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特殊兒童學前8項認知能力訓練,一項都不能少

學前特殊兒童認知能力訓練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數字認知、圖形認知、序列認知、異類鑑別、同類匹配,共八項內容。

特殊兒童學前8項認知能力訓練,一項都不能少

認知是透過動作和語言活動及行為來表現的,認知的外在表現必須採取動作或語言輸出的形式,所以特殊兒童的認知訓練大部分時候是透過動作操作來完成的。

認知活動最初的獲得是透過感官知覺而獲得的,所以豐富兒童的感官是認知活動的主要方法。

我們對學前兒童進行認知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讓兒童更好的認識世界,獲得基本生活技能,進而更好的融入社會,所以學前兒童的認知訓練應圍繞生活而展開。

認知訓練活動的開展要綜合能力目標和生活目標共同制定,具體到學前特殊兒童的認知訓練中,日常的開展內容的有以下幾項。

模仿與指令

這是兒童學習的基礎,兒童的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為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模仿。

目的:

視聽知覺的發展、注意力的訓練、配合能力、協調能力。

內容:

粗大動作模仿—精細動作模仿—簡單操作模仿—複雜操作模仿。

配對與分類

區別物體的異同是學習能力的基礎,而對兒童進行配對能力的訓練,目的就在於提高他們區別物體異同的能力和對事物進行分類的能力。

目的:

視覺辨別、感知範圍、集中注意、歸納能力、思維能力。

內容:

物物配對—物圖配對—圖圖配對—書面泛化。

區分和比較

兒童透過對物品的觀察從而進行區分和比較,促進其感知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維推理能力的發展,對數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為學習數學奠定基礎。

目的:

感知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

內容:

大小、多少、高矮、長短等。

順序和排列

依照順序來操作,或透過操作來完成根據某一標準進行的排列活動。

目的:

感知能力、區分比較、順序工作、推理能力、邏輯思維。

內容:

左右上下之序、大小高矮長短等之排列、事物發展順序之排列等。

物品和功用

我們首先要讓孩子瞭解的就是孩子經常使用或者經常見到的物品。

在明白“是什麼”之後,我們要知道“做什麼用”“怎麼用”,為進一步發展生活技能奠定基礎。

目的:

物品認識、記憶再現、經驗反饋。

內容:

認識—模仿使用—生活應用(衣、食、住、行類物品)。

物品歸類

類別概念是兒童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的集中體現,分類操作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重要促進手段。

特別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分類訓練必須從兒童所熟知的物品開始。

目的:

概括能力、邏輯思維、推理泛化。

內容:

食品類、服裝類、動物類、日常用品  類、交通工具類等。

命名

進行理解物體名稱的訓練,有助於他們懂得關於物體和動作的名稱,並進而為進行表達物體名稱的訓練打下基礎。

在理解物體名稱的訓練中,應該首先選擇孩子熟悉的物體來開始訓練。

目的:

動作與詞語理解、語言的表達、認知拓展。

內容:

常見物品的指認—名稱仿說—命名錶達(水果蔬菜、日常用品、動物、交通工具等)。

認識顏色

大部分時候兒童是透過顏色、形狀、大小來區分周圍的物品的,顏色是三種屬性中最容易辨認的一種,兒童很容易就能學會利用顏色來對物體進行分類。

通常我們讓學前的孩子首先認識三原色,其對視覺刺激強度較大。

在進行顏色認知訓練是一般是從配對歸類的方式開始的,因為兒童的視覺感受和分辨顏色的能力早於聽懂和說出顏色名稱的能力。

特殊兒童學前8項認知能力訓練,一項都不能少

目的:

視覺敏銳、視覺辨別、概念的理解、再認與遷移。

內容:

紅、黃、藍、綠、黑、白等。

認識形狀

形狀知覺是視覺、動覺和觸覺協同活動的結果,在形狀知覺方面,特殊兒童的視覺經驗和視覺辨別能力不足是其不能準確認知形狀的關鍵,在進行形狀認識訓練時要透過多種感官共同完成。

目的:

觸覺感知、視覺辨別、觀察能力、手眼協調。

內容:

圓形、方形、三角形等。

對人物的認識

認識“我”、認識家人、認識身邊的人、認識職業人物,擴充套件對人物的認識,瞭解生活環境,豐富社會經驗。

內容:

認識五官、自我認知、物品所屬、職業人物與職業物品的認識。

對地點的認識

認識家庭、認識學校、認識社群,瞭解生活環境,培養社會技能。

內容:

我的家、我的學校、我的小區。

數學

兒童處在邏輯思維和數概念初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

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對發展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具有特殊的作用。

目的:

比較、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判斷和推理。

內容:

口頭數數、給物說數、按物取數、掌握數概念、數的簡單運算。

認知訓練不是一個領域的開發,不是一個概念的瞭解,認知的學習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過程。

認知訓練不是一朝一暮的發展,更不是一招一式的學習,特殊兒童的認知學習需要長久地堅持。

特殊兒童學前8項認知能力訓練,一項都不能少

廣州天使兒童醫院

健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