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為何無人假造聖旨,你看看上面第一個字,這怎麼造?

中國封建社會的帝制時代,凡是皇帝的下的命令或者決定都稱呼為聖旨,顧名思義聖上的旨意。如果是皇后或者皇太后的命名或決定稱呼其為懿旨。這兩個都是古代最高統治者的象徵,一般皇帝給大臣的封賞或者加官進爵,還有一些重大決定和言論都會下發聖旨,接受聖旨的人群必須無條件履行,如果有人違背皇帝的意願無疑死罪一條,那麼聖旨有這麼大的作用為什麼沒有人假造聖旨。

古代為何無人假造聖旨,你看看上面第一個字,這怎麼造?

先看一下聖旨是怎麼來的,周王朝的時候大家一開始稱呼其為詔令或者詔令文書,到了秦始皇開始漸漸被稱呼為聖旨,可能是因為這個名稱聽起來更威嚴更響亮,比如傳旨的太監喊“詔令到”怎麼也沒有“聖旨到”聽起來更有氣勢。很多古裝劇我們常聽到太監在讀聖旨的時候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接下來才說內容,開場白首創人是明朝朱元璋,這句話一明確表示這是皇帝的意思,到了清朝的時候沿用了這一點。

古代為何無人假造聖旨,你看看上面第一個字,這怎麼造?

聖旨看上樣子都是一致的,兩端各有一個軸中間有一塊精美的布上面寫了內容,其實細節上都非常有講究,最明顯的就是那兩個軸,給一品官員下發的聖旨軸是玉做的,還是上好的玉,二品的軸成本沒那麼高,是用的打磨好的黑犀牛角,三品就遜色很多了,上面貼了點金,越往後軸的價值越低。

然後是聖旨的材質,也就是中間書寫的字的那塊錦布十分講究,是最名貴的蠶絲織出來的,織聖旨的布料也不不是每個繡娘都能接的活,手藝非常考驗人,再加上蠶絲有限,織的聖旨長寬高都有嚴格的要求,容不得一點點的浪費,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造假。

古代為何無人假造聖旨,你看看上面第一個字,這怎麼造?

假如萬一有人拿到了以上的兩種材料,那麼又要面臨一個問題了,電視劇中我們看到的聖旨外觀都非常精美,除了最明顯的聖旨兩個字以外那就是上面的手工圖案了,大部分都是龍、祥雲或者瑞鶴、祥雲為主,聖旨的內部是一朵一朵的小祥雲或者一條一條的小龍為主,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水印那樣,這些都是專門的繡娘一針一線縫製的,每一朵祥雲的位置都是要精準的測量在哪個位置,這個也不是繡娘規定的,而是其他部門給的資料,繡娘不能透露給任何人。

這些金線銀線也是皇室專供,一眼看上是黃色為主,其他的線顏色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實際有深淺不一的六種顏色,給的材料和做出來的成品都是預算好的,這點在一些清宮劇裡面很多人應該也見到過。到了明朝開始繡娘又多了一項任務,“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每個聖旨的必備,所以這幾個字有些聖旨也會要求用線繡上去。

古代為何無人假造聖旨,你看看上面第一個字,這怎麼造?

“奉”這個字為首字,通常也是單排就這一個字,其位置在最前端內部指定的位置,旁邊要依偎著祥雲或者生其他圖案都有規矩,不同尺寸的聖旨上面的“奉”字位置也就各不一樣,字型的大小也有規矩。一般人難以琢磨出來,前面八個字為篆書,後面的正文為小楷。

所以聖旨不管是從名貴的材料上還是繁瑣的工藝上都難以複製,即便有人偷拿到了空白聖旨,你看看上面第一個這怎麼造,想要書寫假聖旨的內容也不知道在哪裡下筆了。古人也知道懂得如何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所以假傳聖旨很容易被識破,這屬於欺君之罪死罪一條,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古代基本沒有人假傳聖旨。 清朝的聖旨是最複雜的,清朝的皇帝是滿族人,所以上面會有滿語和漢語,難度又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