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實至名歸的“天朝上國”?大唐外交有一套,萬事盡顯大國風範

‘’天朝上國‘’往往被我們當作是清政府自我陶醉的代名詞,意指自己是世界上最高等、最先進的國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成為了清政府腐朽落後的標籤。但如果我們沿著歷史的足跡走到唐代,從各地各國流傳千年的歷史文物和千古流傳的各家文章中,將唐朝的繁榮昌盛盡收眼底,我們就會發現唐朝就是名副其實的‘’天朝上國‘’。

實至名歸的“天朝上國”?大唐外交有一套,萬事盡顯大國風範

四海鹹服,萬國朝見,泱泱大國,八方來賀。這是千年前唐朝聲名遠揚,威震四海的真實寫照,如今無論是中華兒女還是外國友人,提起大唐不免發自肺腑的被其君臨天下、氣吞山河的氣勢而折服,心生嚮往之情。唐朝之所以能被世界各國人民所銘記、懷念和稱頌,不只是源於唐朝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也同樣得益於唐朝高明的外交智慧。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戰爭外交。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中國民族作為自古以來的禮儀之邦,對於戰爭歷來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哪怕是當時在世界舞臺上獨樹一幟的唐朝,戰爭也是無法避開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人‘’歷來歷代厭惡戰爭、嚮往和平,當戰爭已無法避免的時候,戰鬥至死方休。

1。貞觀盛世初現端倪

唐初李唐政權尚未穩固之時,邊境各民族對於唐朝這片沃土之地虎視眈眈。東方的稽胡,西方的吐谷渾,尤以北方的突厥最為肆虐、聯合周邊的割據政權共同對剛剛結束戰亂的唐朝發起進攻,在經過幾年的抵禦、修養、恢復之後,唐太宗施以雷霆手段反制各國圍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突厥,所向披靡的大唐軍隊一舉將突厥領地併入大唐的版圖之中。

實至名歸的“天朝上國”?大唐外交有一套,萬事盡顯大國風範

相比於某些朝代割地求和的屈辱歷史,唐朝在這一方面表現得尤為強勢,凡我國土,寸土不讓。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唐太宗作為幾千年來人人稱道的賢君明主,在初唐的作為就為整個大唐盛世的戰爭政策奠定了剛勁迅猛的基調,每次力圖以最小的損失、最快的速度結束戰爭,開創了大唐戰爭外交無往而不利的強勢局面。

2。武周盛世睥睨山海

武則天時候,在邊塞地區覬覦已久的西突厥、吐蕃、室韋、後突厥幾大勢力猛然聯手向武周地區進軍,或許是這位‘’女皇帝‘’的存在使他們認為從前雖遠必誅的大唐在此刻也變成了一名柔弱無力、人人可欺的小女子。在中華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的眼中,是時候再一次讓世人領教到大唐的實力了,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各大勢力便在大唐的神兵天降下如蟻穴般潰爛再掀不起半點波瀾。

在武則天展示出自己強大的戰爭手腕時,對他國不忘採取開放友善的外交態度,二者相結合引發了各國君主的敬佩之情。在波斯國大酋長等人的領導下鑄就了高達四十多米,上刻文武百官和各國領袖名字,由武則天親自書寫牌匾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天樞是北斗七星之首,代表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頂峰,唐朝也成為了當時不容置疑的‘’世界中心‘’。

實至名歸的“天朝上國”?大唐外交有一套,萬事盡顯大國風範

朕愛之如一的民族外交

縱觀歷史的發展,強大的文明用武力征服弱小文明大的同時,大多也將弱小文明的子民置於低人一等的境地,被征服的民族往往連自己民族的風俗和文化都不能保留,只得逐漸在被強國同化之中失去本民族原有的特色,無論是元代的人分四等還是清代的麻花辮子,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屬實可以說的上是歷史的倒退。

中華民族形成如今這樣多民族和平友好、共同生活的大家庭,與自唐朝開始對各民族開明友善的態度是分不開的。

1。四海歸一的天下共主

在唐朝建立初期,雖與周邊民族的矛盾衝突不斷髮生,但懷柔政策一直被嚴格實行著。‘’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四海之內的百姓,都當做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唐太宗的這句話替今後千年來的民族平等政策做出了表率。在擊敗突厥後,他並沒有選擇採取分離肢解的政策,而是保留他們的文化和習俗。

‘’全其部落,順其土俗‘’,在這種寬容與開放的政策氛圍之下,唐太宗受到諸多的擁戴的敬仰,被各族人民奉為天下共主和最高首領。

實至名歸的“天朝上國”?大唐外交有一套,萬事盡顯大國風範

2。一視同仁的民族和諧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愛民如子的唐太宗,還透過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方式來促進民族和諧,文成公主入藏下嫁松贊干布,寧國公主嫁給回紇可汗為妻,和親在某些朝代被當作屈辱的代名詞,也被某些人拿出來大加批判。

