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掙再多也不夠?一文帶你重新思考如何利用好金錢和時間

最近,東北地區開放生育限制的新聞,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網友吐槽說,東北開放生育,估計海南人口會增多吧。

玩笑歸玩笑,但如果只是生育開放,相關的配套、雙職工的待遇不跟上,大家依然不敢多生,甚至不想結婚,連一胎都不想生。

因為生孩子對應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支出,

房貸、教育費用

等等——

摸摸錢包,覺得越掙錢越焦慮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書《M型社會》,作者是日本的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

摘取了一些精華,想和你一起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這些我們正在擔心的問題。

01

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一個比較安穩的社會,是貧富差距小的“無差別等級社會”,形狀就像倒扣的鈴鐺。

而M型社會,則是與之相對的,一種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社會形態。

手裡拮据的人和超級富人都在明顯增加。而中間的階層,卻在迅速陷落,越來越少,甚至消失。

掙再多也不夠?一文帶你重新思考如何利用好金錢和時間

在這樣的情況下,首當其衝面臨的挑戰是,過去大家習慣的職業進階之路,可能不再安穩了。

比如,以前日本的職場很講究“論資排輩”,這讓很多人非常有盼頭。

哪怕最開始的時候收入不多,但社會地位和收入會隨著資歷增長而不斷上升,最後有望以中上層的身份退休。

而M型社會的典型影響,

就是“能力為王”的時代極速到來。

越有能力的,掙錢越來越多;而經濟實力在中間的人,如果能力跟不上,很容易掉下去。

再想往上走,可能就變得越來越難了。

近年來,工作十幾年的老將,薪資還不敵剛進公司幾年的新秀,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M型社會下,日本人開始感到不安,很多人擔心,“

搞不好,或許自己的一生都要在中下階層裡度過了。

掙再多也不夠?一文帶你重新思考如何利用好金錢和時間

02

不僅僅是日本,對快速發展的中國來說,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中間的人越來越少,也在逐步形成一個固定的社會形態。

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想要存活,都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在這樣嚴峻的社會中穩下步子呢?

作者提到兩件可以做的事情,我們不妨參考一下:

第一條,對目前生活中的花銷感到並不寬裕的人,應該重新檢視無謂的支出。

就像是沒有認識到,做的飯菜要合自己胃口,買菜的花銷要符合自己的經濟情況一樣——

許多人沒有去琢磨要根據自己的收入來過對應的生活,而是在花不必要的錢,過別人口裡的標準人生。

比如,在已經感到拮据的家庭裡,給孩子的補習費花上大價錢,卻讓孩子每天去吃便利店裡的便宜食物,損耗了孩子身體健康不說,補習班的真正效用也難以驗證。

在做選擇前,不妨多和家人溝通,要先跟自家的情況進行匹配,重新審視家庭支出是否真的有價值,量入為出後,可以節省掉那些無謂的支出。

掙再多也不夠?一文帶你重新思考如何利用好金錢和時間

第二條,改變自己的生活認知。

作者在書裡大大吐槽了日本消費者無意義的偏見。

由於抱著一些嚴格堅持,導致很多商品的價格居高不下。

比如,草莓大小不一不買,甜度未達頂級指標不買。

還有,日本人有著強烈的國產信仰,願意為日本產地出的任何商品付出高價。

比如,如果問到哪裡的牛肉最好,不少人腦子裡會冒出日本和牛,尤其是日本的霜降牛肉。

其實日本的肉牛品種和餵食的飼料都來自美國。唯一的區別是,日本的牛進入催肥期後,會以人工方式大量餵食,等牛長肥後再上餐桌,讓消費者產生“油脂多就是味美”的錯覺。

代價是,

價格奇高,遠貴於美國和澳洲的牛肉。

然而在澳大利亞,這種油脂紋路像大理石的牛肉,是以“脂肪含量過高,有礙健康”為由禁止販賣的肉。

不看商品的本質,只認名牌、產地,就是生活認知中高頻存在的消費偏見。

在作者看來,消費主義的當下,我們應該多多相信自己看到的、摸到的、使用過的經驗,就會少交很多“智商稅”。

掙再多也不夠?一文帶你重新思考如何利用好金錢和時間

03

作者說,“收入階層兩極化和中低階層的擴大,是社會結構產生變化所造成的,但是

要提升生活的質量,卻不能仰賴社會結構,而是要靠每一個人改變看法。

的確,大時代的程序是我們無法改變的。這兩年,我們越來越發現,容易的錢不好賺了。也許有一天,降薪真的會發生,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開始恐慌。

金錢和時間,在任何維度上,都是稀缺品。

重新思考如何利用好有限的金錢和時間,與自己的能力做匹配,才能讓人生更簡單、自由。

明天想聊聊關於“搞物件”的那些事兒,感興趣的點個

「贊」

,告訴我~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