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英諾天使王晟:消費早期投資更看重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縱深,而非品牌與規模

2020年,隨著元気森林、完美日記、鍾薛高等品牌的爆發,新消費以極高的曝光度佔據了創投圈的C位。與此同時,消費行業融資數量佔比也在去年逆勢提升,融資金額和頭部企業估值屢創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消費浪潮的興起是消費者代際更迭、消費需求進一步分化的結果。在90後、00後個性化的消費觀下,國際品牌的優勢正被削弱、國潮迅速崛起,傳統大牌不斷被新興勢力所挑戰,標準化消費品也不再如從前吃香。

如此,消費賽道的投資邏輯是否正在改變?席捲的消費熱之下,早期機構如何佈局?非標與標品之間該如何抉擇?

日前,在英諾天使基金(以下簡稱英諾)8週年年會——“2021英諾創新者大會”上,英諾合夥人王晟圍繞上述問題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並講述了這家剛過完8歲生日天使機構的投資哲學。在他看來,消費投資的本質是解讀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行為、與其心理博弈;因此,創業者對消費者行為的洞察和供應匹配能力變得尤為重要;與企業的品牌價值和規模效應相比,早期投資機構更看重創業者對供應鏈縱深的管理。此外,王晟指出,在生產力富足、供大於求的當下,消費者和品牌之間的話語權已經發生逆轉,未來小單快反的模式將被更多品牌所採用,企業要用非標產品、貨找人的方式與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相匹配。

英諾天使王晟:消費早期投資更看重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縱深,而非品牌與規模

英諾天使基金合夥人王晟(受訪者供圖)

NBD:2020年雖然資本投資步伐持續放緩,但消費行業的融資卻在逆勢提升,在您看來當下消費投資環境與過去相比有何不同?過去兩年,是什麼推動了一眾新消費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王晟:近兩年消費領域最顯著的特點是湧現了大量的新國貨品牌。其實,我們這一代的消費者比較迷信國外品牌。這是受從小生活環境的影響,那時候我們的製造業還處於比較低端的代工、加工生產階段,好品牌匱乏,甚至沒有質量特別好的商品。相比之下,過去進口商品的品質確實比較高,同時他們很注重品牌的打造。

但現在年輕人的成長環境非常不同,他們小時候中國製造已經非常強大,生產的商品品質都很好。並且,他們在成長中經歷了國家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等一系列國際盛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高,這也非常有助於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所以我說,這一代年輕人生長於春風中,從小接觸到中國製造的東西都是好的,對國貨有著與天然的信賴。

NBD:英諾是一家硬科技、大消費雙軌並行的早期投資機構,在您看來,消費的投資邏輯與硬科技有哪些本質上的區別?

王晟:科技屬於自然科學,投資邏輯要遵循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從科學技術的結果導向來看,它有較高的確定性。我們投資科技企業的前提假設是什麼?假設這項技術、應用能帶來巨大的進步——用更好的方法解決當下的問題。比如,新能源車,它解決的就是傳統燃油車帶來的不環保、溫室效應、能源成本等一系列的問題;以及自動駕駛,它的目標之一是解決人工駕駛事故多發的問題。所以,科技更多是在供給側的變革,換句話說,一定程度上它在消費側的需求是清晰、強烈的。

所以,投資科技專案我們主要考慮的是供給端能不能做好。

但是投消費非常不同。消費行為屬於社會科學,需要跟人的心理博弈,要了解人的行為決策。所以,消費領域的創業者不僅要確定需求真實存在,還要考慮供給與需求之間能否有效匹配。從需求端來看,消費創業的不確定性可能更強、更復雜。

基於科技與消費本質上的區別,投資邏輯也大相徑庭。科技創業者往往都是科學家,我們會非常看重團隊的科研能力,畢業於哪所高校、發表學術論文、期刊的數量等。從消費角度來講,我們更看重創業者對產業和消費品的理解,洞察消費者行為、心理等等,我們要找的是優秀的企業家。

NBD:英諾在佈局消費賽道時會重點考察企業的哪些能力?

王晟:首先,英諾是一家天使投資機構,不同階段的投資機構對專案價值的側重不同。消費企業的價值、競爭壁壘在哪裡?

如果新品牌在供應鏈管理上沒有足夠的深度與廣度,缺少一些特殊的專利技術或者說產品品質不能遠超同行、做到差異化競爭,那麼,我們認為它很難建立起自己的壁壘。

這種沒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品牌想成功,拼的是什麼?拼的是企業有多少錢,以及會不會花錢撐起自己的品牌和規模。但這樣的企業一定不是我們早期投資的偏好,拿著天使投資的幾百萬、幾千萬去拼規模也不現實。所以我們會更加重視企業供應鏈的深與廣;品牌和規模效益同樣是企業的價值,但這樣的價值一定是在中後期才體現。

NBD:消費者的需求、審美偏好加速分化,標準化產品似乎不如從前吃香,在標準化與非標、個性化之間企業應如何平衡、取捨?

王晟:從消費品的整個發展來看,過去是大工業化生產模式。這樣的模式有四個主要特徵:大生產、大貿易、大渠道、大流通;有著明確的角色分工——品牌訂單給到工廠生產,然後品牌又透過各種代理商渠道去銷售,所有流程幾乎都是標準統一的。

但這樣的生產模式是過去供需不對等時代的產物,供不應求或者消費者沒有更多需求的時候,標準化產品主導了市場。

但我們的發展早就過了那個時代。現在是供大於求,生產力、產能遠超市場對標準化產品的需求。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話語權發生了逆轉。過去是人找貨,現在是貨找人,變成了消費者想買什麼,品牌就生產什麼。

所以,我們看到消費的生產鏈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過去僅存在於服裝行業的SPA 模式(Speciali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小單快反模式被更多的品類和品牌所採用。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這樣的模式,變成滿足相對小眾的需求、用非標化的產品、多SKU的迭代更新與個性化需求相匹配,實現盈利。

當然也有一類純功能性的產品不會進入非標的模式。比如,礦泉水生產商、電子品牌,這些接近傳統消費、滿足基本需求的商品,仍會堅持規模化的生產,SPA和快速更新SKU並不適合他們。

長按識別二維碼,前往“場景匯”APP

免責宣告:每經路演?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專案,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於公開資料和採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