但在唐朝,和親只存在於與弱勢的一方或是勢均力敵的一方進行和親,大多情況下為宗室之女嫁於少數民族首領為妻,屈辱一詞可稱得上是無稽之談,不值一提。

來而不往非禮也的你來我往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外交禮儀

在唐朝沿襲了隋朝設立的四方館接待各國使者,不同於隋朝時時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地位,也有別於清代自始至終在‘’天朝上國‘’的虛幻中無法自拔。唐朝官員會仔細記錄好來訪國家的制度、風情、文字留供後人學習、研究。鴻臚寺是唐朝專門的外交機構,在外國賓客到來時會根據其等級的不同進行不同等級的招待。

《唐六典》:‘’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辨其等位,以賓待之。‘’當時的少數民族根據地區被分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根據其朝貢的質量以及對於大唐的態度進行不同級別的招待和宴請,各部門分工明確,有條不紊的進行各項職能的實施,促進了外交模式制度化與外交行為規模化的形成。

2。千年前的‘’留學生‘’——遣唐使

當近年來留學生的熱潮又開始興起時,早在千年前的唐朝,周邊各國特別是日本向中國派往的遣唐使就以‘’留學生‘’的身份遊走大唐朝的大街小巷裡,身處後人再難重現的繁華盛世中。

實至名歸的“天朝上國”?大唐外交有一套,萬事盡顯大國風範

阿倍仲麻呂作為‘’留學生‘’中的佼佼者,得到了大多數唐人也難以企及的高官厚祿,在告老還鄉的時候,唐玄宗也不禁開口挽留。這些遣唐使來到中國受到了諸多優待,後來還特別為外國人準備了‘’賓貢進士‘’作為科舉考試的一種給予外國友人更加優惠的考試政策,在這種‘’人才引進‘’下唐朝各地外國面孔比比皆是,極大的促進的各種文化之間的傳播的碰撞交流,誕生出許多嶄新的文化思想,世人的精神面貌也逐漸改頭換面,洋溢位‘’天朝上國‘’的自信與從容。

3。鑑真六次東渡,玄奘萬里西行

唐朝從不在已有的成績中驕傲自滿、固步自封,而是毫不吝惜地將自己的全部文化傳播給其他國家,鑑真的六次東渡傳經便是最好的證明;同樣的,不斷學習,永遠煥發新的活力才是一個民族持之以恆發展的保證。玄奘五萬裡的取經之路,面對印度國王贈與的一百座寺院玄奘安如泰山不為所動,玄奘的取經精神,也無時無刻不彰顯著唐朝文化獨領風騷的魅力,民族的自信力油然而生。

這些不過是鑑真與玄奘自發的行為,卻充斥著唐朝在外交上潛移默化的精彩。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影響著每個人對與外界的交流,不分強弱、不論國家、也無所謂大國還是小國,凡我所需便虛心請教,凡你所需我便傾囊相授,沒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陳詞濫調,這盛世如你所願。

4。四海鹹服,萬國朝見

‘’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眾所周知伴君如伴虎,如果唐朝統治者以君王的姿態與其他國家相處,是絕無可能收到各國‘’爭相獻見‘’的地步的,只有對待家人才會有這種迫不及待的情緒伴隨其中,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統治者完全是將其他國家當作自己的親人來對待的,百千名兄弟姐妹門庭若市般來朝賀禮,‘’天朝上國‘’的名號當之無愧。

實至名歸的“天朝上國”?大唐外交有一套,萬事盡顯大國風範

5。二度繁榮的絲綢之路

隨著西突厥的戰敗,沉睡已久的絲綢之路再次被喚醒,唐朝的絲綢、瓷器以及各種先進技術傳播到海外,外來的各類動植物、礦物、書籍等新奇事物也大肆湧入,還有佛教、景教的廣泛傳入,刺激了唐朝文化的繁榮和經濟的富足,文明的發展永遠是與文明的開放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由此呈現出一片既自由開放又不斷前進的盛世圖景。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外交頂峰時期,唐朝各個統治者靈活運用的各種外交智慧,以一種開放包容友善的姿態使大唐成為當時毋庸置疑的世界中心。唐朝的外交智慧可以從戰爭外交、民族外交和外交往來三個方面進行理解。外交作為傳播政治、經濟、文化的載體,善用外交上的智慧讓大唐形象深入人心,一舉一動皆顯大國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