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級別最高縣衙按府衙規格修建康熙賜對聯被譽“三晉第一署”

迄今已有1430多年曆史的山西晉中榆次老城,是中國現存較完整的古代縣城之一,因其地處古代交通要衝,早在唐宋時期就是繁華富庶之地。榆次境內的古建築集宋、元、明、清、民國風格於一體,堪稱中國古建築的一座寶庫。來到榆次,最值得一看的古建築,是位於東大街北側的榆次縣衙。

中國級別最高縣衙按府衙規格修建康熙賜對聯被譽“三晉第一署”

縣衙,是我國地方行政機構的基層單位,它源於春秋後期。據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後,將天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裡,不論各級行政區域設定和名稱如何變化,縣一直是最穩定的行政單位,而主持縣衙的官員,也被稱為當地的“父母官”。

中國級別最高縣衙按府衙規格修建康熙賜對聯被譽“三晉第一署”

中國文物界有一個說法:“朝堂看故宮,縣衙看榆次”。始建於宋代的榆次縣衙,佔地二萬多平方米,共建有五堂二十六個院落,房舍400餘間。千百年來,榆次縣衙經過多次修葺,集中國古典建築藝術於一身,成為我國面積最大、儲存最完整、級別最高的縣級衙署。

中國級別最高縣衙按府衙規格修建康熙賜對聯被譽“三晉第一署”

中國歷史上的縣衙規制,大多為四進三堂,而榆次縣衙卻建有六進五堂。這是因為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趙光義率軍攻滅北漢後,認為晉陽(今太原晉源區)屢出“真命天子”,有“王者之氣”,於是將晉陽古城摧毀,並將州府遷到榆次,榆次縣衙也升到州府衙門的規制,被譽為“晉藩首輔”。

中國級別最高縣衙按府衙規格修建康熙賜對聯被譽“三晉第一署”

據史料記載,自春秋時期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至清末,共有近三百位知縣在榆次擔任過地方官。清光緒七年(1881年)十一月,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出任山西巡撫,他一上任便整肅吏治和財政,劾罷貪縱害民的縣官,使山西財政扭虧為盈,兩年後,張之洞被朝廷任命為兩廣總督。

中國級別最高縣衙按府衙規格修建康熙賜對聯被譽“三晉第一署”

榆次縣衙為中軸對稱的建築風格,整個建築群功能齊全、氣勢恢宏,磚雕、木雕、石雕等刻工精細、生動古樸,體現了明清時期州府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後寢”的特色。新中國成立以來,縣衙一直作為縣政府的辦公場所,得以完好儲存至今,成為封建社會縣級衙門珍貴的活標本。

中國級別最高縣衙按府衙規格修建康熙賜對聯被譽“三晉第一署”

大堂,作為縣衙的中心建築,是縣官處理政務以及舉行各種禮儀慶典和公堂審案的地方。建在一米高月臺上的榆次縣衙大堂,面闊五楹,進深三間,飛簷斗拱美輪美奐。值得一提的是,榆次縣衙大堂又被稱為“牧愛堂”,其名稱蘊含著施愛於民的仁政主張。

中國級別最高縣衙按府衙規格修建康熙賜對聯被譽“三晉第一署”

縣衙裡的楹聯也堪稱一絕,尤其是大堂門前的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上聯的核心是以百姓為天,愛民如身;下聯的核心是以勤政為己任,造福一方。這種想為百姓謀利益的民本思想,在古代非常可貴。

中國級別最高縣衙按府衙規格修建康熙賜對聯被譽“三晉第一署”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七月,康熙皇帝微服訓晉時曾到訪榆次縣衙,知縣祖良才取來聞名榆城的西瓜——“三郝瓜”獻給了康熙。康熙龍顏大悅,御筆親書了一幅“劇暑悲難渡,晴秋喜卻回”的楹聯賜給祖良才。如今這幅楹聯仍懸掛在縣衙三堂,成為榆次縣衙的“鎮衙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