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我是如何運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取得孩子信任的?

共情,說得高大上一點,是同理心、移情。指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體會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的意圖,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通俗一點兒說,就是俗話“將心比心”。

共情現在也是育兒中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對很多家長來說並不陌生,可是為什麼很難做到呢?或者,家長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在共情了,孩子卻一點都不買賬,甚至可能行為上更變本加厲?

我是如何運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取得孩子信任的?

去年暑假的一個週末,如寶和鬧寶以及她們的小夥伴賢寶去農場菜地給菜澆水、鋤草,順便採摘成熟的蔬菜。那一天,三個小夥伴約好要在田間地頭泡泡麵吃,所以我帶了3L熱水,常溫飲用水只帶了3瓶礦泉水,一瓶600ML。

7月底的天又曬又熱,礦泉水午餐前就被她們喝完,我渴的嘴唇發乾,焦急地等待熱水涼涼。看到賢寶1L裝水瓶裡的常溫水還是滿的,嘗試著跟他商量,可不可以分享我一部分常溫水,等水涼涼了再還給他,我實在太渴了,希望他能幫助我。

賢寶沒說同意也沒答應,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就分享水這個話題一個接一個“為什麼”砸向我。賢媽打斷我們的交流,要求賢寶分享水給我,對他說不分享下次就沒人喜歡跟你一起玩兒。賢寶沒理媽媽,拿著小鋤頭去挖坑“修水利”。

我是如何運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取得孩子信任的?

獨自挖坑的賢寶。圖/行且思 攝

賢媽見賢寶離開,水卻留在桌上。她未經賢寶同意,將賢寶的水倒進我瓶子裡一部分,再用熱水給賢寶加滿,開啟瓶蓋涼著。等賢寶回到桌邊喝水時,他想都沒想端起加了熱水的瓶子就大口喝起來,喝了一口就哇哇大哭,邊哭邊喊水太燙了。

賢媽認為賢寶哭是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水,一直強調水不燙,給賢寶講出門在外大家一起玩兒,就應該相互幫助,有困難需要一起解決,不能只顧著自己……媽媽說一句,賢寶就懟一句“你沒經過我的同意!”母子兩就這樣牛唇不對馬嘴的爭吵不休。

我是如何運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取得孩子信任的?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我也曾這樣對待過如寶和鬧寶,當孩子有情緒時,儘管我很想和她們的情緒連線,可心中總是記掛著要去“糾正”她們的行為,一心兩用的情況下,常常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說教、講道理。

講道理,聽上去比打罵好多了,可為什麼還是難以和孩子建立連線呢?

首先,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中時,大腦處於非整合狀態,負責思考的部分已經無法有效進行工作。這時,父母說道理,孩子往往很難聽進去,即使聽到了,也很難理解和消化,更別說心悅誠服地執行。

其次,在講道理時,家長和孩子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因此,一旦開啟說教模式,再有道理的言語也變得乏味,難以接受,更容易讓孩子覺得“你根本不理解我”,激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

我是如何運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取得孩子信任的?

因此,一旦覺察到家長開始說教,有些孩子會爆發更多的負面情緒,衝家長髮火,如賢寶;有些則自動關閉了聽覺通道,讓自己好受一點,如寶偏向這一類;最糟糕的是,有些甚至需要隔離自己的感受,才能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

如果這樣的情形重複發生,慢慢地就會變成一種自動化的反應模式。

習慣於隔離自己感受的孩子,成年後會特別漠然,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情緒反應都會失去覺察;而對講道理有逆反情緒的孩子,成人後會特別喜歡反駁別人。不管多麼中肯的道理,總能找出其中的漏洞和別人理論,這已經不是為了真理而辯。他們的潛臺詞,其實只是那個小時候在心底環繞了很久卻沒能發出的聲音:“你不能制服我”。

因此,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家長一開始講道理,無意中就切斷了與孩子連線的橋樑。

我是如何運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取得孩子信任的?

賢寶和媽媽之間的戰爭因為我的一口而起,看著他們這麼沒完沒了的爭吵,既消耗大人也消耗孩子,問題還沒得到妥善解決,下回若遇到同樣問題,肯定還會以同樣方式解決,爭吵毫無意義。

同時作為旁觀者總比當局者情緒穩定些、頭腦清醒些。把賢媽拉到一邊讓她先自我調整,冷靜一些,賢寶我試著去安撫,請她不要打斷我跟賢寶的交流,在我安撫賢寶時,也不要發表自己的任何觀點。

我是如何運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取得孩子信任的?

我問賢寶,嘴唇是不是被燙得很疼,賢寶眼湧出淚,咬著下唇看著我點頭。我拿出水果袋子裡的冰袋舉起問他:“冰袋雖然已經化了,但還是冰冰涼的,用它敷敷嘴唇可以嗎?”賢寶說可以,用田間灌溉的自來水洗乾淨遞給賢寶讓他冷敷。

孩子其實很容易滿足,賢寶剛剛還跟只鬥雞似的,但當有人有同理心,稍微與他建立情感連結,情緒馬上就來個大轉變。他一邊冷敷一邊問我:“如寶媽媽,你不是帶了冰袋嗎?為什麼不用冰袋冰熱水呢?”我說:“對啊,我怎麼就沒想到呢?謝謝你提出這麼管用的建議!”

我是如何運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取得孩子信任的?

得到肯定的賢寶情緒逐漸放鬆穩定下來,嘴唇也不冷敷了,研究怎麼用冰袋快速給熱水降溫。我開啟水果讓他吃,看到他接納了我,先向他道歉:“我沒經過你的同意喝了你的水,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對不起!”賢寶接受了我的道歉,情緒卻又激動起來,說:“媽媽也有錯,她沒經過我的同意!”

我說:“是的,我也看到了,媽媽至少有三點錯誤:第一,她沒經過你的同意把你的水分享給我;第二,在你的水瓶里加了熱水後,應該告訴你,這樣你才不會被燙著;第三,當你被燙著後,她應該聽你說,瞭解你的內心真實想法,而不是跟你講道理。”我邊說賢寶邊猛烈地點頭表示贊同。

賢媽在我們不遠處樹蔭下自我反省,聽到我與賢寶的談話,走過來蹲在賢寶身前,認真地跟他道了歉,母子兩擁抱握手言和。看了全程一直沒說話的如寶和鬧寶悄悄向我豎起大拇指。

我是如何運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取得孩子信任的?

午餐時我問賢寶:“其實你並不是不願意分享水給我,而是要經過你的同意,對嗎?”賢寶說:“當然了,水是我的,你要想喝,必須經過我同意才能喝,我不同意你就不能喝。”我說:“好的,我瞭解了,下次我一定經過你的同意。不過呢,今天還是要感謝你願意把水分享給我,謝謝你!”

賢寶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不客氣,我繼續詢問他嘴唇還疼不疼?他拿起自己的水放到我面前說:“不疼了,你要是還渴,我這裡有水,我同意你喝了!”孩子很難溝通很難帶嗎?如果難,那一定是我們的方法用錯了!需要我們自己先成長!

我是如何運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取得孩子信任的?

盧梭曾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脾氣少一些,道理少講些,接納孩子的情緒,充分理解孩子的心事,並把這種理解以關切、溫暖、尊重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在自己心裡和父母眼裡都有存在的理由。

有人說共情是“開啟孩子心靈之門的金鑰匙”,我以為,這是非常貼切的。願天下父母,都有能力擁有這樣一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