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張華:大國高鐵“修車匠”

“我是修電動車的,不過我修的是單價過億元的重型電動車,也就是高鐵和動車,通稱為動車組。”張華喜歡這樣介紹自己。

拿過全國動車組檢修全能冠軍的張華可不是普通修理工。他是能夠維修國內五大類、20多種動車組的上海鐵路局首席技師,並且有個“聽音辨病”的絕活兒——走在車廂內,有時聽聲音就能預判哪個模組出了問題,透過感受部件的震動頻率就能知道其工作狀態。

張華的第一學歷是中專,但他肯鑽研。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找對位置就能事半功倍”。2010年,當時33歲的張華開始接觸高鐵,學習起高鐵動車組養修這門“大國技術”。儘管已有12年火車機電維修經驗,但他在高鐵領域是新手。

一列標準動車組列車有近50萬個零部件,其中有一半是機電部件,任何一個出問題都可能影響行車安全,而檢修它們則涉及國家機車車輛的最前沿技術。

“動車組的動力是電力,絕大多數的電氣部件沒接觸過,圖紙就有三四千張。”如何讀懂數以千計的電路圖紙、分清數以萬計的電氣零部件,是橫在張華面前的一道坎兒。更讓他為難的是,圖紙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各家公司技術都不一樣,密密麻麻猶如天書。

白天,張華登車頂、進車廂、鑽車底,根據圖紙看電器模組、拆裝電子元件;晚上則一邊自學結構原理,一邊拿著放大鏡看圖紙。近一年時間,他啃下了Ⅱ型車9種細分車型的近千張電氣圖紙、逾萬張配線圖紙和相關技術原理。如此高強度地看書讀圖讓他的視力急劇下降,他戴上了眼鏡。

漸漸地,他做到了對上海局配屬的動車組車型瞭如指掌。看到某個電子元件就知道裝在哪兒,看到電機模組就能在腦海中浮現相關電路圖,他成為一名庖丁解牛式的專業“修車匠”。

一次,一列高速動車組在檢修過程中,輔助電源裝置(車載電源)停止執行,技術人員沒找到問題,只好提出更換一個價值百萬元的模組。得到訊息的張華第一時間趕到,透過仔細查詢發現是溫度感測器出了問題,列車在更換溫度感測器配件後恢復供電,只花了幾十元就解決了問題。

修車一如看病,張華則是一名“全科醫生”,帶領團隊負責動車組入庫的全面診斷,發現並妥善處理各種問題,出廠時進行全面除錯,確保動車組零故障執行。他經常教導徒弟,修車要像給人看病一樣,把電氣部件當成人體器官,把電路當成神經和血管,仔細聽動車的聲音,“特殊的聲音就是動車生病的哭泣聲,不同的故障聲音不一樣”。

近年來,張華的工作重心從修車轉向了部件核心技術的研究。2015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動車技術創新工作室投入使用。該工作室的13名成員,用時5年,突破了一道道國內外技術壁壘,攻克並掌握了30餘項關鍵部件核心技術,研發的動車組控制放大器檢修試驗平臺等創新成果獲國家24項專利,填補了行業技術空白。

從接觸動車組列車養修開始,張華累計零差錯養修、除錯500餘列高速動車組,以專業的技能保障了萬千旅客的平安出行。他一貫堅持“能修的,絕不換”,並帶領技術團隊屢創佳績,“十三五”期間為企業直接降本增效5600萬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潤文 通訊員 胡曉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