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晶片荒之後的電池荒:比亞迪有機會重做電池老大?

晶片荒之後的電池荒:比亞迪有機會重做電池老大?

汽車界的晶片荒,從目前來看,已經開始出現拐點,如行業預期的那樣,在2021年Q3開始慢慢回暖。雖然,還有很多熱銷的車根本沒有現車需要訂車,然後等1-2個月才能提車,雖然那些熱銷的車,之前優惠2-3萬,現在優惠減半。但,汽車行業、汽車消費者、晶片產業已經開始對此習慣並給出解決方案。第四季度開始,預計體系強大的頭部企業,會開始回到正軌。

晶片荒,影響的是:你我買車是否像之前那麼便宜、要不要等,車企銷量目標KPI到底能不能完成以及營收的多少。

但,接下來晶片荒之後如今行業裡爆出的“電池荒”,影響要比晶片荒更大,甚至一定程度上堪比改變了幾次汽車行業發展軌跡的“石油危機”。

電池荒:材料荒比晶片荒,更可怕

晶片荒之後的電池荒:比亞迪有機會重做電池老大?

有結構給出相應的測算資料,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將面臨“售罄”風險,實際上,這在幾年前已有過相應的預警。

近幾年,相信關注電動車的人會頻繁聽說過一個詞“無鈷電池”“電池去鈷化”,作為動力電池中的一種高成本組成材料,因為鈷的開採量受限,同時因為新能源汽車市場越來預熱,預期和需求都越來越高,鈷的成本價格也在不斷攀升。最終,動力電池領域開啟了“去鈷化”的路程,但不同於鈷,鋰在目前的動力電池中,幾乎具備不可替代性。

媒體經常引用的一個段落叫:

201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對全世界發出警告:鋰資源的重要性不亞於石油等戰略性資源,一旦鋰資源開採出現瓶頸,可能會跟石油一樣成為戰爭的導火索。

晶片荒之後的電池荒:比亞迪有機會重做電池老大?

在目前的動力電池等相關能源形式之中,鋰確實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同石油作為燃油車的動力源一樣,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中,必須含鋰,且比例不低,換言之,如果鋰發生一系列的問題,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可能會轉換路線變道,甚至是停滯。熟悉石油危機的人一定知道,正因為第一次石油危機,讓傳統大排量汽車快速破百,正因為第二次石油危機,讓豐田、本田、日產等品牌快速上位,也正因為之後的相關危機,很多車企埋下了油電混動、插電混動以及純電動的發展脈絡。

汽車歷史上有太多類似的案例,比如福特發明了汽車流水線生產方式之後,讓汽車快速民用普及,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輪胎和橡膠的需求猛增,與全球橡膠價格的連續上漲。如今的鋰,甚至擁有“白色石油”這種綽號。

晶片荒之後的電池荒:比亞迪有機會重做電池老大?

隨著目前全球電動車產業的跳躍式上升發展:大眾將產品重心轉移至新能源車、奧迪等宣佈停止內燃機研發、沃爾沃等選擇在xx年成為純電動車型品牌,以及特斯拉的市值跳躍/豐田-寶馬等傳統企業市值停滯不前,一切的一切都在意味著一件事,電動車產業發展的越快,對於鋰的需求就越大,但鋰的開採/提取等相關行業與技術,可沒有電動車產業發展的那麼快。

全球對鋰的需求,從早期的手機(碳酸鋰10克以內)膝上型電腦,再到新能源汽車,需求直接擴大了1000倍以上,並且那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初期。

眼前的電池荒,歸結起來核心問題在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太快而原有配套無法跟上,所以導致一系列車企在寧德時代等電池供應商門前徘徊/等待,誰手裡的錢更多誰就可以包下更多的生產線產能。

但,日後的電池荒,本質上是資源的重新分配權,誰能掌握儘可能低的成本/資源,誰就能有對全球的相應定價權。

作為證明,如今的案例同時存在於企業與國家層面。企業層面,目前的全球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即將釋出那鈉電池,就是在尋求一定程度上擺脫對鋰的需求,將手中的鋰儘可能的實現儲能業務-電池業務的合理分配。當然,鈉在迴圈次數、儲能能力等方面距離鋰還有很大的先天差距,寧德時代的鈉電池要打個問號。

晶片荒之後的電池荒:比亞迪有機會重做電池老大?

