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近日,有自媒體發文曝光“海淀雞娃”一系列微信公眾號背後的集團運作內幕。文章發出後,當事人之一“肥腸媽”發表宣告,此事也引發網友對“雞娃”“販賣焦慮”的關注和熱議。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雞娃”意為打雞血式教育孩子)

“海淀雞娃”號

背後的集團運作

4月8日,有自媒體發文稱,“海淀雞娃”的公眾號裡,有一批獨特的號使用“海淀X爸”“海淀X媽”,俗稱“海淀幫”。這一類公眾號的文章內容,看似是分享教育心得,中間卻穿插著“曬娃”和“帶貨”。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文章表示,這些公眾號的人設都是帶娃的爸媽,但帳號主體認證的卻是某某公司。現在的“海淀幫”,已經是集團運作,範圍也超出了海淀地區,甚至延伸到了上海,暱稱也已不侷限於“海淀”。

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透過“天眼查”查詢某個帳號的認證主體“北京三旬相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公開資料顯示,該企業投資15家公司,其股東之一任職13家企業、擔任11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經查詢,“海淀雞娃”某些微信公眾號的認證帳號主體,即為“北京三旬相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北京三旬相見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關係圖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其中一位股東任職13家企業

(請橫屏檢視股權穿透圖)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一些關注了“海淀雞娃”相關公眾號的網友表示,自己曾經因為看了文章特別焦慮;團購的繪本存在質量問題;曾發現幾個公眾號集中推某個教育類課程;買的資料太多了看不完。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有的網友總結出“海淀雞娃”號的文章套路:先販賣焦慮,再安利產品。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有網友認為,號主分享育兒經驗,但借鑑與否是個人選擇。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也有網友認為,被動“雞娃”的父母其實也是受害者。

“肥腸媽”迴應稱侵害名譽

“海淀幫”集體改名

4月8日當天,文章中提到的“海淀雞娃”公眾號之一“肥腸媽”宣告,稱“青朱”公眾號的文章中提到的海淀肥腸媽的相關資訊已經嚴重影響和侵害到個人名譽,要求立即刪文。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北京日報發現,曝光“海淀雞娃”號的自媒體文章和“肥腸媽”的宣告均被標識為“內容存在爭議”。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4月9日,“海淀雞娃”系列公眾號集體更名,“海淀”二字不再出現在這些公眾號的名稱中。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海淀雞娃”號背後是本生意經?網友熱議——

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將持續關注此事進展,希望相關教育部門引起重視,關注“販賣焦慮”現象,為家長和孩子營造一個清朗、良好的教育氛圍。

密集教養方式

背後是“育兒陷阱”的恐慌

不同的家庭雖各有各的“雞娃”之道,但他們的悲喜是相通的。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教育焦慮都會以各種面目、藉著各種梗捲土重來,不少人雖“身經百戰”但仍無招架之力。不少人在虛擬社群吐槽或抱怨、指責或反叛,但一旦回到現實社會,卻還是選擇繼續自己的“雞娃”大計。

更為現實的是,在一個容錯率比較低的社會,誰也不願意因為自身的經濟社會地位造成育兒差距,而育兒差距又將孕育出更多的不平等。育兒差距如何導致價值的不平等?

《不平等的童年》一書的作者研究指出,相比成就自然式的培養方式,童年經過協作培養的兒童在未來更有資本變成社會利潤。說得直白些,經過密集教養的兒童在長大之後能賺取更多的收入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一些收入一般的家庭,在給孩子報課外班的事情上從來不猶豫,背後很可能是“育兒陷阱”帶來的恐慌。

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讓現在這一代中小學生的父母享受到了巨大的發展紅利,他們也因此被稱作“站在自動扶梯上的人”。他們只要隨著時代的浪潮一同向前,就能收穫體面的生活,積累到一定的社會財富。到了他們的孩子這一代,面臨的是依舊稀缺的優質資源和更為殘酷的淘汰機制,在此背景下,教育的經濟利益被進一步放大,更多父母下場加入育兒“拼殺戰”也就不足為奇。

對於選擇了密集教養方式的家庭來說,父母儼然成為經紀人,在體制內外所提供的諸多課程等資源中進行挑選,併為他們的孩子重組制定出最佳的資源組合。在這場堪稱引數化的設計中,不同孩子拿到的設計規則和具體引數不同,但輸出端的結果則並無大異。

這種“殊途同歸”,從育兒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對照以往的參照系,或許是沒錯的,但當這麼多的孩子經此“引數化設計”都達到同一個或者相似的結果,還會有贏家嗎?當技術重塑生活的程序加快,按照舊經驗進行的引數設計,還能完美適配新社會嗎?即便在這場激烈的育兒競賽中取得了經濟學意義上的成功,又有多少會是孩子真心期待的結果、真心想要的生活呢?

我們儘可以自嘲或者嘲諷“雞娃”者,但是然後呢?每個人都沒有確切答案,也都在等待一個答案。

你關注過“海淀雞娃”號嗎?

你有多少好友關注了?

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