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宿州市博物館藏有漢代銅鍅,裡面裝著液體,破解清酒起源之“謎”

在宿州市博物館中,陳列著一件漢代銅鍅,鍅裡存放著不少神秘的液體。經過考古專家們的檢查,發現銅鍅裡的液體居然是一種特殊的清酒。這事說來奇怪,但詭異的背後,必然有其原因。

宿州市博物館藏有漢代銅鍅,裡面裝著液體,破解清酒起源之“謎”

宿州市博物館,位於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通濟一路8號,是宿州市內的一座地方性綜合博物館,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宿州市博物館的建築風格充分吸納了漢文化元素,它莊重古樸,具有漢代建築風格的造型,令人感到無比震撼。該館於2010年10月建成開放,佔地50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收藏文物數千件,為民眾展示漢代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宿州市博物館藏有漢代銅鍅,裡面裝著液體,破解清酒起源之“謎”

在宿州市博物館的秦漢雄風展廳中,陳列著一件特殊的器物,它就是一件漢代銅鍅。漢代銅鍅整體高44釐米、口徑12。2釐米、腹徑22。3釐米。據博物館館員介紹稱,該銅鍅是公安機關在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打擊盜墓犯罪時追繳的文物,其出土具體資訊暫且不詳。銅鍅究竟是什麼?許慎《說文解字》中提到:“鍅,方鍾也。”,它是一種可以盛酒或糧食的容器,整體為方形、鼓腹、有蓋,最早盛行於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

宿州市博物館藏有漢代銅鍅,裡面裝著液體,破解清酒起源之“謎”

宿州市博物館內的銅鍅,絕非一般意義上的普通文物,它的奇特之處絕非在於銅鍅本身的造型,而是鍅內盛放的不明液體。自銅鍅被追回之後,考古專家們一直在研究鍅內液體的成分,但由於技術限制的原因,導致進度遲遲未能推進,這也成為了專家們的遺憾。

至2017年7月10日,宿州市博物館、安徽徽博文物修復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國科技大學文物保護科學基礎研究中心等幾家機構,聯合開展了一次對宿州市博物館漢代銅鍅液體殘留物的研究工作。考古專家們利用先進科技探測裝置,對銅鍅進行了仔細的觀察,並順利發現銅鍅口和蓋處存在大量綠鏽硬結物與泥土。為了更好地清除掉汙垢與泥土,專家們採用潔牙機與刀片混合使用的方式,將鍅口與鍅蓋之間的縫隙撬開,並從中發現神秘液體5升左右。

宿州市博物館藏有漢代銅鍅,裡面裝著液體,破解清酒起源之“謎”

銅鍅內的液體呈混濁狀,液體記憶體在大量泥土,但液體本身無其他異味,反倒是揮發出一陣陣酒香。專家對鍅內液體進行了取樣,並第一時間送至檢測中心進行化驗鑑定。

經過紅外光譜測定發現,漢代銅鍅內的液體中,存在大量葡萄糖酸、蘋果酸,它們都酒中含有的不易揮發的有機酸,與此同時,液體中甘露醇的含量也不少,它是一種特殊的高階醇,既可以使酒的口感更加醇厚,也可以讓其揮發出特殊的香味。值得一提的是,在銅鍅液體中並未檢測到乙醇等易揮發性成分,因此根據當時的釀酒技術來看,它應該是一種由餅曲釀製的清酒。

宿州市博物館藏有漢代銅鍅,裡面裝著液體,破解清酒起源之“謎”

清酒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酒品之一,它被稱作是“上等酒”,與“濁酒”完全對立。清酒釀造採用的原料為稻與黍,而濁酒卻多以雜糧為原料進行釀造。李白曾在《行路難》中提到“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證明了古人視清酒為“君子”的說法。清酒與濁酒釀造工藝雖相同,但呈現的品質與口感卻有天壤之別。

毫無疑問,漢代銅鍅內清酒的確定,不僅讓我們見識到了漢代時期清酒的品質,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最準確的清酒成分資料,為我國考古界研究古酒的成分與製作工藝,提供了十分詳實的資料。

宿州市博物館藏有漢代銅鍅,裡面裝著液體,破解清酒起源之“謎”

中國曆來是酒的國度,沒有酒,便不會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豪邁,更不會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慨嘆。酒是人類探索世界文明的一個階梯,酒文化更是值得我們傳承的優秀文化。

參考資料:《不一樣的酒文化》 黃美靜著 廣西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