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江口之前,寧波城在哪裡?

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韓察將明州州治遷至三江口,並築子城。

由此,三江口成為寧波城市中心,延續至今。

在三江口之前,寧波城市中心在鄞江小溪的觀點,廣被接受——

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左右,東晉大將劉裕因與孫恩農民軍鏖戰,將句章縣治由城山渡(今江北區慈城鎮王家壩村一帶)遷到了小溪鎮,其後於隋代開皇九年至唐代武德四年(公元589-621年)合併句章、鄞、鄮、餘姚四縣設立的句章治也在這裡。

唐代武德四年至八年(公元621-625年)短暫設立的鄞州治、武德八年至開元二十六年(公元625-738年)重新設立的鄮縣治,以及開元二十六年至長慶元年(公元738-821年)的明州治和長慶元年至後梁開平三年(公元821-909年)的明州附廓鄮縣治(附廓意即明州、鄮縣同城),也都在小溪鎮。

不過,這個看法正日益受到挑戰。

近日,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院長王結華研究員在全國核心期刊《東南文化》(2021年第4期)上刊發了《關於寧波古代城市發展中的“小溪”問題》一文。作者從早期文獻、考古發現、地理環境三個層面入手,明確否定了小溪曾經做過州、縣級治所這一數百年來的流行說法。

三江口之前,寧波城在哪裡?

早期文獻不支援

句章遷治說的始作俑者,是南宋著名文人、大名鼎鼎的《三字經》作者王應麟,“古句章城在小溪鎮。”但對這一說法的質疑,無論是在王應麟之前、還是之後,相關記載可謂比比皆是。

鄞江小溪曾在隋唐做過州、縣級治所的說法,遲至明清之際才出現。但據王結華考證,“這一說法既未見方誌作者經實地考察提供的確鑿證據,亦未見於更早的史料,自然更加難以令人信服。”

這一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史料記載的“明州‘北鄰鄞江’”,王結華考證,古代鄞江非今日鄞江。古代的鄞江,有時指今天的奉化江,有時是今天的甬江,有時指的又是今天的餘姚江,有時乾脆就是整個三江口水系的統稱,“所以,不能簡單地以今天的鄞江來套用歷史上的鄞江,否則很難得出科學的結論。”

考古發現不支援

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2011年至2015年間,王結華曾主持對鄞江鎮一帶實施了長達四年的考古調查、勘探、(試)發掘和航空遙感、地球物理探測工作,合計調查勘探面積達1360萬平方米、(試)發掘面積達1120平方米,基本覆蓋了鄞江鎮區及其周邊區域。

三江口之前,寧波城在哪裡?

2011-2015年小溪( 鄞江)一帶考古範圍示意圖

調查與勘探情況顯示,鄞江鎮周邊山地雖有唐代以前的墓葬發現,但數量並不豐富,規格也相對較低。

試掘與發掘情況顯示,在高尚宅、懸磁村地塊及鳳凰山周邊,不僅沒有任何城址跡象發現,甚至連宋元時期的文化堆積都十分罕見,這裡堆積著的,多是沖積或淤積形成的沙層;

在被認為最有可能的古城畈地塊,雖然做了全面的勘探和發掘,但發現的也主要是宋元時期的水利遺存及其相關遺蹟,缺乏單純的唐代及其以前的文化堆積。

“考古發現基本排除了歷史上這裡曾經建有縣級以上治所的可能。”王結華表示。

地理環境不支援

鄞江鎮地處寧波平原西南邊緣四明山麓,雖然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但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經濟腹地同樣偏狹。

水陸交通兩皆不便,也使得小溪不適合作為治所之地。

在它山堰建成之前,鄞江一帶經常遭受洪澇乾旱之苦。

“這裡根本不適合建城設治,也不具備縣治、州治這樣規模的人口集中居住的條件。”

三江口之前,寧波城在哪裡?

還是在三江口!

三江口一帶並不像很多人曾經認為的那樣,在唐代以前不過是一片蘆葦叢生的灘塗之地,“相反,這裡早已人煙稠密,甚至堪稱繁華”。

從1955年至1956年寧波首次開展考古發掘,至2019年在城區西門口東北側地塊進行考古發掘,60多年間12次城區考古發掘都表明——

遠在戰國時期,今寧波城區周邊高地已有不少人類居住活動;

兩漢至六朝時期,三江口一帶人煙已較密集,或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聚落,特別是較多建築構件包括雲紋、人面紋瓦當等高規格建築構件的出土,強烈顯示出當年這裡可能存在過較高等級的建築。

“三江口相對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戰國以來特別是漢晉以後對於三江口一帶的持續開發,以及句章、鄞州、鄮縣的相繼建治或遷治,為明州在此的設立打下了堅實基礎。”王結華表示。

編輯: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