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消夏避暑,古代貴族有3大措施,百姓也有4種方式,充滿智慧

生活在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中的我們,總是在凜冽的寒風中期盼著夏天,可是真的到了炎熱的夏天,人們就要想法設法的避暑了。

“空調、電視、西瓜”是現代人避暑的法寶,但古人也有許多我們想不到的避暑方法,那麼古代是如何避暑呢?一定比現代的避暑方式落後嗎?未必。

我們一一道來。

消夏避暑,古代貴族有3大措施,百姓也有4種方式,充滿智慧

一、冰塊避暑法。

大部分都是儲存天然冰塊,當然如果會傳說中的“寒冰掌”或進了活死人墓睡到寒冰床除外,趁著冬天河道、湖泊結冰之時,鑿一些冰塊儲存在冰窖裡,供來年夏天使用,古代的市井坊間就有賣冰的小販在街上穿行。

此種方法在古代必定是皇族貴胄或富商才有能力做到,因為其中鑿冰、運送、儲存在古代都非易事。

二、涼水避暑法。

在唐代,皇宮中有“水激扇車”的含涼殿,其原理類似現代的空調。

它的基本“運營”原理就是用迴圈水來降溫,故其選址必定要臨水,利用水車將河水送至屋頂,使其在屋上迴圈,蒸發吸熱,然後水流沿宮簷而下,繼之補充新的涼水到達屋頂實現降溫效果,由此也可看出唐朝的包容性,允許人腦洞大開,才有了“人間含涼殿,天上廣寒宮”。

現在想來,含涼殿裡的王族一覺睡來發現周身舒服,會不會問“我身上的汗去哪裡了”?

屋外操作水車的工人當然要偷偷的發牢騷,“當然都跑我們身上來了”。

消夏避暑,古代貴族有3大措施,百姓也有4種方式,充滿智慧

三、辦公避暑休閒法。

在清代,為了加強對蒙古地區的控制,也是為了追求享樂,開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既是清帝的臨時辦公場所,也是其避暑休閒的別墅。

“一座山莊,半部清史”,足以說明當時兼具辦公與避暑作用的避暑山莊之重要。

上面三種辦法又是鑿冰又是建造宮殿,一般老百姓的財力是達不到的,那咱們一般百姓怎麼避暑呢?

一、取風遮陽法。

取風主要用到扇子,古之百姓依據自身條件不同選擇使用不同的扇子,文人墨客用的是摺扇,經濟條件稍微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那守財奴用什麼樣的扇子呢?有一則笑話說道,一個摳門的財主,一把扇子用了將近30年,比人問他怎麼用的呢,他驕傲的回答說把扇子開啟,頭在扇子上邊來回搖……;另外南方多水,盛產荷花,摘取荷葉放在頭上是常見的遮陽的避暑方法。

消夏避暑,古代貴族有3大措施,百姓也有4種方式,充滿智慧

二、衣服材質。

對衣服的材料和樣式進行改進,是古代普通百姓最有可能利用的避暑手段了。

製衣的材料的選擇,葛制布料和麻制布料是過去兩種主要的材料,葛出現較早,在周代就已經分為粗葛和細葛,但是因為麻的生長的速度比葛快,所以麻在其後一段時期成為更普遍的夏裝衣料;其二是對衣服樣式的設計,日常參與體力勞動多的古人,夏天以短衣短褲甚至赤膊來避暑,文人則大多寬袍大袖,增加身體與外界的隔離空間,達到避暑目的。

消夏避暑,古代貴族有3大措施,百姓也有4種方式,充滿智慧

三、喝冷飲。

“喝冷飲”也是古代百姓們可選的避暑選擇,大多是把夏天當季的水果放到冷水中“浸冷飲”也是古代百姓們可選的避暑選擇,人們會把夏天當季的水果放到冷水中浸泡後壓榨成果汁達到飲用的目的。

成語“浮瓜沉李“一詞,就是指的古代在涼水裡浸泡西瓜、李子的日常避暑生活。

消夏避暑,古代貴族有3大措施,百姓也有4種方式,充滿智慧

其實喝冷飲不光適用於民間,《鹿鼎記》裡就有建寧公主讓韋小寶和冰鎮酸梅湯的橋段,但是之所以冰鎮,還是要用冰,那是一般百姓人家的財力難以支撐每天的豪奢享受。

四、編涼蓆。

涼蓆和筷子一樣,有很多種不同的製作材料,細蘆葦和竹蔑是比較常見的,在秦朝之前細蘆葦編制的涼蓆簟只有貴族才會使用,等到了宋元交接的時候,它開始被人稱呼為“涼簟”,很多人家都在使用它度過酷暑,隨著時間的發展就演變成了如今的涼蓆了。

而且還有人會使用玉石等物品製作涼蓆。據說趙飛燕姐妹就使用過用玉石、象牙等製作而成的席子。

說到象牙席的話就要說到雍正的席子了,現在博物館中就有雍正年間的象牙席,據說這樣的席子當時也只是做出了5副,這個和製作的難度和製作的費用有很大的關係。

消夏避暑,古代貴族有3大措施,百姓也有4種方式,充滿智慧

不過雍正登基後大力推行的是節儉風氣,所以就曾下旨不允許再製作這樣耗費極高的席子了。

到了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避暑的方法更多了,除了開頭提到大家熟悉的方式,其他最有效果的避暑方法,強烈推薦使用,保證好使,一下子就會透心兒涼,那就是——看看自己的工資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