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程參長安干謁,這是唐代文人的晉身之路,也成就了大唐詩文冠華夏

長安十二時辰裡面,程參帶著自己的詩句到長安干謁,想透過官員們的舉薦,進入官場一展抱負。看上去似乎和現代“走後門”有點類似,其實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干謁在唐代是文人們主要晉身通道之一,重要性甚至超過科舉。也正因為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大唐詩文冠華夏的現象。

程參長安干謁,這是唐代文人的晉身之路,也成就了大唐詩文冠華夏

唐朝初年,官員的主要來源是隨李淵家族打天下的功臣,以及他們舉薦的各類優秀人士。而科舉制還很不完善,李淵在位時,每年科舉取仕不過五、六人。李世民時,也不過十幾個人。直到武則天主政時,舉人的數量開始增加較快,一年可達50多人。武則天對科舉這麼重視,原因也是出於削弱勳貴們的權力,平衡朝政。客觀上促進了寒門文人的出仕,擴大的唐朝的統治基礎。

程參長安干謁,這是唐代文人的晉身之路,也成就了大唐詩文冠華夏

唐朝初年,干謁取仕是有資格官員的主要工作任務之一,與科舉有關的,以及一定級別以上的官員,都要不停地為國選材,向朝廷輸送有用之材。所以干謁絕不是走後門,官員們不舉薦賢士才是失職。我們熟悉的很多詩人都曾干謁,王勃、駱賓王、王昌齡等等。當時,文人們干謁都是以天下公心為準則,而不是阿諛舉薦者。所以文人們也沒有多少心理負擔,干謁文往往都是公開的。

程參長安干謁,這是唐代文人的晉身之路,也成就了大唐詩文冠華夏

正是這樣的社會氛圍,文人們的干謁,經常以表現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高尚情操為榮,看上去有點自吹自擂,實際上卻是有必要的。就像現代的面試,你太謙虛了,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面試官怎麼敢錄用你。文人們無功無經驗,再不表現一下自己的偉大志向,還如何得到別人認可?

程參長安干謁,這是唐代文人的晉身之路,也成就了大唐詩文冠華夏

從舉薦者角度來看,志向遠大者才有積極上進的動力,都如李斯般只想做米倉里老鼠的人,舉薦上去顯然會被人笑話的,除非大家都認可這人真有本事。而有才華的人,雖然沒有實際工作經驗,但智商高,學東西也快,只要肯踏踏實實幹下去,脫穎而出並不是難事。

程參長安干謁,這是唐代文人的晉身之路,也成就了大唐詩文冠華夏

氣勢磅礴的唐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這種社會氣氛所造就的,文人們身在鄉野,卻心懷天下,敢於指點江山。在科舉考試中,文人們也常常自比周公、張良、諸葛,期望一登科便能輔助帝王成就一番大事業,對基層工作不感興趣。李白詩文冠天下,能讓高力士為其脫靴,卻始終無法參予朝政,一展濟世之理想,也算是文人們的悲哀。

程參長安干謁,這是唐代文人的晉身之路,也成就了大唐詩文冠華夏

舉薦者也不能只注重文人的才華,道德品質也很重要。被舉薦者如果犯罪,舉薦者也是要承擔相應的責罰。名臣魏徵就因為舉薦的人犯下大罪,被認定為朋黨而被牽連,連墓碑都被李世民給砸了。真可謂,舉薦有風險,用權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