河般的歷史中,有太多出現過的人和所發生的事不被世人知曉,能有幸登上官方史料或者民間所記載的,哪怕是隻言片語,也算實屬不易。

儘管這些寥寥數筆所載的人或事往往很難給後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根本就不曾留下印象,但如果我們可以沉下心來,努力將自己代入當時的環境中,那麼關於為什麼古人肯費筆墨來記載這些可有可無的“小”事件或“小”人物,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不言自明瞭。

知名度微乎其微的漢朝奴隸——匈奴人甘夫,便是上述這類“小”人物之一。

1

甘夫的生卒時間沒有任何明確記錄,他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中的時間是公元前 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在一場漢軍與匈奴人戰鬥中,甘夫被得勝的漢軍俘虜,並作為戰利品帶回中原。

漢人與匈奴人的戰爭已經持續了數代,兩方之間的仇恨與廝殺曠日持久。雖然我們知道這場戰爭終將歸於平靜直至消弭,但處在當時節點的人們並無法得知這點。

出於抗擊屢屢南下掠奪成性的匈奴人,保衛己方財產與人民安全的目的,漢人理所當然展開充滿正義性的防衛戰爭,甚至為防範未然,他們主動出擊攻入北方草原跟荒漠消滅匈奴人的有生力量,當然這樣的主動出擊在戰爭後期漢匈攻守易勢後才會發生。

甘夫生活的時期正是漢匈雙方戰事膠著,你死我活的激烈階段。

緊張、亢奮、血腥無時無刻不籠罩在邊境線上,同時也日以繼夜地刺激著兩國所有人的神經。

沒有這個匈奴人,出使西域的張騫也許難以活著回到長安(上)

漢匈之戰

作為戰敗的俘虜,甘夫的下場看起來註定非常糟糕。

他也許確實是匈奴戰士,並在戰鬥中殺死過漢人,也或許沒有殺死過;他可能只是後勤人員,根本沒在一線戰鬥中上陣;他是一個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牧民因為畏懼單于的威勢被迫走上戰場也不無可能……

但所有這些理由或者藉口並不能在漢人面前為甘夫爭取到開脫的機會。

他在漢匈兩方之間的戰鬥中被俘是事實,當發生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可以聲稱自己無辜。

雖然眼下境況實在無法樂觀以對,但就事情最後結果而言,甘夫的運氣顯然不錯——與那些被殺掉或其他原因死亡的被俘同族相比。

他以奴隸的身份賞賜給漢文帝的女婿堂邑侯陳午,成了一個漢人貴族的家奴。

以認命踏入社會最底層來換取活命的條件,起碼這在甘夫看來是一樁不錯的交易,畢竟他沒有用自殺來回絕這個活命的機會。

因為找不到具體生卒時間,所有無法判斷甘夫的年齡,不過透過入府為奴這件事,或許可以推斷出大致範圍。

太年幼或者太年老往往因勞動能力弱,不會是作家奴的合格人選,處於青年或壯年者才是,因此甘夫為奴時大概是在他15到30歲之間的事,超過40歲的可能性極低,古人壽短;小於15歲似乎可能性也不大,畢竟他是在戰場上被俘虜。

另外,當甘夫下一次出現在史料裡,時間已然過去了將近30年,再加上之後他人生中最關鍵的13年,時間跨度驚人地達到了40年左右,關聯後續事件,初為奴隸時甘夫年齡範圍可以進一步縮小到15至20歲左右,超過20歲的機率很低。

假如甘夫為奴時超過了20歲,那麼40年後他功成名就便已超過了60歲,結合往後他種種傳奇經歷或者說磨難,相信讀完這篇文章的讀者自然會對這個假設感到難以接受。

而且通常來說,十幾歲為奴比較符合常理。

青少年與成人相比,仇恨感更弱,隨著時間流逝也更容易消散或壓抑住,因此屬於服從性好,管理成本較低的那一類人;另一方面從勞動力來說,他們又與成人相差不多,所以推斷甘夫為奴時的年齡大致是在他15至20歲左右。

