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兔死狗烹、兔死狐悲一個搞錯了出處,一個理解錯了意思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看到這兩個成語我首先想到的是韓信。大家都知道,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而且功高蓋主,最終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死。兔死狗烹這個成語用在韓信身上倒也特別合適,這一度讓我誤以為韓信就是兔死狗烹這個成語的出處。

而且大家習慣把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連在一起用,但兩個成語其實意思完全不同。鳥盡弓藏,跟功成身退意思差不多。而兔死狗烹則沒有那麼好下場了,我們來看看這個成語的意思出處。

兔死狗烹、兔死狐悲一個搞錯了出處,一個理解錯了意思

兔死狗烹:意思是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出處:越王句踐大夫范蠡,曾經替越國出過了不少力,使得越國得以打敗吳國,成為霸王。對越國來說,范蠡可是個大功臣,本來他是可以安享富貴的,但是范蠡卻沒有這麼做,他寧願捨棄榮華富貴,而自行引退,過著淡泊的生活。就在眾人一片惋惜聲中,范蠡又託人帶了一封信給從前的同事大夫文種,他勸文種也捨棄功名富貴,以免招惹災禍。范蠡為什麼會這樣勸文種呢?原來,他早就看出越王是個只能共患難,卻不能共享樂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說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從信中這幾句話引申出來的。

兔死狗烹、兔死狐悲一個搞錯了出處,一個理解錯了意思

“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雖然同樣出自這一個地方,但意思卻不同,因為在鳥盡的時候,弓是用來收起來的,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害,但狗的命運就不相同了,等到狗沒有作用的時候,還會被主人烹來吃了,連性命都不保,這就是兩者不一樣的地方。

文種沒有聽范蠡的勸說,最終的結果是性命不保、兔死狗烹。而范蠡自己能全身而退,便是選擇鳥盡弓藏的結果。

兔死狗烹、兔死狐悲一個搞錯了出處,一個理解錯了意思

提到兔死狗烹,想到了另一個跟兔子有關的成語叫兔死狐悲。大概意思就是兔子死了,狐狸很悲傷。這兔子死了,狐狸怎麼會悲傷呢,所以我開始理解的意思是這是兩個不想幹的事情,比喻互不相干,虛偽之類的。但實際意思並非如此。

兔死狐悲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悲傷。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泣”。這個成語,原出自《宋史·李全傳》。

南宋時期,處在金朝統治下的山東農民,紛紛掀起抗金斗爭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楊安兒、李全等領導的幾支紅襖軍。

起義軍遭到金軍的鎮壓,楊安兒犧牲。楊安兒的妹妹楊妙真(號四娘子)率領起義軍從益都轉移到莒縣,繼續鬥爭。後來楊妙真和李全結為夫妻,兩支部隊匯合。公元1218年,他們投附宋朝,駐紮在楚州(現在江蘇省淮安縣)。此後,李全抱有發展個人實力、割據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軍包圍,城破投降。

兔死狗烹、兔死狐悲一個搞錯了出處,一個理解錯了意思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領兵進攻楚州,楊妙真派人去爭取夏全,對夏全說:“你不也是從山東率眾歸附宋朝的嗎?如今你卻帶兵來攻打我們。打個比方說,狐狸死了,兔子感到悲傷哭泣;如果李全滅亡了,難道獨有你夏全能生存嗎(原文是‘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獨存’)?希望將軍和我們團結起來。”夏全同意了。

後來,人們引用“兔死狐悲”這個成語,來比喻因同類的死亡或失敗而感到悲傷。這樣看來,兔死狐悲倒和唇亡齒寒有點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