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社恐”鼻用噴霧劑獲批臨床 病因與遺傳、神經、環境等有關

一款用於治療社交焦慮障礙的鼻用噴霧劑臨床試驗申請獲國家藥監局批准,訊息一出,立即引發廣大網友關注。

社交焦慮障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李穎介紹,社交焦慮障礙的患者,往往是處在特定的社交情境(如演講、表演、當眾簽字等),或者廣泛的社交情境(即除了家人外,一切跟其他人打交道的場合),會覺得過分緊張、害怕,主要集中在害怕自己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害怕別人對自己進行審視並且做出一些負面的評價。這種害怕還會導致患者出現一些自主神經興奮的症狀,如臉紅、出汗,心跳加速、噁心、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出現驚恐發作的情況,讓患者想盡一切的辦法去迴避這些社交場合。

性格內向不是絕對危險因素

李穎介紹,很多研究發現,一級親屬中有患有社交焦慮的人群,患病風險與正常人群相比增加2到6倍。神經生物學很多研究提示,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在大腦的某些區域的代謝水平跟普通人是有一些差別的,如前扣帶皮層、杏仁核、紋狀體的代謝呈現出過度活化的狀態。生活事件也可能誘發社交焦慮障礙,如患者可能有過被取笑、被嘲笑、校園霸凌、家庭衝突等情況。環境發生變化也是社交焦慮障礙的一個危險因素,比如說孩子因為家長工作原因轉學、升學,特別是從高中升入大學;從學生狀態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在原來的工作崗位經過調動或者更換工作地點等。此外,存在生理缺陷的人群也容易發展出社交焦慮障礙。

“性格內向並不是社交焦慮症的絕對危險因素。”李穎介紹,在臨床當中會看到很多外向的人,也是社交焦慮症的患者。有文獻顯示,將社交焦慮障礙按照人格的量表分成三大類,其中最多的一類人群,佔大約38%的患者是外向的性格,而內向性格的社交焦慮症患者大約佔33%。

治療社交焦慮障礙在臨床當中通常採用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李穎介紹,在藥物方面,可以採用SSRI類或SNRI類抗抑鬱藥物、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物來幫助患者控制焦慮、恐懼以及自主神經亢奮的症狀。對於兒童青少年還沒有特別推薦的藥物,國內外一些指南推薦,兒童青少年治療首選心理治療。在諸多心理治療的方法當中,認知行為治療、團體的認知行為治療是循證醫學證據比較多的,尤其是認知行為治療對於消除患者的恐懼、改善社交功能、提升自信心、培養社交技能,能夠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治療效果方面,李穎介紹,治療效果首先取決於患者的依從性,再有就是患者和家屬對疾病的認識。能不能堅持持續治療、能不能不再回避等都是影響治療效果非常關鍵的因素。

發病年齡早、就醫年齡遲

中國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社交焦慮的年患病率是0。4%,終生患病率是0。6%。李穎指出,“發病年齡早、就醫年齡遲,是社交焦慮障礙的一個特別突出的流行病學特點。一些研究發現,大約75%的個體起病於8到15歲之間,80%的患者在起病之後16年之內是沒有接受治療的。”

李穎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大家對社交焦慮障礙這種疾病的認識不足、疾病識別率低,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只是有點內向,長大就會好了;對於社交場合過分焦慮的人群,很難提出來要去醫院檢查的想法,迴避是他們的一個突出特點。

社交焦慮障礙不僅會削弱患者的社交功能,還可能伴有其他精神疾病,對生活和未來的發展造成很大影響。李穎表示,社交焦慮障礙和其他精神障礙的共病風險是比較高的,如抑鬱症、其他焦慮症、網路依賴、酒精成癮等。“單純以社交焦慮症前來就診的患者也有,但並不是特別多,往往都是家人發現她要自殺了或者出現一些其他問題後才送去就醫。”因為社交焦慮症的發病年齡高發於兒童中期、青春期,這個時間節點剛好是提高學習技能、社交能力等關鍵時期,患病會大大削弱患者社會功能,對他們的學習、日後的工作和交友,甚至是未來的發展,都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李穎提醒,面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產生過度害怕或焦慮,害怕和焦慮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症狀引起別人的負性評價,為此想盡一切辦法迴避這些社交情境,或儘管勉強參與,內心卻伴隨非常強烈的害怕或焦慮,這種情況持續超過六個月,影響當事人學習、工作、家庭生活的重要功能時就需要及時就醫。“兒童青少年的患病表現往往不是特別典型,他們可能會表現出在社交場合當中哭鬧、發脾氣,或特別笨拙,如說話變少、聲音變小、不敢做決定、不敢提要求等,這種情況下家長應引起注意。”

新京報記者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