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武志紅:渴望被看見,就是渴望愛

文/學乃身之寶

先來看一個寓言故事。

猶太教有個規定,安息日誰都不能從事任何娛樂活動,但一個喜歡打高爾夫,且水平一般的老人在某個安息日去了球場,結果被天使發現後彙報給上帝,上帝非常生氣,於是想出一個“特別”的方法來懲罰老人。

上帝既沒有讓老人面前的高爾夫球場消失以阻止老人打球,也沒有讓老人失去打高爾夫球的技能,而是讓他瞬間球技飆升,堪比世界最頂尖的高爾夫球員。

老人驚喜不已,感覺自己有了超能力,但一轉念,老人又陷入深深的孤獨感之中,因為在安息日,自己有再高超的球技也不能和他人分享。

上帝用“一個人無法與他人分享或宣洩自己的情緒”作為一種懲罰手段,確實很“特別”。

這則寓言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很難有人能夠徹底保守住秘密,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特別在親密關係中,“看見”,就意味著愛。

正如武志紅老師說的:“人都希望被看見,這和自戀需求一樣,是一種極為根本的需求”。

今天的文章,我就從關係的角度來說說,一個內心孤獨的人該如何構建深度關係。

武志紅:渴望被看見,就是渴望愛

1。希望被看見,是人的根本需求

上述的寓言故事,上帝用“不能說出的秘密”來懲罰老人,可謂最大的懲罰。因為誰都希望被看見,那是人的根本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絕對孤獨”這件事。

有人可能會說,自己會享受孤獨,可以沉浸在孤獨中,在孤獨中沉思,在孤獨中汲取力量和成長,但我想說的是,他們一定會渴望把自己在孤獨中的一切說給別人聽,享受孤獨只是一個片段而已。

孤獨和獨處是不同的。能夠獨處的人,哪怕身邊沒人,內心也是和外界有連結的;孤獨的人,一直會渴望連結,其實就是渴望被看見。

就像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從小被家人忽視,特別是爸爸,她渴望爸爸像愛妹妹一樣愛自己,學做鬼臉逗爸爸開心,以讓爸爸“看見”自己。成人的她一樣渴望著愛,但從小缺愛的她,讓她愛的卑微、失去自我,最後也沒得到真愛,過完被人嫌棄的一生。

武志紅:渴望被看見,就是渴望愛

當一個人從來沒有被看見時,ta的感受就像不存在一樣,進而覺得ta這個人不存在,這是對人的深層次否定。

松子在影片最後寫出“生而為人,對不起”這七個死,就是對自己的終極否定。

可見,太孤單的人,更多的是愛而不得。

2。渴望被看見,就是渴望著愛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足夠好的媽媽”,是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 溫尼科特提出的,國內心理學者曾奇峰老師將其理解為“60分媽媽”,意思是媽媽能為嬰兒提供一個基本被滿足、基本可控制的養育環境就可以了。

但在武老師看來,“60分媽媽”這個譯法不能準確傳遞出溫尼克特要表達的含義,因為他還提到,在嬰兒初期,“足夠好的媽媽”還有一個特質叫做“原始母愛貫注”。

原始母愛貫注,指的是在嬰兒與母親關係的發展階段中,“足夠好的媽媽”給嬰兒充分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母親依據她的孩子需要的變化適應和改變,但在孩子的依賴性增加時要逐漸地減少。母親的全神貫注,是緊隨著她的孩子的需要,要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樣。

也就是說,母親和嬰兒似乎有心靈感應一般,有時可以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進而可以及時迴應嬰兒。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就是時刻被人“看見”,被人愛著的。

武志紅:渴望被看見,就是渴望愛

但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母親太少,能做到“60分媽媽”的母親也不是很多。

就像《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說的:“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這說明,很多父母做不到時刻“看見”孩子,甚至會忽視孩子,進而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傷害。

