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低鉀血癥的名詞解釋_治療方法

低鉀血癥的名詞解釋:

低鉀血癥(hypokalemia)是指血清鉀濃度小於3。5 mmol/L。造成低鉀血癥的主要原因可以是機體總鉀量丟失,稱為鉀缺乏(potassium depletion);也可以是鉀轉移至細胞內或體液量過多而稀釋,而機體總鉀量不缺乏。重度低鉀血癥可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需積極處理。

低鉀血癥的名詞解釋_治療方法

低鉀血癥的治療方法:

(1)原則

急性低鉀血癥多有明確的基礎病或誘發因素,尤其是醫原性因素較多,因此應以預防為主。應首先設法祛除致病因素和儘早恢復正常飲食。因為食物中含大量的鉀鹽,只要患者恢復正常飲食,並設法糾正大量鉀的丟失。在暫時不能糾正大量鉀丟失的情況下,應適當補鉀,低鉀血癥就容易預防和治療。

(2)補充量

一旦發生急性低鉀血癥,按體液電解質的比例補液即可。補鉀量(mmol)=(4。2-實測值)×體重(kg)×0。6+繼續丟失量+生理需要量。由於細胞內外鉀的交換需15 h左右才能達到平衡,因此一般第一天補充2/3,次日補充1/3,且應控制補液速度,開始較快,其後應減慢速度,使液體在24 h內比較均勻地輸入,必要時2~6 h複查一次。一般選擇氯化鉀溶液。待血K+濃度正常後,仍需補充氯化鉀溶液數日。

(3)注意事項

如前所述,給予葡萄糖補液後,因其可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同時伴隨糖原的異生作用(結合鉀),可使血清鉀濃度降低;給予生理鹽水或碳酸氫鈉補液時,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的鈉濃度均升高,啟用Na+-K+-ATP酶,使鉀轉運至細胞內,降低血鉀。因此在治療低鉀血癥時,如將鉀鹽放在5%或10%的葡萄糖溶液(糖濃度明顯高於血糖濃度)中或生理鹽水(鈉濃度高於血鈉濃度)中靜脈滴入,若輸液過快可能使血鉀濃度暫時更低。5%的糖鹽水作為常用補液則可能透過葡萄糖和Na+的雙重轉運K+的作用,使低鉀血癥惡化更明顯,故也需特別注意。在少尿、無尿的患者一般不補鉀,除非嚴重的低鉀血癥,因為無尿1日,血清鉀濃度可升高0。3 mmol/L。

(4)口服保鉀利尿劑

如安體舒通或氨苯蝶啶有助於低鉀血癥的恢復。

(5)口服ACE抑制劑 如開博通等透過抑制醛固酮的產生而保鉀。一般而言,應用ACE抑制劑對腎臟的調節作用和全身降壓作用有較大的不同,前者所需劑量顯著小於後者。保鉀利尿劑、ACE抑制劑、鉀的聯合應用是理論上最強的升高血鉀的組合,並對腎臟功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有較高的推廣價值,但需注意定期複查血鉀,以免發生高血鉀。

(6)補鉀方法

在輕度低鉀血癥患者,應以口服氯化鉀溶液為主,每日約3 g,不能口服者可給予靜脈應用相同的劑量。在中度低鉀血癥患者,應同時給予口服和靜脈應用,每日約6 g。在重度患者,應同時給予氯化鉀和穀氨酸鉀,約9 g/日。若血清K+濃度在正常低限水平(3。5~4。0 mmol/L),而動態隨訪呈下降趨勢時,常意味著機體鉀的缺乏,特別是在老年人或使用洋地黃治療的患者,必須補鉀。

(7)重症低鉀血癥的治療

我們的治療經驗是用10%氯化鉀15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靜脈點滴,每日1000~1500 ml;31。5%的穀氨酸鉀20~4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每日500~1000 ml;每日口服氯化鉀30~40 ml,分3~4次口服,2 h左右複查血鉀1次,每次升高0。1~0。3 mmol/L,直至正常。需要嚴格控制入液量的患者可選擇深靜脈置管,提高濃度,減少入水量,使用微泵。若血K+濃度持續不升、甚至降低,也需選擇靜脈留置導管,增加補鉀濃度,並進行心電圖監測。該類患者還需同時應用保鉀利尿劑、ACE抑制劑,避免Na+的輸入或攝入,避免大量葡萄糖、氨基酸和胰島素的同時應用。

低鉀血癥的防治原則:

強調以預防為主,在治療原發病和糾正誘發因素的同時,控制Na+的攝入和輸入,增加K+的補充,避免鹼中毒和血糖的下降速度過快,1~2 d複查一次電解質、血糖和肝腎功能。一旦出現低鉀血癥和高鈉血癥,應儘可能停止一切Na+的攝入和輸入,包括胃腸道的攝入和碳酸氫鈉的輸入;繼續增加K+的補充。該種情況的出現常常是病情危重的標誌,應加強監護和治療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