在沒有找到相關的明確史料前,這點禁得起推敲。

沒有這個匈奴人,出使西域的張騫也許難以活著回到長安(上)

匈奴人

作為被俘的異族人,可以活下去已是天大的幸事,後人沒有必要(也無法)再去揣測他心底裡的想法,是真心實意感恩也好,是忍辱伺機報復也罷,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他終於可以活下去了。

故鄉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蔚藍天邊飄浮的朵朵白雲,暗黃色的戈壁沙漠,黑白相間的牛馬羊群,所有伴著甘夫出生和成長的一切從此與他再無關聯。

如今的他,有的只是清掃地面時頭頂上四方的天空,完全陌生且充滿不耐煩的語言,周遭一雙雙輕蔑冰冷的眼睛,和夜間孤榻上一個個關於故鄉與親人的幻夢。

這樣的日子何時是盡頭,沒人清楚。不過在甘夫的人生拐點來臨之前,我們不妨以此為節點,先將時間向後推兩年左右,然後把目光移到距離長安不遠的漢中地方,此時有戶張姓人家內剛剛誕下了一個男嬰。

之所以要提及這個男嬰的誕生,乃是因為這個男嬰將在20多年後的某天遇見甘夫,之後二人結伴互持,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完成了一項足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甚至在世界歷史上都稱得上“名垂千古”的偉大功績,憑藉這點,他們將完全有資格登上古今中外任何一部描述這個時代歷史的著作,並且必定會在相應的段落上留下屬於他們自己的輝煌篇章。

而會發生這一切的源頭,正是這個漢中男嬰。這對剛剛喜獲麟兒的夫妻給孩子起名叫“騫”,全名張騫。

2

漢匈經年累月交戰,關於兩國的情報不可避免流入雙方耳中。

匈奴四處攻伐,以殺戮與掠奪為業,受他們侵害的不僅僅只有東亞的漢朝,在中亞地區及其它地區也有著無數受害的國家與部落。

匈奴以西,在中亞遊牧的大月氏便與漢朝一樣,視匈奴為世仇。

大月氏部族原本生活在河西走廊附近,匈奴人殺死他們先代首領,繼而掠奪其人口,侵佔其土地。

為了生存,大月

氏不得不再三舉部西遷避開匈奴,直至退到中亞地區才略微穩住陣腳。

經過長年修養,如今的大月氏人口充盈,土地廣袤,已成為中亞地區一股無法忽視的強大勢力。

關於大月氏的情況,直到漢匈交戰了大約70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漢人才在俘虜口中有所瞭解。

但大月氏到底人口多寡、土地幾許,位置何處……漢人猶如地球人面對外星人問題一樣,雖然抱有各種自認為不會相差太遠的想象,但就實際情況來說,他們對其知之甚少。

年輕的武帝風聞大月氏的訊息,自然而然並順理成章地想要與大月氏取得聯絡,然後計劃進一步將大月氏拉到自己一邊,對付雙方共同的世仇匈奴。

武帝這項計劃成敗與否的關鍵點,此時此刻並不在於大月氏是否會接受結盟的提議,而是在於必須得先與他們取得聯絡,畢竟面對大月氏是否真實存在這個大前提,武帝的大臣們沒有一人可以毫無猶豫的給出定論。

25歲的張騫被選定為出使大月氏的使者。

他奉比自己小8歲的武帝之命準備前往漢人稱之為“西域”的地區,並盡一切可能與大月氏取得聯絡。

沒有這個匈奴人,出使西域的張騫也許難以活著回到長安(上)

漢朝與匈奴 地圖最左明黃處就是月氏

要出使一個傳言中的國家,一個不知具體方位的國家,有時還必須穿過死敵匈奴人的地盤,既不知道前路有無補給,也不清楚身後是否會有盜匪尾隨,“出使”一詞用“鑿空”兩字來替代似乎更為貼切一些。