武志紅:渴望被看見,就是渴望愛

3。孤獨的隱形人,渴望自己被看見

武老師說:“我們都希望有一雙愛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一舉一動。”

就像寓言中的老人,特別渴望和人分享自己的喜悅心情,那些從小被忽視的孩子,更加渴望有人“看見”自己,因為“看見”,意味著愛。

就像電影《孔雀》中的弟弟,自稱“沉默得像個影子”的孩子,就是一直被父母忽視,又沒有姐姐的勇敢和特立獨行,於是變得自卑、懦弱和愛慕虛榮。

武志紅:渴望被看見,就是渴望愛

當“傻傻”的哥哥給他送傘時,被同學嘲笑後,他都沒有膽量承認那是自己的哥哥,自卑心理導致的懦弱,讓他走進虛榮的世界。

而這個孤獨的隱形人的內心也變得扭曲,甚至因哥哥送傘時被打一事而罰跪心起邪念,買來老鼠藥想結束哥哥的生命。雖然他沒有得逞,但我們看到了他內心的冷漠。

後來,他帶著離異的女人回到家中,虛榮心讓他走到甘心吃軟飯的地步,這時的他,已經完全不在乎他人的評價,內心已經喪失了對生活的希望。

可見,一直被忽視、很少得到認可的孩子,即使到了成人,其內心很可能也是孤獨的、脆弱的,甚至是冷漠的。

當然,影片中的“弟弟”有這樣的結局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家庭氛圍有關,但作為成人,更多的是需要自我教育。

也就是說,孤獨的成人,可以在關係中得到自己渴望的愛。

4。孤獨的隱形人,需要在關係中療愈

愛,一定是在關係中獲得。

就像那些被“足夠好的媽媽”撫育的孩子,就可以在媽媽的呵護下被及時迴應,這時的“迴應”就是“看見”,就是愛。

而那些孤獨的隱形人,就需要一段深度關係。

武老師認為,隱形人,意味著在關係中總是隱藏自己,因此沒有存在感。同時,因為碰觸不到自己,也沒辦法去觸碰別人。所以,會有可怕的孤獨。

電影《孔雀》中的“弟弟”因為無法正視自己那顆自卑的心,一直隱藏自己,於是變得虛偽,愛慕虛榮,生怕被人看不起,但這樣的想法不僅束縛著自己,也讓他人不敢接近,進而變得越來越封閉和孤獨。可惜的是,他終究沒能超越自卑,超越自我,活在那個孤獨的世界中。

武志紅:渴望被看見,就是渴望愛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如果也感覺孤獨,那就努力去構建關係,在深度關係中療愈自己。

首先,大膽展現出自己的渴望。

當然,在這個展現真實自己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傷,但如果我們不去和外界的人和事有連結,不活在關係中,就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愛。比如,我們可以找到自己喜愛的事情,專心投入去做;找到自己喜歡的人,真心去愛等等。

其次,好好用心去體驗身邊的一切。

羅傑斯說,“我”就是一切體驗的總和。

我們只有參與到自己的生命體驗中,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以避免活在他人的意志或期待中。

為別人而活,並不能和外界建立深度關係。比如,我們可以和家人或朋友多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體驗,這樣會提升親密關係的質量。

再次,勇於接受進入關係後自戀的破損。

人都是自戀的,進入關係後,很容易受損,因為會受傷,包括被朋友欺騙、被家人傷害等等,所以很多人選擇獨處。

他們認為,獨處時,一切都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可以很好地滿足自己的自戀。

當然,有時的獨處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但沒有“關係”,生命就沒有展開。

就像武老師說的:“獨處再好,生命也是缺乏色彩的。”

總之,我們要在關係中去療愈自己那顆孤獨、被忽視的心,即使“傷痕累累也在所不惜”(當然最好構建滋養性的關係),因為傷口,是光可以照進來的地方。

光,就是“看見”,就是愛。

武志紅:渴望被看見,就是渴望愛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