同時,全球多個國家正在爭搶鋰資源,包含中國、俄羅斯、美國等。我國生產了全球過半的鋰電池,是全球最大的鋰消費國,但鋰資源主要依賴於從澳大利亞和南美的進口。

下一個話題,如果電池荒發生,車企的生與死

分析這個話題,從不同的企業戰略與體量,能找到相應答案。

先是動力電池行業角度,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之間,誰來承壓?

從2017年的行業相關消耗量公開資料來看,動力電池以每Gwh作為同一標準進行測算,磷酸鐵鋰電池需消耗549噸碳酸鋰+356噸氫氧化鋰;三元NCM電池需消耗710噸碳酸鋰+461噸氫氧化鋰;三元NCA電池需消耗679噸碳酸鋰+441噸氫氧化鋰。

將氫氧化鋰的數字按比例調整至統一後對比,三元NCM電池每Gwh對碳酸鋰的消耗量明顯高於磷酸鐵鋰,對碳酸鋰的消耗量,三元鋰電池約比磷酸鐵鋰電池高10%。而這意味著,三元鋰電池在如今的局勢之下會明顯承壓,磷酸鐵鋰電池所受的影響較小。

晶片荒之後的電池荒:比亞迪有機會重做電池老大?

以這樣的結論套用到大家比較好理解的例子則是,手裡握著巨量未消化訂單以及簽約的寧德時代,從優勢快速轉為劣勢,如果鋰行業遭遇一定的變數,寧德時代的成本會大幅提高,從這個角度也能比較好的解釋,它為什麼要在2021年突然放出鈉電池的相關訊息。同時,這則是對比亞迪的利好,因為技術路線偏重的不同。

對於全球動力電池產業而言,如果鋰資源發生比較大的變動,比亞迪預計會收穫一個比較明顯的利好,但利好有多大,以及它能否重回電池頭名的位置,一切都不好說。

車企層面,現在承壓的企業名單很清晰:誰更激進、誰的體系能力更差、誰的技術能力更貼合高鋰需求、誰手握的待交付訂單更多,都有可能給企業自身造成壓力,甚至是困難。

比如,目前計劃十分激進的大眾汽車,在率先佈局進行電氣化的轉型,截止目前,2021年已向中國市場投放4款純電動SUV,再加上年底的ID。3將總計5款,儘管市場銷量平平,但大眾全球的計劃均是“先辦了再說”。本質上,大眾未來的局勢不好預估,因為一旦動力電池出現電池荒,即便它與國軒高科完成了相應的繫結,也只是解決一定的問題。而豐田、本田、日產等老對手,則還是選擇過度,意味著不會有特別大的衝擊。當然,大眾的事情看運氣。

另外,沃爾沃也一定程度上面臨較大壓力,不過背後有著吉利,相對的玩法較多。

晶片荒之後的電池荒:比亞迪有機會重做電池老大?

新勢力板塊,預計會是壓力最大的區域。從特斯拉最近的舉動來看,一方面在進一步與掌握資源的相關公司進行簽約-如鎳資源,一方面在透過4680電池實現動力電池成本的進一步分攤(中國特斯拉目前仍以磷酸鐵鋰為主,尚未有4680引入的新訊息)。在積壓大量訂單之後,如遭遇進一步的電池荒,再加上它善變的性格,接下來的局勢十分不好說。

新勢力中另一家壓力較大的企業,是和特斯拉同樣善變的理想。目前的理想,正在進行從單一增程向純電動車型的技術轉化,產品尚未真正落地的前提下,如遭遇電池荒,則面臨和特斯拉一樣的局面。

市場中還有一系列值得分析的企業,不過相對意義不如上述幾家那麼大。

寫在最後:

要記住這類新變化的背後,往往最終結果是,大洗牌、重新調整。

美系車的衰落與日系車的快速崛起,因為第一次石油危機;

日系車逐漸在全球佔領市場,併成功從歐系車手中分走一大塊份額,因為第二次石油危機;

眼前的電池荒,會否發生,只能由時間來回答。但是,一旦發生,程度又比較劇烈,特斯拉還能站在銷量榜首嗎?未必。合資品牌和推進電動車策略的豪華品牌們還能像之前一樣,在市場中呼風喚雨嗎?也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