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八股文為什麼會在爭議中被沿用五百餘年?真的是百無一用嗎?

撰文|趙夢得

“讀書人,最不濟,濫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做了欺人伎。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族唐宗,是哪朝皇帝……就教騙得高官,也是朝廷百姓的晦氣。”這幾句《刺時文》,曾經將八股文嘲諷的體無完膚,因此八股文似乎是罪大惡極的一種文體。

八股文為什麼會在爭議中被沿用五百餘年?真的是百無一用嗎?

明代科舉

隨著對歷史的進一步學習,那麼八股文真的是百害而無一益嗎?從學術角度來看,八股到底有沒有一些價值呢

盤一盤八股文的產生歷史,追根溯源,看一看是怎樣的程序。

八股文歷經明清兩代,延續了五百年的唯一教育、考試專用文體。五百年來,那些秀才讀書人無不是八股文制度訓練出來的。甚至有人對於明朝滅亡與八股文取士聯絡起來“仕宦重科目,莫與進士比。進士爾何能,能作八股爾。”

對於八股文字身嚴重的弊病,如內容空疏,始害學人等等,明清時期的知識分子就發表了較為激烈的痛斥。崇禎後期的時候,還有人擬一狀雲:“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奏申贄敬。晚生八股頓首。”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甚於坑儒,對於這種批評顯然是相當激進的了。

八股文為什麼會在爭議中被沿用五百餘年?真的是百無一用嗎?

八股文

一時之間,八股的爭議逐漸達到了一個沸點。

乾隆三年的時候,(1738)在科考前夕,兵部侍郎舒赫德給乾隆上了一道奏摺,建議廢除八股文,認為 ”科舉之制,憑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並從理論高度提出,取消八股和科舉制的勢在必行。 乾隆將奏章下發給禮部進行復議,結果吏部一致反對舒赫德的主張,並對其提出的建議進行駁斥,此後八股取士照常進行,又延續了一百多年。禮部對舒赫德的駁斥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取士之法……隋唐至今,出於科舉,科舉之法不同,自明至今,皆出於時藝,科舉之弊,詩、賦只尚浮華……”大意是科舉制度已近千年,不是你一個人說取消就取消的,接著上升到一切文化形態上來說”凡宣之於口,筆之於書,皆空言也”,而八股取士畢竟還是要靠紮實基本功才能得來,雖然存在一些弊端,只能 ”循名責實,力除積習”。大意就是八股存在問題是次要的,主流是好的,要改良就可以了。

八股文為什麼會在爭議中被沿用五百餘年?真的是百無一用嗎?

清代相關資料

曾國藩一生也吃盡了八股的苦頭,此前 ”吾曾氏由衡陽至湘鄉,五六百載,曾無人與於科目秀才之列。”五六百年的一個曾氏家族連個秀才也沒考出過,道盡了這個家族曾經的平庸與無奈。

道光十二年,曾國藩參加第一次考試,換來的卻是奇恥大辱,

原因是他的考卷被當作反面教材 ”懸牌批責”,認為曾國藩的考試卷”文理欠通”。對於這次考試遭遇的 ”公開羞辱 ”,曾國藩認為是平生的第一大挫折:”餘生平吃數大塹,第一次壬辰年,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之淺。”

自此曾國藩發憤圖強,專心八股之道,第二年終於考中秀才,又二年,曾國藩又中舉人。在這年 雖然最終透過科舉進士及第,卻對八股文心有餘悸,多年後還對此評價說”自制科以四書文取士,強天下不齊之人,一切就瑣言之繩尺,其道固已隘矣。”直到晚年,曾國藩還因為做夢夢到自己不能完成試卷而驚醒,可見當時科舉確實給他留下了一個負面陰影。

當時的另一位左宗棠就因為一生多次落第而心生絕望乾脆躲進山裡做起農民,如果不是太平軍戰亂被請出山,或許最終就會終老於此。當時還有這麼一個片段,很是說明連咸豐都認識到八股的弊端。當時是咸豐召見郭嵩燾,並問起了左宗棠,原因是左的才能和名聲非常出名。郭嵩燾說回覆咸豐說:“才盡大,無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咸豐帝得知左宗棠已經四十七歲,不無遺憾地說:“再過兩年精力衰矣趁此時尚強健,可以一出辦事,也莫自己糟蹋。汝需一勸勸他。”咸豐帝在得知左宗棠因無科名對此耿耿還要參加會試時說:“左宗棠何必以科名為重,文章報國,與建功立業所得孰多?他要有才,也須得一出辦事才好。”以此可知,能否有能力和實用在當時已形成了廣泛公司。

八股文為什麼會在爭議中被沿用五百餘年?真的是百無一用嗎?

