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可以肯定是,補能焦慮正在進一步蔓延。

當車主們不再滿足電車僅被用來上班代步,實現長距離持續補能則成為一件必須正視的事。不得不承認,換電是現階段最好的補能模式,但“更換電池”的操作怎樣都覺得有些似曾相識。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這不就是以前手機電池拆卸自由的樣子嘛!引入共享概念之後,換電模式的大範圍鋪開變得更加暢通無阻。看著蔚來換電站一座座的建立,心中不免產生疑問:被稱作“大號手機”的智慧電動汽車,會不會也走上手機的老路?

淺談超充技術

相對於手機,智慧電動汽車補能所涉及到的因素更多,場景更復雜。除了人為方面的阻礙,充電技術依舊存在欠缺,尤其是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超級快充的高效率低成本實現就變得尤為重要。

研究超級快充,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充電時間變得儘可能短。從物理角度,P=UI,可以很好地解答如何提高充電功率的問題,簡單來說,提高電壓和增加電流就能提高功率,進而實現縮短充電時長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Q=PT,當時間越長,功率越大時,充電樁散出的熱量也就越高,通俗來講就是“容易燒掉”。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以特斯拉最新V3超級充電樁為例,支援最高達250kW的峰值充電功率,號稱充電15分鐘就能行駛120公里;充電前自動預熱電池,更容易進入峰值功率充電狀態;採用全新液冷線線纜,避免被“燒”的同時,更避免遭遇甩鍋給使用者、國家電網的尷尬情況。

講到這裡,除了乾巴巴的幾行字,似乎也沒有說到V3超充的技術創新,其實我也想扒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技術乾貨,但超充的關鍵技術就是這般“平平無奇”:液冷和高功率。

實現高功率充電,充電樁內部散熱和充電電纜散熱都是必須要解決的事情。在風冷降溫效果堪憂的情況下,液冷散熱則是目前可見範圍內最實際的解決方案。

正如下圖所示,液冷的工作原理也說不上太難,除了導熱材料和冷卻液的選取,就是冷卻液專門迴圈通道的密封設計,以及推動液體迴圈“動力泵”的研發。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充電樁內部散熱的好壞直接就決定了裝置的使用壽命和穩定性,而密封方面的設計則更需要注意,畢竟當管路冷卻液發生洩露時,冷卻系統失效,充電柱自燃的可能性就會被無限放大。

另外,充電電纜也需要佈置冷卻技術,這是一種解決“輸電發熱”的普遍方法。不得不說的一點是,做了液冷之後,充電線纜還能進一步縮小直徑,使充電插頭變得更加小巧輕盈,最新的特斯拉V3就是這樣,藉助液冷線纜,實現了單手充電自由。

講完液冷,嘮上幾句提高功率的事也未嘗不可。畢竟在功率元器件依舊依賴進口的情況下,再三強調“卡脖子”的問題也不為過。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現階段,實現超級快充勢必需要依靠直流充電的方式,而想要增加充電樁的輸出功率,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重新設計一款直流電源,並考慮到功率限制、成本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充電樁的輸出功率不可能無限制擴張,只能儘可能在一定體積內滿足最大限度的“功率密度”。

實際上,能夠實現超級充電,佔總成本50%以上的“充電模組”功不可沒。該模組的主要作用在於將電網中的交流電轉換為充電的直流電,原理方面會涉及到三相交流電的整流濾波、交直流電壓轉變、高低頻變壓,以及IGBT模組的應用等。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很有意思的是,IGBT器件並不僅僅被用於充電樁,它還是本次“汽車晶片荒”中除了MCU之外的“主角”之一。整車內部的IGBT模組主要是在電池放電的時候,將直流電轉變成交流電機使用的交流電,同時控制交流電機的變頻,進而保證百公里加速趕超油車的關鍵器件。

目前,就國內而言,好像只有比亞迪有底氣說自己不缺IGBT晶片,哪怕星星充電、特來電等第三方充電樁頭部企業都曾表示過對IGBT等功率元器件實現了自主研發,但必須承認,多數企業的相關零部件還是依賴於進口。

也就是說,雖然“囤貨”能夠解決燃眉之急,但只有將相關產業鏈完善,並可以實現量產製造之後,才算是真正邁出了第一步,而且關於超級充電技術的發展,還需要考慮到另一項技術的適配:電池技術。

