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要卻將大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季歷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泰伯是誰?通俗點講,泰伯是周文王的親大爺、是周文王之父季歷的親大哥!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生了三個兒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泰伯。那麼,為什麼古公亶父最終卻將大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季歷呢?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要卻將大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季歷呢?

儒家的說法

關於這個問題,儒家的說法是泰伯認為季歷賢德、更適合做君主,所以讓出了大位,自己前往了一個蠻荒之地,也就是後來的吳國。為了融入吳地,泰伯學著當地人一樣斷髮紋身,變成了“徹徹底底”的蠻夷併成為了吳地的統治者,此既所謂“泰伯奔吳”。儒家鼻祖孔子更是隔三差五地就吹捧吹捧泰伯一番:“看看周禮多好。兄友弟恭!認為弟弟賢德,哥哥連大位都讓給弟弟了。”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要卻將大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季歷呢?

太史公的說法

太史公這個人雖然談不上有多麼“實誠”,但相對於後世那些慣用“春秋筆法”的史家,多少還是要“實誠”一些的。對於“泰伯奔吳”這件事,太史公在《史記》中用了“以避季歷”四個字!既然泰伯是主動讓位給季歷,那他避季歷幹什麼?而且還避到了邊遠的蠻荒之地?很顯然,太史公的意思很可能不是指泰伯給季歷騰位子,而是泰伯讓季歷逼得流亡的。為了躲避季歷,泰伯不得已才跑到了蠻荒的吳地,斷髮紋身、融入了當地人之中。只不過,彼時儒家已經佔據了上風,太史公不太方便說得太過直白而已。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要卻將大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季歷呢?

如果按照儒家的說法,泰伯與季歷兄友弟恭,是泰伯把大位讓給了季歷。那麼,有幾點問題就有些解釋不通了。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要卻將大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季歷呢?

泰伯為何要出奔蠻荒之地

如果按照儒家的說法,泰伯與季歷之間兄友弟恭、泰伯連大位都讓給了季歷。那麼,他為什麼要出奔蠻荒之地?既然沒有野心,泰伯大可以像後來唐朝的讓皇帝李憲那樣留在弟弟身邊,順帶著還可以讓弟弟監視得到自己、不會胡思亂想,從而換來了自己的終生平安富貴。即便不就在豐鎬,在中原找個地方安頓下來,當諸侯也好、做隱士也罷,又有何不可呢?為什麼非要跑到蠻荒之地?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要卻將大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季歷呢?

泰伯在吳地為何又當上了統治者

同樣是儒家的說法,泰伯淡泊名利、把大位讓給了季歷。那麼,他大可以找坐大山隱居起來當隱士。就算是去了蠻荒之地,泰伯如果沒有名利之心,也大可以在吳地隱居起來,不是嗎?可讓人奇怪的是,一個連周的諸侯之位都不要的人,跑到蠻荒之地居然又幹死了“領導”的工作!一個把大財團董事局主席的股份和職位讓給別人的人,居然跑到一個邊遠山區、四處兼併小廠並最終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不奇怪嗎?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要卻將大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季歷呢?

綜上所述,儒家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不過就是孔二爺式的“粉飾太平”罷了。從人性的角度而言,泰伯既然在吳地當上了統治者,說明他並不是一個淡泊名利之人。這樣一個人,又怎麼可能主動把大位讓給他人?如果他真的是主動讓位之人,又何必勞師動眾跑到蠻荒之地去“開疆拓土”、當“山大王”?所以,所謂“泰伯奔吳”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常見的兄弟爭儲、爭位,老大在政治鬥爭中失敗了,為躲避老三的追殺”被迫逃亡到了蠻荒之地。不死心的老大為了能夠東山再起,在蠻荒之地重開戰端,東征西戰、四處吞併,最終在蠻荒之地又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要卻將大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季歷呢?

至於一些史料所謂泰伯後來以已經自己斷大紋身為由、拒絕再回故國就更加說不通了。斷髮紋身腦子和手腳又沒壞,有什麼不能回去的?很顯然,那不過就是儒家為了讓事件合理化而編造出來的藉口和理由罷了……乾隆帝容不下堂兄弘晳,周文王、周武王就能容得下泰伯的後代了?難道他們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對於周天子而言,與其讓泰伯或他的後代回來添亂,倒不如將他們就地分封在吳地,換自己一個體面和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