曾國藩

比曾國藩晚一些的李慈銘在道光三十年考中秀才,但是直到同治九年,足足二十件才考中舉人,又過了十年,在光緒六年才考中進士。因此在日記中痛斥八股文:“論其學則不辯漢宋,論其文則不辯之乎。明人謂三十年不科舉,方可議太平。”滿腹牢騷可見一斑。

其實早在康熙時期,八股文已經被廢止過,但是後來經過研判又給與恢復,主要原因是不考八股文,太容易,評定成績自然困難。二是考察思想上著眼,怕不考八股文,讀書人從此就不再研究四書五經,因此康熙最後批准恢復制度,仍然用八股文考試。總之,八股文從明末到清代一直在爭議中進行,期間拉鋸頗為頻繁。

八股文怎麼考,因為高難度,所以出現許多考場白頭翁。

據《林則徐日記》所引各條,大體上了解了考舉人的全過程,主要是看八股文寫的如何。可想而知這些人為寫好八股文所花的功夫,包括聰明才智和青春年華,該是多麼不容易了。這些功夫是否白花呢?有什麼用呢?這是今天以現代觀點認識歷史事物八股文的一個重要問題。

八股文為什麼會在爭議中被沿用五百餘年?真的是百無一用嗎?

范進中舉

考試,頭年秋天考中舉人,第二年春天即可到北京參加會試,即考進士。而且旅途費用是公家發給,所以叫“公車”。如果春天連著考中,就是連中。舉人、進士,再有一次機會的殿試都考第一,就叫“連中三元”。會試每逢醜、未辰、戌年舉行為正科。遇有萬壽等恩科,有鄉試恩科,也有會試恩科。會試在北京貢院舉行。三月初九、初十第一場,十二、十三第二場,十五、十六為第三場。由欽派正總裁一人、副總裁三人、同考官十八人主持。當年全國官吏都關心著會試的舉行。每遇會試年分、正副總裁名單,會試題目、結果很快就傳遍全國。《林則徐日記》中,也不只一次記到會試的情況。

八股文為什麼會在爭議中被沿用五百餘年?真的是百無一用嗎?

科舉考試到京參加會試,考不中,可以隔三年繼續考,總之考不中一直允許考。因此,出現了大量花白頭髮也考不中的真實現象。總而言之,從解放人才角度來看,八股確實阻礙了人才的湧進,但是另一角度來看,能夠對如此高深的八股過關者,都是飽學經書的人。八股文在歷史上是一種教育和考試的專用文體,它不是闡述各種學術觀點的論文,也不是什麼文學藝術作品,不能用《史記》、《漢書》、古人著述以及詩、詞歌賦、小說戲曲和它相提並論。它所起的作用是文化教育思維訓練、考試選材等方面的作用。

八股文為什麼會在爭議中被沿用五百餘年?真的是百無一用嗎?

范進中舉

而所遴選的人才是為當時朝廷辦事的官吏人選並非專門學者,更非文學家、藝術家等等。自然這些人選中後不少人在做官之餘,成了各種學者、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但那是另外一回事,用現在話說,那些似乎都是業餘的。八股文的最終專業目的就是做官,五百多年中八股教育、科舉考試的最終目的就是做官,社會視此為最高榮譽。對這一目的,在歷史上是起到保證作用的。穩定了明、清兩代的官僚隊伍的整體素質,保證了有較高文化的、有精明思維能力的年輕官員的持續不斷湧現。這樣避免了不透過私人各種勾結的關係,而是用比較公平競爭的手段獲得官職,然後逐步升遷,或許從公正角度來看,八股文還是有著巨大優點的,因為一件事物能夠長期維持在500年,如果不經過一定的進化,必然被淘汰,最終,伴隨著那些曾經在科舉中大受其害的如袁世凱宣佈徹底結束科舉後,八股文自然隨之退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