電池技術是產業桎梏

現在的超級快充技術已經實現了很大的進步,但如何在大功率充電下保證電池的安全和壽命依舊是難點所在。就比如快速充電所導致的電池負極“結晶化”。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以鋰電池為例,在充電過程中,電池的負極會吸引鋰離子從正極向負極運動,當充電速度過快,鋰離子的移動速度就會隨之變快,如果此時的負極材料不能滿足鋰離子的快速透過,就會引起負極鋰離子堆積過盛,進而形成一層“結晶”,從而影響到整個電池的可迴圈利用。

換句話說,當充電樁能夠提供足夠的大功率充電時,汽車電池方面反而後繼無力了。雖然,利用石墨烯做正負極材料應該可以解決此類問題,但現階段的石墨烯電池還停留在實驗室和衛星上,因成本問題並不能商用。而且,這也只不過是電池技術中一個比較明顯的技術難點而已。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從結構上劃分,電動汽車電池可分為蓄電池和燃料電池兩大類別。相對於蓄電池來說,燃料電池的技術並不成熟,所以更穩妥的方案是利用蓄電池。蓄電池的主流是鋰離子電池,主要以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為主。

相對比而言,三元鋰電池的前途似乎更好,尤其是固態三元鋰電池一出,其安全性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所以,哪怕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更低,三元鋰電池反而會更受各方的青睞。就比如蔚來ET7選擇搭載的固態電池,再比如特斯拉一直以來使用的松下三元鋰等。

電網能否承受?

隨著充電樁越來越多,電網的用電負荷必然越來越大,各地推行錯峰充電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儘管國家電網每年也會對線路進行擴容改造,但擴容的速度一般很難能夠跟上充電站對能源的需求,更何況是去鋪設對電網影響力更大的大功率充電樁。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當某個地區需要大功率供電時,往往會提前做好電網規劃和佈局,比如在附近建設變電站、改造供電高壓線路等。然而矛盾的是,現有充電需求旺盛的區域,往往配套的電網基礎已經鋪設完畢,相應的電網擴容難度也就隨之增大,再加上審批、新建電纜溝等必要步驟,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成本。

所以,在現有的供電基礎上建設大功率充電樁,更像是一項拼手速的操作,功率限制下,固定地區的大功率點位競爭將會變得更加激烈,畢竟誰建設的快,就意味著誰能夠透過更小的代價,佔到一份超級充電市場份額。

而且,從發展的觀念來看,超級快充服務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電動汽車競爭的重要戰場之一,畢竟“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競爭力才會更加強勁。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目前,特斯拉在中國大陸的超級充電樁數量已經突破了6,000根,而且上海超級充電樁工廠也在今年2月份正式建成並投產,初期規劃年產能預計10,000根,如果全部佈置下去,那將會是一個十分可觀的規模。

小鵬汽車“玩的更野”,全國100個城市建立了超過670個的超充站點,並且“鵬”友們還能享受終身免費充電的服務,優越性油然而生。

蔚來則是更熱衷於佈置換電站,不過超充方面也沒有放棄,或者稱其為充換電一體站。數量上,蔚來已經在全國範圍內佈局約232座換電站,以及169座超充站,而且數字也還在不斷上升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除了“新勢力”之外,傳統車企也在加緊佈置超級充電站等服務站點。奧迪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家,其最近提出的大功率充電中心解決方案引起了很多思考。

換電還是超充,誰才是"未來"?

奧迪的大功率充電中心是兩層設計,一層充電,二層是休息區和食堂。除了能提供300kw的充電輸出外,奧迪的大功率充電中心還在屋頂配備了太陽能電池板進行補能。更有意思的是,該充電中心的電能,竟然是由一些被用過的鋰電池提供,此時的鋰電池既作為電能緩衝儲存器存在,還能解決高壓線纜、變壓器等昂貴基礎設施的擴充套件問題,成本得到了很有效地控制。

當某處節約了成本,是否就意味著可以在培養使用者習慣上,下更深的功夫?總的來說,為了解決充電焦慮,各大車企都有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法,換電也好、超級充電也好、儲能再轉換也好,都不過是為了佔據更多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但如果說,什麼樣的補能方式才是未來,那可能還需要去看各大車企對市場的“教育”程度。

或許人們更容易接受換電,3分鐘就解決,很颯;或許人們更喜歡充電之餘放空自己,30分鐘也不是不能等;亦或是無線充電也給安排上,汽車行駛過程中就實現了補能,未來的一切誰又說的準呢!