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做秤是流傳千年的老行業,想要幹好,有一個“秘訣”需要遵守

製作桿秤是一項流傳千年的老行當,可是如果想要做好這一行,就必須要遵從相關的行業規矩,不可輕易破壞了規矩,尤其是有一件事更不能做。至於這件事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做秤是流傳千年的老行業,想要幹好,有一個“秘訣”需要遵守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秤亦作“稱”,是人類日常生產生活中重要的衡器,凡是利用不等臂的衡量輕重的器具皆稱為秤,或指以看秤星計被稱物重量的提系槓秤。據考古研究表明,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一種特殊的不等臂衡器。在同時期出土的楚國王銅衡杆,其上就已經出現十等分的刻度,專家推測其應該是稱量時作為在不同部位懸掛權和重物的標誌,很可能是從等臂天平過渡到桿秤時出現的一種衡器。

做秤是流傳千年的老行業,想要幹好,有一個“秘訣”需要遵守

桿秤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在進行錢物交易時能夠很大程度地對商品的重量進行標的,繼而促成買賣的公平合理。在我國考古研究領域中,考古專家們曾在一座西漢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一件特殊的桿秤,該秤不僅儲存完好,而且其上已刻有各種特殊的規格秤砣刻度。無獨有偶,在1984年的一次考古中,專家們又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

做秤是流傳千年的老行業,想要幹好,有一個“秘訣”需要遵守

毫不誇張地說,在任何朝代,秤都是老百姓居家過日子必備的物品,也是社會誠信的象徵。桿秤的發明究竟源自於何時?它居然與一位歷史名人相關。相傳,秤的發明者是越王勾踐手下重要的謀士范蠡。范蠡是商人公認的祖師爺,他曾助越王勾踐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後隱居歸鄉經商,成為一方富商,被後世稱為“陶朱公”。相傳范蠡在做生意時,經常弄不清商品的重量而苦惱,直至後來,他創造性地發明了秤。范蠡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還使用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只要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就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更有趣的是,他為了能夠精確計算貨物重量與秤桿距離的關係,還在星斗的啟發下於秤桿上刻下標記,如此才有了現代桿秤的雛形。

做秤是流傳千年的老行業,想要幹好,有一個“秘訣”需要遵守

現代桿秤的製作,當然要較古代複雜得多,同時也更加精準,對於計量貨物的重量也能精確到克甚至是毫克。現代工匠製作桿秤時,需要對秤桿的材質嚴加要求,往往都會選用紋路細膩且木質堅硬,柞櫟木、紅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重要的是,為了保證木杆不會開裂,選後的材料還要放在乾燥處堆放兩個伏天后才能使用。準備工作做好之後,木材還要經過鑿、刨的處理,將其變成筆直且又長又細的橢圓柱體,並使用細砂布沾水將其打磨光滑。在此之後,製作者要在秤的木杆兩端包裹金屬皮,並利用相應的公式進行“定點”,為桿秤刻下準確的印記同時加以校驗。只有透過校驗的秤,才有資格進入到市場中,成為買賣公平的象徵。

做秤是流傳千年的老行業,想要幹好,有一個“秘訣”需要遵守

既然是公平買賣的媒介工具,自然也有不法商人會在秤上做手腳,以此謀取不法利益。可您可能並不知道,其實在秤上做手腳缺斤短兩者,並非是完全黑了心,有一種制秤的勾當才是真正的昧良心,該勾當就是製作水銀秤。水銀秤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就是將秤桿子鑽出一個小洞,並在洞中灌入水銀再封堵起來。據老一輩人稱,在當年老關內有一家秤店,製作秤的匠人是一位外鄉人,其制秤手藝十分高超,後來卻因經營不下去而不得不逃往外地謀生,原因就是此人曾為當地湖霸製造了一杆水銀秤,導致當地漁民被湖霸大肆盤剝。漁民們敢怒不敢言,最終將怨氣發洩到秤店,秤店被砸後,制秤匠人無奈背井離鄉出走異地。

做秤是流傳千年的老行業,想要幹好,有一個“秘訣”需要遵守

從實際來看,雖然現代人對於桿秤的使用越來越少,轉而使用更加簡便精確的電子秤,但作為商人,仍要秉承一個理念,就是“誠信經營,童叟無欺”,如此才能維護市場的穩定,更能促進社會的和諧。

參考資料:《范蠡》 李威著 黑龍江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