所謂“鑿空”,即鑿開空間,開闢出一條前所未有的通道——這是史料上書寫張騫西行壯舉的特有名詞。

誓為祖先洗刷屈辱和替受害人民報仇雪恨的年輕武帝豪氣干雲,敢為人先一身是膽的張騫亦志在千里,遠大的志向歷來是成功者們的必備品。

不過精神上的動力畢竟不能取代物質上的一切。

他們開積極籌備這次行動所需要的人員和物資,雖然具體應以何種標準去籌備,籌備的範圍又包含哪些,沒人能給出方向。

藉由上文把“漢人面對大月氏”比作“地球人面對外星人”一語繼續深入。

某人即將被送上一個人類從未踏足過的星球去尋找外星人,食物、氧氣、水源、衣物……一些憑常識能想到的人類生存必須品(如果某人嗜咖啡如命,那他自然也會作為個人必需品帶上),自然不會疏漏。但直到登上外星球的那一刻時,他才發覺這裡某種外星植物會散發一種令他全身瘙癢難當的氣味,而這種氣味對其他地球人則毫無影響。

在完全陌生的環境,沒有人可以預料會發什麼,並做好萬全準備。

張騫的困境也在於此。

只是在邊境地區熟悉熟悉環境,並不能大幅度提升這次行動的成功率,沒人可以告訴張騫大月氏與漢朝邊境地區的環境是相似還是相差,假如是相似,似在何處?如果是相差,那又差了多少。

他們需要一個嚮導,他們需要一個即使沒有去過大月氏,也至少比漢人更加熟悉中亞草原與荒漠環境的嚮導來解決這些問題,令人倍感頭痛的他們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嚮導。

最容易想到的是那些在邊境貿易的商人。

但近一個世紀的戰爭使國際間商隊消失殆盡,如今的商人們只將貨物運到安全的邊境線內,獲利後便匆匆返回中原腹地等待下一次商機。顯而易見地,他們對張騫即將開始的行動幫助十分有限。

然後是生活在邊界地區,熟悉草原與荒漠的漢人。

拜匈奴所賜,除少數幾個重鎮大城外,其它地區往往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那些躲在城牆裡和好運逃開匈奴屠刀者,長年擔驚受怕與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們對於草原與荒漠的認知不見得會高出張騫幾分。

沒有這個匈奴人,出使西域的張騫也許難以活著回到長安(上)

漢匈交戰

或許漢地境內有對那些未知環境瞭如指掌的能人,可惜他們自始至終沒有出現在張騫面前,並給予他專業的助力,所以從這點上說,假如真有這類不願出力的“隱士”,那也應該視之為零。

就在嚮導人選令他們一籌莫展,幾乎完全看不到突破的希望時,奴隸甘夫被“奇蹟般“找到了。

之所以要稱之為“奇蹟般”,是因為自甘夫入府為奴到此時此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

很少會有人在意這群社會底層者。

平民百姓與他們沒有瓜葛;高官顯爵雖貴為他們的主人,但自認為沒有義務,也不太可能有興趣去關注他們,最關心他們的很可能只有直接管理他們的人。

管理者得時刻了解手上勞力的狀況,從而把控工作的進度。他們每每死掉一個或者有人失勞力且無望恢復時,管理者們就會皺皺眉頭,然後在專門管理的冊子上寫下幾筆或者乾脆畫上一橫,同時,管理者們中那些注重工作效率的人可能會在心裡暗暗咒罵,而天性仁慈者則也許會誠心為亡者祈禱。

所以,當為奴快30載的甘夫被人找出時,發生這件事的機率之小,簡直微乎其微。

上篇完……

沒有這個匈奴人,出使西域的張騫也許難以活著回到長安(上)

微訊號|歷史長河一條魚

新浪微博|歷史長河一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