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主體結構封頂!實地探訪北京工體多功能地下空間

自北京工人體育場(簡稱“工體”)改造復建工程開工以來,很多北京球迷為之牽掛。

繼工體完成主體混凝土結構封頂後,12月24日,工體外壓環開始吊裝。按計劃工體將在明年3月以前完成罩棚的安裝,明年12月全面完工。改造復建後的工體到底什麼樣?我們先一睹為快。

主體結構封頂!實地探訪北京工體多功能地下空間

工體已完成主體混凝土結構封頂。

下沉10餘米,做足地下空間文章

相比以往的綜合性體育場,改造完成後的工體將成為國際一流的專業足球場,成為首都第一座、國內第一批國際標準足球賽場。

據中赫工體工程部副經理趙廣新介紹,此次工體改造將再現1959年建成初期工體疏朗開闊、莊重大氣的空間格局,地上僅儲存足球場一個單體建築,其他地方全部建設為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的城市體育公園和專案南部3萬平方米湖區,使工體成為一個以足球場為核心的開放型城市體育公園。除了承辦體育賽事之外,還兼具市民公共活動空間的屬性。

在目前施工現場可以看到,改造復建的工體的首層看臺下沉至地下10餘米。其中,大部分的功能空間都移至地下,包括球員休息室等。與此前不同的是,工體新增了地下商業空間,有為觀眾設定的專門休息廳,提供多樣的休閒、活動場所和服務。如果觀眾離開座席進入休息廳享受餐飲等服務,仍能夠透過高畫質影片等方式實時關注比賽。

觀眾從地面直接可以進入步入式大廳,再由此入觀賽看臺。在步入式大廳可以繞著工體足球場心走一圈。此外,觀眾也可以在外部透過旋轉式步行梯直接進入地下空間。這樣的旋轉式步行梯排列密集,足以保證人員的及時疏散。

值得一提的是,消防車、救護車、還有球員所乘坐的大巴直接開進地下一層或者二層的停車場。新京報記者在地下二層看到,高度足有6米高,加上寬敞的車道,完全沒有地下空間的侷促感。

工體連線3號線和17號線兩條在建軌道交通,從地鐵出入口可直接進入工體區域及地下配套商業,從工體看完比賽出來,可以透過公園和商業區緩解、分流瞬時的人員聚集擁堵。

未來,新工體將以TOD+街區+Mall的形式打造多個主題商業空間,聚集品牌旗艦店、首店、新零售、賽事、演藝等豐富內容。這裡不僅有零售、餐飲、娛樂等多元業態,還會引入策展式、沉浸式體驗活動以及數字互動娛樂活動。

對於工體來說,除了舉辦球賽之外,還有大量的運營空間,將在文化、體育、娛樂與商業內容完美結合的基礎上,對更多空間最大效率地活化利用。

傳統外觀,清水混凝土的智慧建造

工體改造復建一直遵循“傳統外觀,現代場館”的原則。為保證新工體恢復原有的建築風格,場館外觀在保留原有色調的基礎上,採用清水混凝土工藝建設,建成後其將成為國內清水混凝土工藝應用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

對於這樣的設計構想,北京建院副總建築師杜松擔任工體改造復建專案的設計總負責人,他解釋稱:“老工體外飾面採用的是當時常用的裝飾混凝土砂漿面層工藝,改造復建後採用彩色清水混凝土,在材料的外觀質感上與老建築形成呼應。同時,混凝土表現出的結構力度感與足球運動的力量、速度貼合,與體育建築的性質相呼應。此外,清水混凝土工藝在工程進度、新材料運用上也有較大的補益,既遵循傳統又不失現代工藝的有機結合。”

據現場施工人員介紹,為了保證清水混凝土的效果和質量,是在現場採用數控機床加工出來的,施工誤差僅有2毫米。

眾所周知,混凝土很粗糙,但是工體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很光滑,摸起來像嬰兒的面板一樣,對此,施工人員解釋稱,其實這上面有一層保護劑,是為了防止雨水滲透,另外也可以防止掛灰塵。目前,室外的清水混凝土均遮擋在防護板下,將來這些防護板拆除後,就能看到工體的真正外觀。

工體工程建造期間大量使用“智慧建造”,廣泛應用建築機器人,減少專案施工人員數量,大量運用數字技術,主要構件採用工廠化生產、現場拼裝,大幅提升工期和質量。

據北京建工集團工體專案生產經理李夏傑介紹,新工體對標國際主流專業足球場先進設計理念,將最新的“看臺碗”結構、四層看臺佈局、全看臺覆蓋罩棚、歐洲主流錨固草系統等要件全部整合進工體改造復建專案中,改造完成之後的工體容量大幅提升,座席數量將增加至6。8萬。除了2023年6-7月將承擔亞洲盃開、閉幕式,並作為決賽場地承辦賽事外,還將具備在未來承接更高水平國際足球賽事的能力。

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圖片來源 企業供圖

編輯 武新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